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佳语丝•辟谣篇】/王绍和

 冰凌花文学 2024-05-27 发布于黑龙江

【艾佳语丝·辟谣篇

文︳王绍和(河北秦皇岛)   

管,长竹一截;蠡,贝壳为瓢。读书,常为某些片段而吸引。管望书山,蠡测书海,难免片面,但细品深觉蕴含着哲理。故从日积月累的偶读偶思中筛选若干,与读者诸君同赏共鉴。

羽毛咋成为天鹅?

一位老人咳出的痰中,有一丝白茸茸的东西。有人见了后,就对别人说,那是一片羽毛。传来传去,有人说那老人吐出了一堆羽毛。后来竟有人说人,他吐出了一只白天鹅。

 —— 燕凌·《打开思路的钥匙》

甲对乙说:“老刘吃了5个梨”;乙对丙说“老刘有5个姨”;丙把话传到顶的耳朵里,竟成了“老刘娶了5个妻”。

   ——摘自《明清寓言选》

□□ 这俩故事,揭穿了谣言传播的路径:捕风捉影,由风起浪。“白”经数传,易变成“黑”。恰如古人所言:“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无干(名剑)者。”狗似狐狸,猴子像人,但“人之与狗则远矣”。眼睛是比耳朵更可靠的见证。

究竟什么是“咕咚”?

木瓜从树上掉下来,“咕咚”一声砸进湖水中。正在湖畔玩耍的小兔们吓得边跑边喊:“不好啦!咕咚来啦!”迎面而来的小鹿们见状,调头就跑并跟着大喊:“咕咚来啦!”小羊小熊还有小什么们,也高喊着“咕咚来啦”加入了惊逃的行列。小猴们遇上它们后便问:“啥叫咕咚啊?”众小们眼睛盯住小兔,小兔张口结舌。于是小猴带着惊逃的队伍返回湖畔观察,见熟透了的木瓜朝水里落,不时发出咕咚咕咚的声响,吓破了的魂终于收拢回来。

   ——选自《民间故事选》

□□拿不准、吃不透的事别主观臆测或瞎哄哄,这是对“咕咚来了”的制造者们的警笛;对谣传别轻信别乱传,这是对跟风咕咚的启迪;多些敏感多些预测,把科普知识和资讯发布得更及时,这是对权威专家和部门的期盼;坚决取缔造谣惑众行为,这是对制造咕咚们的“亮剑”。

谣言危害莫小觑

蝉声悦耳,颇受人爱,并以为它靠喝露水而生存,更产生了“一芥不取于人”的好感。其实蝉喝的不是露水,而是把针一样的尖嘴刺进树皮汲取汁液,对树是有危害的。

——燕凌·《打开思路的钥匙》

□□由物及人,不难悟出,现实中的造谣者,固然有以谣言取乐的,但更多的是为了泄私愤或谋私利而中伤他人与社会。这就与蝉相似且更甚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很严重。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是不被谣言所惑的重要前提。

作者档案

   王绍和,笔名傅凝、艾佳、燕山红。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人,初中一年半学历。种过4年地,当过19年兵,曾做过连队文书、团报道员,63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副处长。转业后在抚宁县委办当材料匠”15年。忙于公文写作之余,热衷于为报刊写豆腐块,离离啦啦见报3000余篇。撰有长篇报告文学《爱家英姿》《蓓蕾争妍绽芳菲》《身影直立竞风流》《略说细品咱仇(qiu)家》和20万字的公文写作实操《捅破那层窗户纸——一个老材料匠的心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