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阳蒋家村蒋氏宗祠

 流星雨刘鑫 2024-05-17 发布于浙江

富阳蒋家村蒋氏宗祠

2024年5月10日上午,我们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鑫、副秘书长邓亚平、《浙江家谱文化》编委会成员洪松茂一行三人准备在下午去浙江省方志办召开座谈会之际,受富阳宗谱第六代传人倪毓佩的邀请,我们来到了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蒋家村,对蒋氏宗祠进行了全面采访。

       蒋家村概况

蒋家村位于富阳区大源镇中部,距离富阳城区10公里,杭新景高速3公·里,大源溪穿村而过。

据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蒋氏宗谱·总序》所载:"自伯令受封以来,越六十余代,由青田而至武林,由武林而至富阳,宅大源赵岭下,绵绵延延,盖数百年也。"1940年成书的《蒋氏宗谱》载:"迁富始祖炤公,字炳如,太学生,自明初定居富阳之赵岭下,子孙聚居,遂成村落,世为蒋家门口,迄今五百余年。"至今,蒋家村已有600年左右历史,现蒋姓传世26代,人口已近三千,成为闻名于富春江畔的巨族大姓。

“龙山之南,宫前之北,有巨族焉,实富春赵岭蒋氏也。东之凤眉屹立而端坐,西之亭山虎踞而龙蟠,虎首潭回绕于其南,龙门山怀抱于其北,更有珠山为其案,虎山为其御,而祠基独盘踞其中。故说者皆以为地之灵,而予独以为人之杰也。”

据记载,蒋氏于明朝迁入蒋家门口;何氏于南宋迁入何山坞。繁衍至今,现有姓氏三十余种,人口4500多人,其中蒋姓占90%左右。村内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二十多座。其中包括富阳市级文保单位蒋氏宗祠、何氏宗祠以及著名作家麦家旧居。蒋家村文化底蕴深厚,历来尊师重教,文风颇盛,人才辈出,涌现出作家、书法家、科技工作者和政界、教育界、金融界等优秀人才。

蒋家村坐西面东,环村皆山。四季碧波的大源溪自南而北,从村口直入富春江。富阳至常绿的公路穿村而过。在《赵岭蒋氏记序》中,对村庄的自然环境有以下记述:"大源山明水秀,独赵岭下形胜胜诸地。故蒋门卜居于斯。东之凤山屹立而端坐,西之亭山虎踞而龙蟠,虎首回绕于其间,龙门山环抱于其后,更有珠山为其案,虎山为其御。"村庄附近,原有赵岭古道、净居晓钟、西山古迹、长春古庙、源云印月、龙门跃鱼等名胜。

近年来,蒋家村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于2014年成功创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先后获得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杭州市行政村示范档案室、杭州市十佳农村文化礼堂、富阳市优秀“文化建设村”,富阳市“信用村”、富阳市“平安村”等几十项荣誉。

          蒋氏宗祠

蒋氏宗祠,是远近闻名,保存完整的古迹。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十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因子孙繁衍扩建了祠堂。

后经几代人多次扩建、改建,至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规模为2进3厅,11大开间,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画栋雕梁,工艺水平有很高的造诣和研究价值,已引起有关文物部门的重视。

蒋氏宗祠是典型的清代建筑,设计精巧、建造考究、规模宏大,祠堂内的精美雕刻经国内外专家踏勘,认为在省内极具代表性,在全国也算得上一流的工艺水平,有很高的造诣和研究价值。

祠堂的牛腿上雕刻着《三国演义》《封神榜》里的故事,教育族人铭记那些关于忠诚、友善、仁义的人生道理。

走近蒋家蒋氏宗祠,门前立有一碑,为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正面宽五间,中间三间为八字形门廊,正中间悬有烫金“蒋氏宗祠”匾额。这“蒋氏宗祠”匾额是由蒋介石的孙子、蒋经国的次子蒋孝严先生所题。祠堂两侧墙面上刻着的这幅对联“国家本源是教育,民族前程在儿童”是由民国初期(1918年)的一位乡贤书写。

这位乡贤名叫蒋锡芬,当时在西南云贵当法官,他回乡利用祠堂创办了一所鼎新小学,并在祠堂大门两侧书写了这幅对联,当时是用红漆书写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蒋家现代教育的起步比较早,并且历来非常重视教育。追溯历史,蒋家村自古就曾开设多家私塾,二十一世孙蒋锡芬在民国年间回乡集资创建的“鼎新小学”(即民乐学校)至今仍在。

