分享

为什么说咸丰帝是清朝入关以来最难的皇帝?

 写乎 2024-05-27 发布于四川

作者:安锦

1840年对于整个中国历史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古老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岌岌可危,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处在历史风口浪尖的道光帝没有经受住考验,反而更加紧了闭关锁国的程度,最终让中国这个屹立于世界的强大国家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

而道光之后的咸丰帝,颇有想中兴王朝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既没有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也没有雍正皇帝的霹雳手段,更没有乾隆皇帝的好命运,他驾驶着大清王朝这艘已经行驶了将近二百年的破船,不断走向无尽的深渊。

那么为什么说咸丰是清朝入关以来最难的皇帝呢?

咸丰在位的这几年,外有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沙皇俄国对东北和新疆虎视眈眈,并且在其扶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英国势力渗透进西藏地区,同时英国吞并缅甸;法国势力渗透到越南;日本强占琉球并且觊觎台湾……国家内部也乱成一团,各地起义军爆发不断,朝廷上下内忧外患。

(咸丰皇帝剧照)

(一)内忧

(1)江南——太平天国起义

公元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肖朝贵、冯云山、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建国“太平天国”,打响了反抗清王朝最有力的一枪。随着太平军由广西出击,一路上势如破竹,转战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最终在1853年3月太平军经过浴血奋战后攻占江宁(编者注:今南京),并改名为“天京”,将其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清王朝江南的半壁江山岌岌可危。

由此,中国历史上最声势浩荡的农民起义登上了历史舞台。

旗兵和绿营兵的一再败退,清王朝不得已开始重用汉族官僚创办团练镇压起义,各地封疆大臣开始多由汉人担任,这对半个多世纪以后辛亥革命的发生打下坚实基础。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在内部矛盾和外部镇压的双重打击下失败了,但它在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黄河流域——捻军起义

捻军中的“捻”字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宗教仪式时需要搓捻子燃油,因此而得名。活跃在北方的捻军不像太平军那样凝聚在一起,他们的分布非常分散,参加的人群多是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在太平天国起义席卷江南大地之时,捻军也在暗处紧锣密鼓的活动。清王朝中期的国之重臣僧格林沁最终就死在捻军之手。尽管最后捻军也失败了,但是它的诞生在北方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以后诞生更大规模的起义创造条件。

(3)贵州——苗民起义

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贵州的苗族领袖张秀眉在咸丰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苗民起义运动,他们攻占州城,反抗清王朝的统治,最终在同治年间被清军镇压而失败。虽然苗民起义失败了,但是这场起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民族融合,也促进了苗族社会的发展。

(4)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发生回变

这些地区爆发的大规模起义运动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因为清王朝统治下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有的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还有的是因为沙皇俄国扶持阿古柏入侵新疆产生的流民问题等等。最后左宗棠在同治年间入疆平叛,爆发多年的 运动才算结束,新疆大地重新回到清王朝的统治之下。

(5)两广地区——大成国起义

太平军攻克南京站稳脚跟后,两广地区的天地会教徒便积极与江南的太平军建立联系,意图配合发动起义推翻清王朝。1855年,广东省的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等人率先揭竿而起,其已经迅速攻占浔州,于此地建立“大成国”。大成国的起义运动一直持续到1866年结束,虽然其持续时间并不长,但和太平天国运动一道在两广地区给清王朝统治给予了沉重一击。

(太平天国起义)

(二)外患

(1)沙皇俄国

中国历史上真正与沙皇俄国及其前身打交道,还要追溯到蒙古帝国时期的金帐汗国,成吉思汗的子孙在伏尔加河流域建立的游牧国家。但金帐汗国名义上认可元朝为宗主国,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于是再次不在论述。

第一次与沙俄交锋,还是在清康熙时期。在外东北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古老的中国第一次与欧洲强国正式碰面。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战斗,让这两个庞然大物均对对方起了敬畏之心,于是百余年来再无纷争。

到了道光咸丰年间,清朝国力由盛转衰,英国率先打破这个古老帝国的大门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让守在清王朝北大门和西大门的沙俄更加眼红。于是沙俄通过自己出兵和发动代理人战争,先后占领了我国外东北和西北大片土地。在新疆,沙俄还扶持了阿古柏建立了汗国,吞并了伊犁,给我国边防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英国

击败西班牙和荷兰之后,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它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各国中“脱颖而出”。

乾隆年间,英国第一次派出使臣访华,但因为国家之间的差异,没有促成两国的贸易事宜。并且英国通过此次访华认清了清王朝腐朽的一面,所谓乾隆盛世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底层劳动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英国经过缜密的筹划,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主权的鸦片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自此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到了咸丰年间,英国因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未谈拢的利益问题,联合法国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势如破竹,一路从广东打到天津,最后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附近消灭了迎战的清军,顺利进入北京。咸丰帝带领一众亲近大臣和嫔妃皇子仓皇出逃。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与联军达成合议。英法联军还无耻地烧毁了圆明园,将其中的奇珍异宝全部抢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怒斥英法侵略者的恶行。

