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汉之交,兵仙再临

 握中悬璧 2024-05-27 发布于天津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大汉系列西汉部分+东汉部分1-10章目录
(九十四)刘杨、彭宠之乱

(九十五)汉梁之争

(九十六)平定齐地

二百多年前,韩信在主力部队为刘邦所夺的不利情况下,仅凭在赵国招募的新兵,便一举击溃齐楚联军,平定齐国,这也是“挟赵制齐”战略在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

而历史却充满了巧合,如今耿弇将延续这一战略,重现当年的奇迹。

不久前,耿弇对刘秀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即“定彭宠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还收富平、获索,东攻张步,以平齐地”。

这一计划分为三步,先平定彭宠之乱以及依附与他的涿郡太守张丰,然后剿灭活跃在河北的富平、获索两支义军,最后消灭割据齐地的张步。

虽然刘秀的反应是“帝壮其意,乃许之”,但在平定彭宠之乱时,却没有令耿弇一人负责。

当时刘秀派出了四人,除耿弇外分别是祭遵、朱祐、刘喜三人,而在张丰授首,涿郡被收复,而彭宠龟缩至渔阳后,除祭遵之外另外三路人马就被召回了。

按《后汉书·朱浮传》记载,刘秀对彭宠的态度是认为他“势无久全,其中必有内相斩者”,虽然其中也不乏有为不积极救援找借口的因素,但他判断彭宠不足为患,而且会发生内讧却是正确的,这也是刘秀不急于攻打渔阳的原因。

彭宠之乱请看这里

颠覆认识:探究彭宠叛乱之谜

而留守涿郡的却是祭遵而不是耿弇,说明刘秀只想借助耿氏的上谷突骑对抗彭宠,而在耿弇于军都(今北京昌平南)击败彭宠及匈奴援军后,刘秀就不愿让其过多介入渔阳,否则将来渔阳上谷二郡都为耿氏所控制,这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不过在接下来剿灭义军的战斗中,耿弇仍不是主角,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大司马吴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击富平、获索贼于平原”,吴汉才是这次战役的主帅。

好在耿弇还是获得了收编义军降卒的权限,将其编制完毕后共得四万余人,而这就是接下来平定张步的主要力量了。建武五年(29年)二月,耿弇经朝阳桥(朝阳县的一个渡口,今山东邹平西北)渡河挥师南下,攻入张步的势力范围内,由此正式拉开了平齐之战的序幕。

张步是琅邪人,最初只是一支仅有数千人的小规模武装,在当地最强大的一支义军赤眉军转战中原后,张步成了琅邪郡最强大的势力。

不过在完全控制琅邪之前,张步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他就是刘玄派来的琅邪太守王闳。

王闳是王莽的堂兄弟,当初汉哀帝刘欣病逝后,还是王闳从董贤处夺取了玉玺。然而王莽篡汉后,却对王闳愈发猜忌,将其外放为东郡太守。或许王闳想不到,这对他反而不是一件坏事。

等到新朝覆灭后,王闳以东郡归降刘玄,后刘玄命其为琅邪太守。

只不过王闳毕竟是外来者,虽然他背后站着刘玄,但随着更始政权日渐衰弱,刘玄的号召力自然而然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因此尽管王闳也招募了数千人,但仍不是张步的对手。

当时张步已经接受了刘永所封的辅汉大将军,之后他大肆扩张,领地增大到十二郡之多,而更始政权也已经覆灭,王闳失去了继续抵抗的意义,最终归降张步。

建武三年(27年)初,刘秀派光禄大夫伏隆持符节拜张步为东莱太守,而刘永当时已经兵败如山倒,为了拉拢张步这个重要的外援,他命人封张步为齐王。

虽然自古以来,齐地都是左右天下大势的重要力量,但却从未成为过主角,如今何去何从是张步必须要考虑的事。

最终张步选择了刘永,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张步自忖有坐地起价的资本,但刘秀开出的条件实在太低;而刘永虽然已经朝不保夕,但此事有弊也有利,因为那样刘永就不得不去依附张步了。