“蒋氏宗祠”匾额下方开有正门,正门上贴有红色门联:“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左右两间门廊都开有大门。三间门廊立有两柱,柱上写有楹联:“山亭万古绵世泽;亭山千秋颂名流。”

走进祠堂里观察,整个祠堂的平面结构为凸字型。第一进与天井之间平面较大,为五开间,三间前为门廊,里面为戏台,两边为厢房,有两层,上有楼,隔着楼窗,可以看戏。前进正中伸出一座三面敞亮的大戏台,戏台造型为亭阁式,十分别致。戏台顶有圆形藻井,藻井雕刻十分细腻,偌像一个巨大的音箱,使得舞台的音量放大。两翼飞檐翘角,翼角饰凤凰展翅,台前两根粗大木柱,柱上牛腿雕刻着狮子滚绣球,十分精美。舞台正上方悬有“万世蒙泽”匾额。

由于戏台凸出,天井自然是凹字型的了。天井里铺满石板,可见建造此祠堂时,蒋家人所花费掉的人力物力之巨大。

第二进中进与第三进后进均为三间。

中进为正堂,中堂悬有“纯一堂”匾额。八大金柱上写有四幅楹联,从外向内分别是:

“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

“挣钱多都在身外;读书少皆于心里。”

“纯心建祠堂前人造福后人;一脉传家后人又成前人。”

“烟霞生异彩金紫相映;山水有清音仁智同登。”

匾额有:鼎新储秀、行高三径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有贾平凹书的“文魁”匾额,上边有小字,写有:“吾族自古耕读传家,文星纷呈,迄今省级作家著书立作者三人之众,尤以二十三世孙本虎即麦家书写《暗算》、《风声》等名作享誉文坛。”

后进正堂上方书有刘海粟题写的“真气流衍”一方。

后进中间六根柱子上书有三幅楹联,从外到里分别是:

“青田学生西湖老;东汉世家赵岭绵。”

“松竹犹存三径菊;公琰自非百里才。”

“乐安祖传滋芳远;富春福地万代新。”

有莫言的“彝伦攸叙”匾额一方,另有“有功名教”、“善盖一乡”、“百岁寿星”、“懿德期年”匾额。这些匾额和楹联均为名家书写,彰显了蒋家村蒋氏的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

     蒋氏源流

蒋氏之源,源远流长。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灭纣,奄有天下,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王朝,周公姬旦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于蒋,为蒋国国君,后世即以国为姓。晋地理志载:蒋国西周封国,被列为一百三十九国之一,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改置为期思县,子孙出其故国,散之四方避难,有的迁徙青州、乐安。约公元前七七〇年至前七一八年,东周平王感周公之恩,命太傅蒋诞之子十世孙蒋孟复兴蒋国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县东北十三公里的期思镇。至第二十三世孙蒋简时(前三六九年)又被楚所并,子孙分散异域或仕于齐,或家乐)国安,千乘。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县之期思镇,伯龄为我蒋氏之鼻祖。

公元前二〇六年汉灭秦、楚,建立西汉王朝,蒋氏与田景之族同迁杜陵。三十七世孙满任汉淮南相,其子蒋万任宏农太守,同日剖符被封为杜陵郡公,三十九世孙蒋诩,哀帝时(公元前六年至前四年)任兖州刺史,与子孙遂迁杜陵为杜陵人。他以廉直著称,公元一年因王莽摄政,借病归隐不出。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有不少人离开故土去开辟新的天地,诩之子孙于东汉初年(公元二五年间)渡江散居江南各地。至四十一世孙蒋晃王莽时官拜司徒,又被封为杜陵郡公,自此蒋氏以杜陵为望郡之来因。

四十二世蒋横,十八岁跟从光武帝刘秀(公元二五年至五七年)因征讨赤眉有功,自武策勋官,被提升为大将军,封逡遒侯,在任职期间遭奸臣司隶(管宫中奴婢之职)羌貉诬陷,被诛。横之妻丁氏生有九子,率家南迁避金陵钟山(即今南京紫金山),其九子分避各地。后光武帝醒悟,为横举丧,一日九祭,道尼祀之,并杀了羌貉全族,封横九子就地为侯。

横之长子四十三世孙金华侯蒋颖,字伯达,避地金华,任中散大夫,孝和帝初征任司徙长史中郎,居金华七新乡,娶王氏子孙繁衍,号称东阳支(当时金华称东阳郡),颖即为东阳支之始祖。