打击清王朝内部还不算完,邪恶的英国人还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渗透进西藏,妄图肢解清王朝。同时,在清王朝的南部,英国吞并了缅甸,建立了殖民统治,清王朝的处在了四面楚歌的境界。

(3)法国

法国人在与英国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并“不甘落后”,随即跟随英军的脚步,占领了清王朝的藩属国越南建立了殖民统治。并且不断骚扰清朝的南部疆域,给清王朝的统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4)日本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迅速成长为东亚地区的大国。其野心也一步步膨胀,妄图通过征服周边小国,然后一举占领中国,实现自己的“大陆帝国”的梦想。自明末以来,日本就实际占领了琉球,操控其内政,但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并不知晓。到了清朝中晚期,四面楚歌的清王朝自身难保,对于这些藩属国的存亡也有心无力,最终日本悍然吞并琉球,并且产生了觊觎台湾的邪心,这为以后甲午战争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5)阿古柏

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在沙俄的扶持下占领了新疆,并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清王朝的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最后在左宗棠的浴血奋战中,新疆收复。沙俄占领的伊犁也在清王朝的外交努力下要了回来。

以上就是咸丰时期外部带来的国家隐患。讲完了国家内部农民起义和国家外部的侵略者,下面我们再讲咸丰朝堂给他带来的困难和艰辛。

(三)朝堂的掣肘

前面我们讲到,咸丰从道光手里接过来的清王朝是一个已经年迈老化的国家。国家机器运转不灵,官僚群体不思进取,整个朝堂之上暮气沉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咸丰朝的朝堂之上怎么给咸丰“掣肘”了。

(1)“皇帝皇弟”

咸丰的皇位可谓来之不易,据说道光最喜欢的是六子奕訢,而咸丰作为四子也是实际的长子从才智上并不占优势。坊间传闻,咸丰是依靠其师杜受田的计谋博得道光的感情共鸣后,才获得了储君之位。但论才智、论能力,奕訢都要在咸丰之上。

于是咸丰即位之初,对这个弟弟很不感冒。因为每一个雄才大略、才智非凡的皇弟都不会得到他皇帝哥哥的赏识。奕訢就晃悠在一些闲职上,整天无所事事,要么就是以“大龄青年”的身份混在上书房读书。有这么个弟弟在,咸丰心情很糟糕,并且奕訢还因为其母——也就是咸丰的养母——身份问题与咸丰发生争执,最后不欢而散。

咸丰对奕訢的近支宗室的疏远,为咸丰驾崩后奕訢和慈禧联合发动宫廷政变埋下了伏笔。

(2)磕头领旨

自道光以来,大臣们均秉持“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原则,完全丧失执政的积极性,本着不出错就是立功的观念,坐在这个位置上尸位素餐。

而最有名的典范当属道光朝的曹振镛。此人一辈子官运亨通,做的无非是“多磕头,少说话”。对于道光的询问,他表示“静候皇上训示,不敢妄参一议”,小心谨慎地侍奉。他一生下来建树不多,却位极人臣。这不可谓不体现道咸时期的官场风气。

到了咸丰时,军机大臣们更是墨守成规,把萧规曹随做到了极致。年纪轻轻的咸丰和这群“老家伙”们根本没有共同话题,这也就就解释了咸丰为什么绕过这些老资历们,直接提拔年轻有朝气的肃顺成为心腹了。

(3)满汉之分

到了咸丰时期,清军已经入关二百余年了。相比元朝,清朝的民族政策要包容的多,但是满汉之分的情况一直存在,不说别的,就看中央六部机关的人事设置就能看出来,六部尚书史无前例的居然满汉各一人。还有一点,历代只有礼部行使外交、礼仪、教育、祭祀之事,而在清朝礼部的职能仅仅是对于来自清朝东方的“东洋”和海洋上来的国家,而自西北大陆而来的国家使节,则有一个名为“理藩院”的部门管理,这恰恰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不自信。

而在这时,天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个古老帝国的疆域内生长。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洲旗人纷纷被派往前线战斗。但是自入关以来,旗兵的战斗素质越来越差。在肃顺的大力举荐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脱颖而出,他们组织团练在各地镇压农民起义,咸丰帝不得不担忧本民族惨淡的前景,依靠汉人来治理国家的趋势已经不可挽回,为此咸丰帝非常矛盾。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太平天国运动中咸丰、同治两代皇帝启用了众多汉族大臣担任团练大臣练兵镇压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汉族大臣纷纷出任地方督抚,成为封疆大吏的汉族官僚越来越多。同时,团练也开了“兵为将有”的先河,从此兵不再是国家的兵,而是个人的兵。这为以后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同时若干年后北洋时期军阀混战的苗头也显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咸丰帝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

咸丰帝遭受内忧、外患以及朝臣、族人越发堕落的多重打击,开始厌倦朝政,最后借着英法联军逼近北京逃到了热河。他在热河纵情声色,企图以死来逃避活着的绝望,最终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四)结语

咸丰帝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他遇到的事情是他的先祖、整个中华文明所未遇到的前所未有之事,以他的能力和精力根本无法力挽狂澜。

但总的来说,他的才智和能力在清朝入关后所有皇帝之中仅次于康熙、雍正、乾隆了。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