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在北京哪儿教书 | 李子·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4-05-27 发布于北京

 

第1485夜



1917年1月26日摄于北京。图为京师图书馆新馆开馆纪念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五人为鲁迅,第一排左起第五人为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第二排左起第四人为时任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



文 / 李子
鲁迅早年在浙江从事教员的职业,那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杭州与绍兴,青年鲁迅可谓尝尽中等学校里教学、治学的不易。我们在鲁迅这一段教学生涯中,曾经抽取他对“教育事业”复杂的感受:
一九一零年七月,许寿裳已经离开学堂。鲁迅写信给他,提及:嗟乎!今年秋故人分散尽矣,仆无所之……他处有可容足者不?仆不愿居越中也,留以年杪为度。入秋顿凉,幸自摄卫。再后来十一月去信,一边感叹木瓜之役的往事,一边又提及:府校迩来大致粗定,藐躬穷奇,所至颠沛,一遘于杭,两遇于越,夫岂天而既厌周德,将不令我索立于华夏耶?此时的心境,已经是如秋如冬了。
再到一九一 一年,鲁迅已经到了绍兴教书,经济压力已不堪忍受了,终于二月给老友的信中,提及收入的问题:师范收入意当菲薄,然教习却不可不为,对付今人只得如此对付古人或亦只得如此。……卖田之举去年已实行,资亦早罄,迩方析分公田,仆之所得拟即献诸善人,事一成当即为代付刊资也。而到了三月,鲁迅写信给许寿裳,开始提到在浙江做教育的无力:越校甚不易治,人人心中存一界或,诸嵊为甚,山会则颇坦然,此殆气禀有别。……迩又拟立一社,集资刊越先正著述,次第流布,已得同志数人,亦是蚊子负山之业,然此蚊不自量力之勇,亦尚可嘉。若得成立,当更以闻。此时,已经有了蚊子负山的勇事了。

1912年的鲁迅

后来,他在离开浙江之前,还同他的三弟周建人一起,上书张琴孙,提到了家乡的教育事业问题和建议。其中,“侧惟共和之事,重在自治,而治之良否,则以公民程度为差。故国民教育,实其本柢。上论学术,未可求全于凡众。今之所急,惟在能造成人民,为国柱石,即小学及通俗之教育是也”,读之不禁泪目。一方面,上论学术,未可求全于凡众,此何等体谅之辞(也是求实之语),另一方面,则是当日之所急,惟在能造成人民,为国柱石,即小学及通俗之教育是也——又何等拳拳心切。此为中国教育呐喊一声也。
自此,鲁迅去了北京,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经历过一段抄写古碑古帖的蛰伏时期,他一边忙于教育部的工作,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但对于直接从事于教学工作——鲁迅一直未曾忘怀。
1920年至1926年,鲁迅开始兼职任教于北京各大高校,甚至也在一些中等学校里代课。在忙碌的教育部工作和写作事宜之外,他又回到了熟悉的课堂。据鲁迅博物馆统计,鲁迅兼职教学的学校和课时安排如下:
此时的鲁迅,已经是著名作家,文化界的名人。不再如杭州和绍兴教学的日子,那时还是一个刚刚回国的留学生,甚至有些学员的年龄大于教员;而且,所教内容也不再是生理学和化学,鲁迅此时已经突破了他理工科的背景,进入了文学和以小说史为代表的学术领域。所教内容,基本上和他的中国小说史有关。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有名的高等学府,以及新文化运动的起点,自无须我们多言。它当时还在沙滩红楼,民国时期一幅旧地图,大致标志如下:
校址在景山之旁。鲁迅进北京大学兼职教书,和他二弟周作人有关。本来,周作人也是经鲁迅推荐,进了北大。在新文化运动中,二人共放异彩,成为新文化创建和推行的两座高山。北大国文系本想请周作人讲小说史,但周作人推却了,又推荐了鲁迅。据说鲁迅在北大讲学时,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未来再谈。但据常惠回忆,“鲁迅来北京大学讲课是在他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因为这篇文章影响很大,很多人纷纷要求鲁迅来讲课。”所以要听鲁迅的课,抢座那几乎是必然的。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也称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1923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它当时校址在和平门附近:
与之类似,当时北京还有一所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23年许寿裳曾经任校长。两位好朋友又一同任事,鲁迅受许寿裳的邀请,亦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小说史。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位置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
细看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在教育部旁边(地图标为师大文学院)。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学经历,影响鲁迅后半生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广平。当然,还有那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以及《记念刘和珍君》。这些都发生在这所学校。
经过多次变化,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最终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世界语专门学校是一所特殊学校。世界语由清末传入中国,因新文化运动而为学界所推举。尤其是蔡元培,不遗余力地推广世界语教育,鲁迅当时也认同之。于是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北京建立了世界语学校,主办人是陈空三、冯省三等,鲁迅也在这所学校任教,并兼董事。其中冯省三也是鲁迅的学生,曾经在北大旁听,与鲁迅的认识过程颇具戏剧性,未来可聊。而这所学校的位置,经查位于北京西城锦什坊街孟端胡同三十九号,距离鲁迅后来的住址不远(出西三条往南走即可):
这所学校的经费很紧张。鲁迅日记中记载说,(1923年)6月7日,午后往世界语学校筹款游艺会。后来在1925年4月8日,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中回忆说:前年世界语学校演剧筹款,却赔了几十元。也不知这赔钱是怎么回事。
鲁迅的另一位学生,魏建功也创办了一所学校,即黎明中学,并邀请鲁迅讲学。后来魏建功回忆说:

