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47 岁的她,身边围上了一群年龄各异的“他”

 工大洪哥 2024-05-27 发布于山东

这几天不写文章了,朋友们给我推送的高品质文章就攒了一大堆,需要慢慢编发。

今天先转发我的红颜知己盛莉(我的红颜知己:此花“盛”开,只为“莉”他),在完成个人的第77次献血后发的一条朋友圈。

77次,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次数,跟她的出生年份一致,她的折合献血量,已经突破3万毫升了。

稍微遗憾的是,今天献血,刚刚错过了她的生日,她本该选择在周六让老公刁玉华陪着自己在生日当天捐献,还能在高新献血屋老王那里赚得一个生日蛋糕。

但她改了时间,只为了陪伴他,一个22岁毕业生,完成个人第52次或许是大学时期的最后一次捐献。

她没有想到的是,一名19岁的大一新生,一名16岁的高一学生,一个36岁的同事也相继围到了她的身边。

而她的老公,则如约在东城的高新献血屋,隔空陪伴,而陪伴在他老公身边的,有王鹏雁和黄峰两名工大校友。

(左下为盛莉老公刁玉华,右侧为工大校友黄峰,王鹏雁)

这么多的人围在身边或是隔空相伴,那朋友圈只能晒人了,用盛莉的话讲“全是大头照”。

为了把这一天的故事讲清楚,她的这条朋友圈写到了1200字。够得上一篇长作文了。也顺便作为这篇文章“惹眼球”的标题的诠释。

以下为盛莉朋友圈全文。

今天的朋友圈全为晒人,均为头像照,但又算一篇长文。

去年毕业季的时候,约了电气19级的刘涛同学一起同框献板,今年毕业季在我电气班没找到合适同框者,不会没有,只是我没发掘到罢了,但有现成的搭子,也就是自动化20的于孟豪同学。2020年一入学就认识的学生,四年走来,见证了他的成长,遂约他今天一起献板。

很早之前朝霞就跟我说,有空带她读高一的儿子到献血屋体验一下做志愿者,但他只有周日有时间,以往我献板都不在周末,恰好这次约在周末,赶快跟她联系好,提前做好志愿汇里的志愿者报名工作,献血屋的姑娘小伙都很给力,很快给通过了志愿者报名审核。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众多同框者。有提前约好的同框者,也有不期而遇的。

第一张照片里,左手边是大四学生,右手边是大一学生,拍照的则是高一学生,算不算是一种传承呢?右手的大一学生就是不期而遇的。

林炜浩,盛莉,于孟豪

献血屋刚刚开门,我就到了,这是我的习惯,一般会第一个到达献血屋,而随后到达则是朝霞和她儿子玮博。

接下来有志愿者陆续进来,很快孟豪到了,跟孟豪一起进来的学生看着很面熟,他也跟我打了声招呼,就坐下吃早餐去了,很自然地以为是和孟豪一起来的同学。直到喊他名字去抽血检测,才恍然大悟,是我现在正在上课的电气23级学生林炜浩,且是我的课代表

我第一个检测第一个出结果,一如既往地合格了,上机前特意先约了三个在一起的位置,左右给孟豪和炜浩各留一个。又把玮博叫进机采处,让他也了解一下机采血小板的原理和过程。

在给我扎针的过程中,由护士小姐姐给玮博讲了采血小板的过程,我俩也聊了聊他高一的学校生活。

(志愿者玮博)

很快,炜浩上机坐在我右手边,再转头跟他聊聊。炜浩是来自福建莆田的学生,很自然地问到一个问题“莆田的鞋子是不是物美价廉”。了解了他是第四次献板,血小板积数一般低于200,只能献一个治疗量,只有一次献了2个治疗量,大约用时100分钟,看来还是献一个适合他,同时也知道了他们的部分同学会在献血车进校园时去献全血。

接下来是左手边的孟豪上机,他的血小板计数又偏高,300多,尤其在男性中算是高的,一般60分钟内完成2个治疗量的捐献。

今天献板第一次没空看手机,左右聊几句后,朝霞也穿上鞋套进来,给我们拍照,了解机采原理,后来干脆搬凳子坐在我旁边一直聊到我采完。这次捐献,时间不长不短,64分钟。

(5名工大师生同框)

另一个不期而遇的,则是做了近一年楼上楼下邻居的徐越,他是大学城献血屋的常客了,虽然没有预约,但来的较早,检测合格后,坐到了我们对面的机器旁,自然没法一起拍照了,不过刚刚献血群里发现的照片,也把我们几个同框了(拼图)。

图五中的第五个学生应该也是我们的吧,手里同样是齐鲁工业大学的宣传牌。

最后一个被我自己拼图同框的则是我家那位

看背景,看机器,各不相同,但时间基本一致,只不过一个在西城,一个在东城,再加一句“为爱同行”,就是王学捷老师的原话了。

无论是相约而至,还是不期而遇,或是异地同行,都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守护生命,为爱同行!

结语:

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这大概就是师者的最高境界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