然而既然做出了这个决定,张步就该将其贯彻下去,积极出兵支援刘永,等到击退汉军,张步就可以反客为主,将梁国变成自己的附庸了。

可张步却如同战国末期以及楚汉战争期间的齐国一样,始终龟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愿去争霸天下,如此消极被动,最后只能是困守家中,坐以待毙。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张步从未派出一兵一卒支援刘永,直到其彻底为刘秀击溃,残余势力投奔董宪。

而这时候张步却开始打起刘永之子刘纡的主意了,他打算立刘纡为天子,自立朝廷。但王闳却提醒他说:“梁王以奉本朝之故,是以山东颇能归之。今尊立其子,将疑众心。且齐人多诈,宜且详之。

王闳这番话揭示出张步集团的本质,他作为齐人是得到了齐地豪强的支持才得以发展起来的,而刘纡并非齐人,因此立他为天子会“将疑众心”,而“齐人多诈,宜且详之”,则提醒了张步不可忽视齐地豪强的意见。

当然,还有一个理由王闳并没有提到,那就是刘纡根本不在张步控制下而在董宪手中。若是之前张步能够积极支援刘永,将其父子控制在自己手中,回旋余地就大多了,可如今这种形势下,若是立刘纡为天子,岂不是全为董宪做了嫁衣?最终张步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然而张步仍未吸取之前的教训,在建武四年(28年)七月董宪与刘秀正式开战后大半年的时间里,张步也丝毫没有救援之意。

当年楚汉双方激战正酣而齐国坐观成败,等韩信平定燕赵,齐国的覆灭也就计日可待了,如今的局势与之颇为相似,随着耿弇挥师南下,张步的灭亡也迎来了倒计时。

耿弇并没有直捣张步的大本营剧县(今山东寿光南),因为在济南郡还盘踞着一支势力颇强的费邑军团。

当时张步以大将军费邑将军队驻于历下(今济南历下区)、祝阿(今济南市西南)和钟城(今济南长清区西北),目的应该是等耿弇东进时可以断其后路,因此耿弇必须先解决这个麻烦。

很快,耿弇就攻下了祝阿城,然后以围三阙一之计,放任祝阿败军逃奔钟城,这支败兵的到来令钟城守军“大恐惧”,耿弇成功地使用心战之法瓦解了钟城的抵抗意志,兵不血刃夺下该城。

之后耿弇逼近由费邑之弟费敢把守的巨里(今山东章丘西),他一边砍伐树木,一边扬言要填平沟壑,做出即将强攻巨里的假象,之后又大肆打造攻城器械,并故意放跑俘虏,使其将内情告知费邑。而这一切都是为之后的围点打援做的准备,耿弇已经充分掌握了此战的主动权。

费邑闻讯后果然中计,率三万余人来救,耿弇见敌军即将到来,以三千人围住巨里,然后以主力抢占了一座高地,居高临下发起冲击,费邑军瞬间被击溃,费邑也被当场斩首。

待费邑的首级出现在巨里城下,守军的抵抗意志立刻崩溃了,最后全部投降,而耿弇则趁势平定了整个济南郡。

免除了后顾之忧后,耿弇挥师东进,杀入齐郡境内,为阻挡汉军,张步以弟弟张蓝率精兵二万守西安(临淄西北),其余诸郡太守们率万余人守临淄,两地相距四十里。

抵达战场后,耿弇一眼就看出两座城的特点,西安虽小但驻军战力更强,易守难攻,而临淄虽是大城却反而好攻,于是耿弇诈称五日后将攻西安。

到了开战之日,耿弇却突然率军来到临淄,为了向以护军荀梁为代表的将士们解答疑惑,耿弇说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

所谓“拔临淄即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临淄位于西安以东,更靠近张步的大本营剧县,而且守军更少,更易攻克,一旦拿下临淄,孤悬于西安的张蓝就成了孤军,为了避免被围他肯定会弃城而逃,这样便可以达到“击一而得二者”的目的。

耿弇的预料一点不错,仅仅半天临淄就被攻克,而张蓝也果然如其所料放弃西安逃奔剧县去了。

最后的决战开始了,虽然耿弇已经连胜两场,但张步仍对其颇为轻视,在他看来,“以尤来、大彤十余万众,吾皆即其营而破之。今大耿(由于耿弇为耿况长子,故称其为大耿)兵少于彼,又皆疲劳,何足惧乎!

