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愉快。
本篇笔记,写的是“媵女”之“媵”字,很容易被误读为téng音或者shèng音,这是错误的。

实际上,“媵”字的读音为yìng,与“应”字读音一样,《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里对其注音为“以证切,音孕”。
开始学这个字前,还是先对上篇笔记写的“炙”字做要点复习。
'炙'字的正确读音为zhì,与'智'字同音,字形由上边的'肉'(月)和下部的'火'组成,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指的是烧烤或烤肉。在金文时期,'炙'字的写法是上部为肉串,下部为火堆,表示在火上烤肉串。篆文时期,'炙'字的写法进一步简化,上部为肉,下部为火,更直观地表达了烤肉的含义。此外,'炙'字还有籀文的形式,在字的右侧加上了类似木上穿肉串的样子,实际上是'耙'的省笔,表示用钗子穿着肉烧烤。隶书之后,'炙'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近,造义保存得较好。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炙'为'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进一步明确了其含义。
上篇笔记要点简单复习这些,如果你需要这个字更多的知识点,可以翻看昨天的笔记。
来看“媵”字。

(媵·金文
媵字里“
”,既表音,也表示,表示赠送、给与的意思,媵字右下方的“女”,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为女人,与“男”相对,《说文》说“女,妇人也。”。
由
、女构成的“媵”字,即表示赠送女子的意思。
这是什么意思?想象空间还挺大!
实际上,媵女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一种风俗,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媵女指的是古代贵族女子出嫁时,随嫁的人,这些随嫁的人通常是新娘的侄女或妹妹。在男方家中,媵女可能会成为男方的姬妾或婢女。媵女的本意是随嫁、陪送出嫁,后来也可以指随嫁的人,或者用来称呼姬妾婢女,还有送、相送的意思。
来看下这个字的含义和用法。
在古代,'媵'指的是随嫁的女子,包括陪嫁的婢女或姬妾,以及随嫁的臣仆(可包含男子)。此外,媵还可以做动词,表示相送或致送,即送嫁或陪送出嫁的行为。
古籍中,'媵'字常用来形容随嫁的女子,如《仪礼·士昏礼》中提到的“媵御馂”,意指古时嫁女时,必有娣姪随嫁,称为媵。此外,'媵'字还可以指庶贱者,即服役的女人,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媵人持汤沃灌”,指普通妇女。
如今,这种文化早已不在,故'媵'字的使用较为罕见,我们都会觉着这个字比较生僻。
例句释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
这句话的含义比较好懂,大概是说,以前,秦国的君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国的公子,命令晋国为这次婚姻准备嫁妆,并随嫁了七十名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女。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诸侯国之间的联姻习俗,通过婚姻结盟,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秦国君主嫁女给晋国公子,体现了两国之间的政治联姻。同时,嫁妆的准备和陪嫁侍女的人数,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礼仪和排场。
本篇笔记内容,简单写到这里,希望通过这篇内容,能让你对“媵”字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