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务行业正遭受巨大的不确定性冲击【宋人忧天22】

 EmmaSong24 2024-05-27 发布于上海

上周五出国前,冒雨参加了钱伯斯在深圳的年度峰会。

有一个发现,最好的挡位,给了公司法总。

按理说,这个挡位是赞助位,赞助费可不低啊,但赞助商及活动支持方中没有看到Logo,这说明这个挡位是非金钱赞助合作模式。

过往,钱伯斯论坛只在圆桌环节,有公司法总上台参与。这主要是为加强互动性,一两位公司法总是由赞助律所特邀的客户,目的应该是为了衬托同桌分享的律师,毕竟,专业人士嘛,自夸自擂有点傻。

这次,一个独立的30分钟分享环节给到一位独立的公司法总,且没有合作律师和律所,并且,给到的分享时段还是黄金时段。

这,只能说明一点。

解总,是来帮钱伯斯论坛吸引来宾的。

不过嘛,多余的废话我不能多说,我只能说成效有限。

奇怪吧,他的企业级别,没有问题,能够吸引同僚;
他的经验干货,没有问题,能够吸引同僚;
他的分享主题,没有问题,能够吸引同僚。

但,现场,同僚寥寥。

深圳的暴雨是最大的背锅侠。

复盘这一现象,我们很容易把原因直接推给天气,是啊,谁愿意在这种鬼天气跑那么远呢(大学城附近,离地铁站也步行较远,大雨中步行或打车都是煎熬)(可不就我“如此好学”)。

如果只是这样复盘,看似完成了复盘这个任务,但其实根本连问题的边缘都没有触达。

天时和地利,只是锦上添花,借东风是万事俱备之后的一个契机,真正的功臣是“万事俱备”。

只要你是深圳法务圈的,估计早就“习惯于充满着优质公司法务同僚”的分享会日程表了吧,特邀出一位已经“不够”,恐怕要七八位之多,才能“吸睛”,才能吸引到公司法务们的“瞩目”。

假如你是深圳法务圈的,估计都早就人士解总了吧,毕竟这个圈如此小,优秀的头部人才如此稳定。之前没听过解总大名,足以说明你这位I人不太出公司大门,那又怎么会忽然E起来,做出在工作日外出学习和社交的打算呢?尤其还是“精挑细选”在了暴雨天。

也许以上两点你都不同意,特邀的话,法总或法务应该会有动心吧,毕竟是行业中顶级的盛会。如果说圈内资深人士没兴趣,但圈内总是新玩家吧。

但其实吧,也不这么简单。

我就邀了一位新入公司法务圈的新朋友,她也认同自己需要结实一些新的社会网络关系和律师资源,但她周五出不来,真的太忙了,冷不丁就会业务约她开会,除非是公司5公里内的论坛,不然她还真出不来。(可见,场地选址非常关键,但黄金选址代表高成本,如何取舍是个学问)

其实,圈内老朋友,碍于情面或乘机和我见见聊聊,想来也是来不了的,因为现在企业内人心惶惶,坐班打卡才是一个打工人在经济下行期正确的姿势,和岗位高低无关。(尤其是法总岗位,出来一次必须获得高品质收获,如果只是认识些红圈律师,吸引力不够的,再说大概率都已经认识了)

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基本面不够。

这和人口大国,怎么发展都有优势是一个道理,足够大的公司法务池子里,总能挤出些有闲爱学习的份子,这就是为什么新媒体很有价值,价值甚至超过圈内顶流的品牌名声。

另外,还有一个独特的思考角度。

大家参加这些论坛,无非为了内容和社交,到底是否能够听到干货,能够现场对接到牛人强人,是不确定的。

即使有特邀背书,但邀请的人本身对此也是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在过去并不是大事,人生本就充满不确定,来了再看机会。

可现在,“探索不确定性”的成本高企。

创业如此、做生意如此,即使是参加一个活动这么一小事,也是如此。

一个自然流水报名的活动,充满着不确定性;;

主办方的声誉和品牌,可以减少不确定性;

举办地的远近和交通,可以减少不确定性;

邀请人的咖位和见识,可以减少不确定性;

主话题的稀缺和独到,可以减少不确定性;

参与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决定不确定性的成本。

确实,“探索不确定性”的成本在高企,但若不探索,则毫无发展之说,商业更是有停滞风险,商业上的躺平基本和倒退划上等号,所以啦,有多少人看清楚,这其中的机会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