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前,一侦察员进城遇阻,随即来到烧饼铺:全都打包给我送进城

 青史如烟 2024-05-27 发布于山东

1948年3月11日,下午,浚县(现鹤壁市浚县)县基干大队侦察员张丰平接到上级任务,前往浚县县城之内侦察敌情。

随后,张丰平戴了顶破毡帽,裹上一身黑夹袄便出了白寺村,向着浚县县城方向出发。

一路无事,然而,当他走到浚县县城西门外的大石桥附近之时,张丰平却突然犯起了难。

只见西关大石桥之上,桥上的国民党保安队哨兵,正端着枪向着进城的老百姓们不停地大声吆喝着,城门口的那两名哨兵则对进城的人们一一盘查搜身,十分仔细。

张丰平见状,心里一沉,平日里这个西门盘查的比其他城门处,都要松懈,怎地这次竟会如此严苛。张丰平不由地摸了一下腰间的短枪,这可是个进城后能够保命的家伙,说什么也不能让对方给搜了过去。

可怎么闯过眼前这一关呢?张丰平心里犯起了嘀咕,他眯着眼看了周遭一圈,随即将目光盯在了不远处的“周记烧饼铺”处。

周记烧饼铺的店老板姓周,在此地已经开了二十多年的烧饼铺了,听人说是这个周老汉,年轻时家里穷,是从河北那边逃荒过来,入赘到浚县这边的。

烧饼铺开在西城门附近,日里来往人多,特别是晌午之时,烧饼铺的生意甚是红火。此时,正是晌午已过,还没到吃晚饭之时,烧饼铺的生意冷清了不少,周老汉拉起了一个靠椅,正准备垫上褥子,躺在上面眯一会儿,然而,还没等他收拾好椅子,店门口耷拉着的靛青色布帘,突然被人给撩开了。

张丰平走进烧饼铺,问明了烧饼价格之后,便冲着旁边的周老汉问道:

“你现在还剩多少烧饼?”

因为烧饼现烤的好吃,所以,周老汉平日里过了晌午头,便不再多做烧饼,而是乐得清闲,睡个午觉后,再起来做烧饼。

周老汉伸出手,比了个“三”字:

“还剩三十多个饼子。”

张丰平听罢,点了点头,随即摆了下手,对周老汉说道:

“所有的烧饼我都要了,给我拾掇一篮子。”

周老汉一听有生意,很高兴,当即便准备给张丰平装烧饼,然而,张丰平却拦住了他。

“烧饼我要了,但你得帮忙,帮我把先烧饼送进城里面,我稍后才能进城去。”

周老汉撇了撇嘴,心想就这三十来个饼子,真是犯不着挣你这个辛苦钱。眼见周老汉不允,张丰平没奈何,只好低声向周老汉说明了情况,希望对方能够帮忙将自己携带的那支短枪送进城。

周老汉一听这位是“老八路”(解放期间,一些民众依然习惯于用八路军来形容地下党、解放军),登时便一百八十度地转变了态度,他随即拍着胸脯保证道:

“有我跟着一起进城,放心吧,绝对出不了事儿。”

随后,周老汉便将张丰平的短枪放到篮底儿,然后在上面放上烧饼,挤压、堆盖在短枪之上。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了烧饼铺子,张丰平跟在后面,看着周老汉挎着篮子,快步地走到石桥之上,两旁的哨兵端起枪吆喝着站住、站住。

周老汉满脸赔笑,不住地点头,指着城内道:

“老总!不认识啦?我,周老四,咱们大部队要烧饼,我这不就赶紧带着烧饼过来了嘛。”

那名哨兵听罢是大部队要的东西,当即不敢阻拦,就这样两人用同样的办法,闯过了敌人的第二道、第三道岗哨。

进城之后,张丰平对周老汉表示感谢之后,便匆匆让老汉返回去了,他则挎着篮子,继续向着城内的交通站走去。

刚过了西后街,前面几十米处的拐墙处,突然出现了一群二十多人的伪军部队,这些人手里、背上都带有下乡劫掠的东西,十分显眼。

张丰平一时躲闪不及,想要硬着头皮前走,却又生怕被敌人发现认出来,这可就要闯大祸了。

正当张丰平纠结之时,他那余光突然瞥见了路旁的一个简陋茅房。

此时也顾不上多想了,张丰平旋即将烧饼篮子放在茅房外的大树底下,趁着放篮子的时机,将篮下藏着的短枪取出,然后迅速揣入怀中后,随即闪身进入了旁边的茅房之内,装作解手起来。

这边,相隔不远的国民党士兵们走到近前,一看篮子里面装了不少的烧饼,当即你一个、我一个地疯抢起来。等外面的噪杂声渐渐停息之后,张丰平走了出来,一看,偌大的篮子里面,只剩下了两个火烧还留在篮内。

当日,张丰平在城内仔细侦察之后,便匆匆地赶回到了基干大队的驻地。

“当天,我回来时候,有人听了我的讲述之后,还埋怨我太容易相信人了,万一周老头心存不良,在城门口的时候,可就遭殃了。”多少年后,张丰平再次回忆起这段过往,依旧唏嘘不已:“但我想,老百姓们还会害咱们吗?当时进城急迫,也就跟周老汉坦诚直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