颖之长子四十四世蒋承祖赘本邑(当时东阳尚未建县,属诸暨义乌两地)泰里羊侍郎府女,迁居泰里,占籍聚族,承祖应为泰里之始祖。

 五十三世孙蒋伯福,于陈大建年间(公元五六九至五八二年)迁居台州仙居蒋宅。六十三世孙蒋彪,又于唐贞元年间(公元七八五至八〇四年)复自仙居迁回泰里定居,生息传衍,枝繁叶茂,文人荟萃,人才辈出。蒋彪是为定居泰里开业之始祖。

七十一世孙蒋士宏,字文博,唐朝官居大理寺少卿,其子孙逐渐往外发展,为泰里发祥之祖。

(摘录自《东阳泰里蒋氏宗谱》,有删改)

          蒋氏祠堂记

 蒋家门口造祠堂,可以观德。其23世孙蒋金乐撰有祠堂记:

 一、建祠堂记

 我曾经仔细拜读《赵岭蒋氏宗谱》中有关祠堂的三篇记,我读出了其中的历史:

1、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造了第一座蒋氏宗祠。此时上溯迁居赵岭始祖炤公已到第十一世。

2、乾隆十二年(1747年),五十年后扩建了祠堂,因为子孙繁衍。

3、光绪八年(1882年),即一百三十五年之后,老祠堂已坏,重新规划,新造了祠堂。但是,戏台和翼廊因财力不足,而未完成。族长树奎公“以身殉职”。

4、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开始全族合力建造戏台和翼廊,用4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蒋氏宗祠,此时是1900年,新的纪元开始了。

 二、保祠堂记

此外,我还了解到蒋氏宗祠所经历的三次劫难:

第一次,抗日战争时,曾有国民党军队的一个炮兵连驻扎在祠堂。后来,日本侵略者进蒋家村时,在祠堂点着了一把火,多亏村民“豆腐阿泉”蒋锡泉,在日寇离开时,立即灭了这把罪恶的火。

第二次,一九五六年,富阳县文教局作出决定,以“校产为国有”之名,要拆蒋氏宗祠,造学校。我们蒋家的几位族人,立即赶到文教局据理力争,祠堂才幸免于难。但是,拆掉了东山寺,用寺里的木材造学校。

第三次,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中,有些狂热的红卫兵要破坏蒋氏宗祠,是一大群族人挺身而出,及时阻止了愚蠢而疯狂的行为。遗憾的是匾额和楹联被毁,只留下“善盖一乡”的匾额。 三度劫难,幸免于难,都有赖于一代一代族人,一意贯之、一往无前、一心一意的保护。这就是“纯一之德”!这就是“可以观德”!三、修祠堂记因此,在二00九年,村书记顺国与我提起想修缮祠堂时,我的心头一热,当即表示愿尽绵力。同时,感受到一种神圣的责任。此时的祠堂,虽无大碍,但有的地方瓦破屋漏,有的木料已有腐烂,尤其是上百年的风吹雨打,油漆剥落,美仑美奂的木雕表面,已明显受到侵蚀。乐助修缮保护,迫在眉睫。在顺国书记的精心发动和周密筹划之下,二〇〇九年十月十八日上午,蒋氏宗祠修缮乐助大会在祠堂召开。平时在外地工作和创业的族人纷纷回来捐款。连世居蒋家村的陆氏族人,也来捐款,因为他们的心中,也流着蒋家的血脉,他们同样享受着蒋氏宗祠的福泽。我受顺国之邀,向大家介绍了蒋氏的迁移来历,以及祖先呕心沥血创建祠堂的辉煌历史。巧的是,在我讲到始迁西湖的晖公和始迁赵岭的炤公时,一束明亮的阳光,穿过天井,打在我的脸上,我的情感马上被点亮了,随口说出:“晖公和炤公的名字都包含阳光,我相信,这束阳光,就是他们温暖的目光在天堂看着我们。”我相信,列祖列宗都在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时任大源镇书记的族人庆元,村书记顺国,以及时任富阳市文物馆馆长徐顺发,先后发言,群情振奋。乐助大会,非常成功。接下来,就是拟定修缮方案,落实具体工作。            

后记

孝父母,敬长上,友兄弟,立教养,守法度,奖贤能,惩顽恶,戒争不斗。这是《家箴十则》和《家训八则》里的箴言,更是历代蒋家人恪守的家训。村中每家都悬挂着的家训匾额,是传承百年的淳朴家风和持续涌现的蒋家英才。在与倪毓佩畅谈时,我们得知蒋家村耕读传家是蒋氏得以流传至今的法宝。“耕读传家”强调的就是一种既重视农业生产,又注重文化教育的生活方式。蒋家村“耕读传家”还可以帮助村人更好地了解自我,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蒋家村,淳朴的家风必将代代相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