我对先生一直是抱着私淑的心怀和虔诚地学习的态度,回忆先生给我们的光和热,所有跟他接触的青年都感受得到。先生《自嘲》诗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特别体会深刻,正是由于我们很接近,因而很了解他的这种精神的缘故。也不记得何时何地我跟先生开始谈话的,一开始往还就是我拉着先生支援我的工作,答应到我办的黎明中学去教课。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里,我们有几个人发起开办了黎明中学,那时的新学书院(英帝国主义分子办的)的同学们大部分转过来了。这个中学一开办就有四百多学生,高初中年级俱全,校址设在北京西城丰盛胡同。我负责办教务,就请鲁迅先生担任高中的课,讲小说。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个回忆录,然后知道黎明中学的位置在丰盛胡同:
这个位置,距离世界语专门学校不远。
大中公学是一所中等学校,大中据说是“广大中山主义”的意思。他的首任校长是蔡元培,鲁迅和冰心都曾在这所学校任教员。据说它最早的校址在今日的福禄巷,也就是在筒子河与北河沿大街之间,但找不到相应的地图,再后来它搬家的位置在:
鲁迅在中国大学也兼职授课。中国大学最初名国民大学,是孙中山等人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这所学校是模仿日本早稻田大学创建的,宋教仁和黄兴曾任第一任和第二任校长。它用的是郑王府的地理空间:
另外还有一所学校,鲁迅有排课计划、兼职教学,但我没有查到它所在的位置。也许未来慢慢地梳理信息,还可以找到,但现在只能望着“大北京”的地图,望而兴叹。这所学校就是集成国际语言学校。
总的来讲,在北京1920至1926年间,鲁迅担任至少八所学校的兼职教师(不算其他一些演讲),每周往返于这些学校之间,前有备课后有教学,课后还要接待和指导学生,如果加上交通不便耗去的时间,那每周为课堂教书这件事,鲁迅至少要花去一半的时间,当时的学生魏建功后来回忆即有此说。
今日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往返于鲁迅当年在北京教书的学校,然后可以近距离体会一二。然后我们就能懂得,鲁迅虽然以文学成名,又很快辞职抛却他官员的身份——但他对于他教师的身份,对于教育,却一直情有独钟。

阅读邻居 | 公号矩阵

早就说过

关注传媒大众的

精力旺盛的文史学者

绿茶书情

爱画画爱探店

爱开箱的书单狂魔

小人多

记录癖患者的

读书、旅行和日常

早茶夜读

几乎日更的

线上阅读邻居

假装活在1984

1984年的新闻

哪条最重要

2024年说了算

阅读邻居

不定期发布

阅读邻居线下活动

预告、影像和发言

欢迎长按二维码,前往关注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