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说:“止语,是上等智慧;止心,是上等修行,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若浮躁,浮生皆乱;心若菩提,举世皆安。静,不是耳边无声,而是内心无争。” 在人群中保持沉默,独处时守护内心的平和。自我修炼,首要是清心寡欲;涉足世间,更要慎言慎行。 我们花费三年学会如何说话,却需要用一生去学会何时闭嘴。守住自己的嘴,可以避免灾祸;守住自己的心,则能避免犯错。 生活中的每一个言行都是一场修行,每一朵花草都蕴含着世界的奥秘。世间万物,都是由心而生,最终也将回归于心。心念一动,法则随之产生;心念一灭,法则随之消失。 言语是心灵的表达,行为是心灵的驱使,身体则是心灵的仆役。世间万物,皆源于我们内心的动念。一个善良的念头,能带来无尽的福报;一个嗔怒的念头,则可能打开无数困扰的门。 一句善意的话语,能给人带来如三冬之暖的温馨;而一句伤人的话,却可能带来六月飞霜的寒冷。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在做人做事时,我们不应逞一时口舌之快,以免日后留下深深的悔恨。 扰乱我们的并非纷繁复杂的世界,而是我们内心的不静。如果心不动,那么世间万物也就不会动摇;如果心不变,那么世间万物也就不会改变。世间万物都是表象,它们由心而生,由心而造。 我们选择独处,是为了避免陪他人演戏;我们选择不争,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我们选择远离,是对伤害最大的鄙视。 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或许就是保持一种适度的距离,这种距离既不太远也不太近,适合任何感情的发展。 当心静下来时,我们就会变得清澈、明亮、灵动和有智慧。用一颗平静的心去观察世界,用半盏清茶去体悟人生。 不与他人争斗,即是大慈大悲;不与他人争辩,即是大智大慧;不去听闻是非,即是内心清静;不去看世间纷扰,即是自在解脱。只有当心真正静下来时,我们才能有所领悟,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世间的苦恼多半源于我们不认识真正的自我。只有看清自己,明确自己的归宿,才能达到内心的豁达。如果我们不去捡拾那些烦恼和困惑,它们自然也就不会存在。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它不会因为我们的烦躁和抱怨而改变。然而,对于那些内心丰富的人来说,他们既能享受独处,也能融入群体。 他们的内心如同山海般广阔而深邃,却始终保持着静谧与不争。当事情来临时,他们用心应对;当事情过去时,他们让内心恢复平静。他们懂得自省、自觉和自醒。 保持内心的安宁,则一切都将变得安宁;保持内心的顺畅,则一切都将变得顺畅;保持内心的平静,则一切都将变得平静。 让我们放下所有的执念,顺其自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得失。心境宽广了,何处不是桃源?心境淡然了,处处都是云水之间。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被各种琐事和纷扰所牵绊,渐渐迷失了自我。然而,当我们学会放下执念,顺其自然地面对生活,我们会发现,原来心宽何处不桃源,淡然处处云水间。 随着岁月的流转,我们逐渐明白,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面对困境与挑战,我们无需过于焦虑与惶恐,更不必一味抱怨命运的不公。因为,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意志与品格,让我们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人会给我们带来欢笑与温暖,有些事会让我们感受到挫折与痛苦。然而,无论是喜是悲,都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如同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
|
来自: 格林书屋 > 《首藏网络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