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年书评作者,转型家庭教育父母心理陪跑,原因只有一个

 爱读书的百合 2024-05-27 发布于河南

从2018年第一次写书评,一口气就是100篇,是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文字最深刻的热爱。

文字里的诗意盎然,是我遇见书最温柔的刹那之间。

在文学的世界里,有微风吹起层层麦浪,也有轻歌曼舞的点点温情,更有了一眼望到头生活里的转角晴空。

从2018年到2023年这6年,读书和写书评、剧评、影评成为了我生活和工作的日常。不仅自己写,还开了书评写作课。

这6年时光边读边写,让我过得充实而丰盈。但大部分我写的都是偏心理和情感类的书评,并非纯文化角度解读。

我写情感,写情绪,写每一个细微的心理解读,写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悲喜自度。

正如一句话所说:读书是黑暗里的一盏灯,而写作能给迷路的人指引前行的方向。

作为一个拿了不少奖的书评作者,写作水平还算说得过去,但这是在类别非专业作家的赛道里,要是跟专业作家相比,那就没啥可比性了。

20年前时,我认识一个新锐作家,也是如今的散文名家胡竹峰,他看了我的习作后,很坦诚地指出我的文字里没有灵气,文学天赋不够。

哈哈哈,当时我挺不服气的,心想我要是努力,肯定可以小有成就。

不过现在看,竹峰说得很对,我的确吃不了文学这碗饭。这些年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自己在文学上的瓶颈。

很努力的写,也不过是达到中等水平,写书评吧写得很浅,写剧评吧又不够渗入,写影评里很多都是浅分析。

虽然有一些普通读者爱看,但真没有达到什么文学水准。从2023年底,我就意识到了自己写作的瓶颈期,写不了散文,构架不了小说,书评这玩意又有天花板。

我就在想,我能不能将擅长的方向和热爱结合起来,去写一些我永无厌烦又能催发我持续努力的领域,这一想就决定转型。

首先,来说性格吧。我外表是女汉子型,但内心还很细腻和敏感的。这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属于敏感性人格,对细节情绪和情感能迅速捕捉到细微变化。

其次,来说擅长的。心理和情感,情绪疏导这块是我的擅长之处,写作底层逻辑和快速拆解和提取关键词,是我写工具书、社科和哲学以及心理类书评所刻意练习出来的超能力。

最后,再来说喜欢。我最喜欢的是我两个娃,最想做的就是陪娃健康成长,激发出来他们的自驱力,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把自己的性格、能力和热爱扒完之后,发现家庭教育父母心理陪跑这块贼适合我。再加上我娃高一出现情绪内耗,高频失眠,萌发退学念头,我用一个月将孩子情绪疏导到正常。

觉得自己这六年来心理学真的没白学啊,所以更坚定想做这个事了。

虽然我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虽然在这个领域我还算个新人,但有我陪我家孩子四年的经历,我能读懂孩子每个表情和动作,也能共情他们情绪背后的高压力和高要求,更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教会父母们该如何更好成为孩子的领跑者,而不是施暴者。

每个父母都不完美,但都可以通过学习变得足够好,不拖孩子的后腿,不做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莫言曾写过这样一句话:

“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这几年,我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持续学习心理学,持续优化自己,持续保持察觉和书写。

受益最大的是我的孩子,他从一个年级460的学渣逆袭成为排名前10的学霸,考了重点高中。

当然,我也在陪跑的路上也走过两极分化的极端,导致孩子心理塌方,造成情绪内耗。

但哪怕是心理学教授海蓝博士在育儿道路上也有过错误,重要的不是犯错,而是在错误中察觉和觉醒,再出发。

每一次错误,都在提醒父母们可以做的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我想,家庭教育父母心理陪跑这条路于我而言一定没那么容易,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以滴水穿石的力量去学习,去重建,去利他,去保持终身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