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道宾:杏儿黄,碾馔儿香

 乡土大河南 2024-05-27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杏儿黄,碾馔儿香



作者 | 杨道宾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来洛阳生活之前,我没见过这个碾馔儿,听说都没有,说起来确实有些孤陋寡闻。

第一次见到碾馔儿,是在菜市场口,有位老人,推着个三轮车,用塑料袋装着,一兜兜的,嘴里吆喝道“卖碾馔儿,刚做好的碾馔儿送来了”。我很诧异,这泛着青黄色,貌似卷曲的面条,却又很短,一段一段的,什么玩意,什么做的,怎么吃呢。

抱着试试的态度,我买了一兜,并向老人询问了具体做法,可凉拌,可炒制。那天是中午,想着正餐,那就炒着吃吧,起码看过饭店炒饼丝,那就照着那个节奏来。

两个鸡蛋炒成备用,热油下入青椒丝、大蒜、碾馔儿翻炒,老人说碾馔儿本身就是熟的,也就没过度翻炒,炒至金黄色,下入鸡蛋,金灿灿黄烂烂,蒜香扑鼻。让人忍不住流口水。再一尝,青香直达味蕾,那一顿真的吃了个碗底净光,除了有些费牙,简直是无可挑剔。至此,便真正爱上这种食物,后来,尝试浇上红油辣椒凉拌着吃,更是美味绝伦。

说到费牙,这个碾馔儿跟小时候吃过的烧麦类似,都是在小满前后,麦子已经完成灌浆阶段吃的。

都说农村长大的娃,饿不住。庄稼地里,农作物在各个阶段,有相应的吃法。玉米能吃杆、烧玉米;大豆八成熟可以烧毛豆;红薯随时可以扒出来烧着吃;地里的各种野果子,整个秋季吃不完。

春季能吃的稍微少一点,但可以吃烧麦,麦子八成熟,从根处折断,麦穗处捆扎一下,生一堆火,拿着麦秆,一会儿功夫,麦芒退尽,麦粒就烧熟了,放在手里一撮,麦粒一颗颗丰盈饱满,放嘴里越嚼越香,特点类似碾馔儿,除了费牙,没啥说的。只不过,吃过烧麦,家长问起来,得主动承认,满嘴麦灰便是有力证据。

我问过洛阳这边的老年人,他们小时候都吃过碾馔儿,当我提起碾馔儿如此好吃时,他们都是哈哈大笑,说自己很少吃,现在都是年轻人追求吃个鲜而已。60、70年代,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春季麦子成熟之前,便是青黄不接的时段,家家都为吃饭犯愁。

好在有些自留地,麦子七成熟,颗粒饱满,搓下麦粒,手掐一下,不出水,使劲捏,捏半扁,这个阶段正是吃碾馔儿的好时节。收割回来,放在簸箕里,搓出麦粒,簸去麦皮,放锅里炒熟,最后拿到碾盘上用石磨碾,新小麦含有丰富的纤维和面筋,经过石磨碾转,便打起劲,成为一段段,泛着青黄色粉条粗细的碾馔儿,碾馔儿做成,拿回家,各种花样做着吃。

老人讲,吃碾馔儿的时间段很短,每年只有小满前后,十几天的时间,过了这个阶段,麦粒发硬,就不能吃了。那个年代,也是不得已才吃的,主要是一个舍不得。老人给算了一笔账,做碾馔儿的小麦七成熟就割回来吃了,而完全成熟,麦子还需要再生长二十天,与成熟的麦子相比,整少了三成的产量,也不敢大量吃。看来过日子,真的是要精打细算。

细想,吃碾馔儿这个阶段,正好类似我小时候吃烧麦的时期,只不过,我老家那一片,地处广袤平原,土壤肥沃,缺衣少食的年代,粮食产量高,也不曾严重断粮,碾馔儿便没有兴起。

赶着流行,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碾馔儿这个词,承想,河南广大地区,均有吃碾馔儿的传统,起源都是饥荒年代,粮食不够吃,才不得已吃这个。看来我们老辈选择定居南阳盆地,果真是块适合生存的地方。

碾馔儿不仅在河南吃,在西北地区,宁夏、甘肃、青海更是成为传统美食,他们不仅当季吃,还把做好的碾馔儿晒干,包包子、包饺子,经年都能吃。各种花样的做法层出不穷,但起源是一样的,如今流行开来,也是大家追求时尚和新鲜。

最近,网络上又给我推荐了直播卖新鲜碾馔儿的,美其名曰,“碾馔儿、年赚,吃碾馔儿,年年赚”真是绝美的时代新解呀。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杨道宾,男,1985年生,社旗县大冯营镇人。现居洛阳,从事文秘工作。平时喜欢阅读思考,仰慕古仁人之心,闲暇时写些豆腐块文章,记录生活感受、描画社会万象,文字质朴,情感真挚,以深思运笔为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