张步认为当初尤来、大彤义军十余万人都为他所败,如今耿弇兵少,而且还是经过连续苦战的疲敝之师因此不足为虑。于是命弟弟张蓝、张弘、张寿以及原大彤军将领重异等率军前往临淄以东迎战。

这支部队虽号称二十万人,但考虑到张步投降时尚有十余万人,想必实际数量与二十万不会相差太远,也远多于耿弇,耿弇面临的是一场艰苦的战争。

在给刘秀的上书中,耿弇详细地说明了自己的作战计划,“臣据临淄,深堑高垒,张步从剧 县来攻,疲劳饥渴。欲进,诱而攻之;欲去,随而击之。臣依营而战,精锐百倍,以逸待劳,以实击虚,旬日之闲,步首可获

张步虽然轻敌自大,但有一点他说得没错,耿弇所部需要休整,因此他选择在临淄以逸待劳,通过高壁深垒进行防守,如此一来两军的主客之势便发生逆转了。

为了让敌人彻底上钩,耿弇并未急于派出自己的杀手锏幽州突骑,因为他担心一旦取胜,张步就不敢进攻了,因此他选择示敌以弱。

张步连连对临淄发动猛攻,耿弇在激战中受了箭伤,他为了避免为人所知影响士气,直接挥刀将箭杆砍断,形势也一度非常危急。

当时刘秀已经消灭董宪,他听闻此事后引兵救援,于是陈俊建议耿弇暂且休战,等援军到来,但耿弇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出击,终获大胜,张步军尸首“城中沟堑皆满”。

紧接着,耿弇又预先设置好了伏兵,等到半夜时分张步撤军,两翼伏兵突然杀出,张步军毫无抵抗之力,《后汉书·耿弇传》以“八九十里僵尸相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耿弇取得的辉煌战果。

数日后,刘秀亲自到临淄劳军,他对耿弇大为夸赞,认为耿弇的功绩可以与当年的韩信比肩,而且难度还要超过韩信,因为韩信是在郦食其已经说降齐国后发动偷袭的,而耿弇则是凭一己之力战胜强敌。

其实这话倒也不绝对,毕竟韩信的敌人还有龙且的楚国援军,耿弇和韩信各有自己的困难和优势,难度其实不相上下。

很快,汉军兵临剧县,张步逃往平寿(今山东潍坊西南),正好遇到苏茂引兵前来。

不久前董宪覆灭,没了依靠的苏茂便投靠了张步,见到张步的惨状,苏茂责备他为何不等自己到来反而主动挑战耿弇,张步表示没什么好说的,二人就此产生了隔阂。

正好这时刘秀下令张步和苏茂二人谁能杀掉对方就能被封侯,于是张步先下手为强,杀死苏茂后率剩下的十余万人降汉,而在不久后耿弇平定了五校军残余势力后,齐地彻底被平定,这是建武五年(29年)十月的事。

虽然三年后张步复叛,但造成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而且很快就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了。

据《后汉书·耿弇传》记载,“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耿弇一生身经百战未尝一败,而平齐之战则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虽与当年韩信平齐的过程颇有不同,但“挟赵制齐”的战略却很是类似。

刘秀对此评价说:“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这便是对耿弇最大的肯定,当年那个战无不胜的兵仙仿佛又回来了。

我的新书《东吴100年》出版了,下面链接购买可以购买,其他各大网站也均有出售,大家若有需求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相应的渠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