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硕士毕业的时候,当时我受困于自己是否要读博的情境。 我和一个师姐聊天,到最后,她突然跟我说了一句,社会才是最好的大学。在我博士毕业时候,我来到这个师姐的城市,我们在天一广场附近的星巴克坐着闲聊。我说,读博这四年,我不后悔~我成长了很多,了解了自己,了解了人性。我们在咖啡馆里,坐着聊了一个小时。这个师姐,我们七年没见,上次见面是本科的毕业旅行,在河南,大家一起旅行。她头上的白头发多了很多,她没有化妆,很白、很干净,很优雅,特别地优雅。尤其她说话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岁月带给一个女性的沉淀。我聊起我的工作,聊到高学历女性的困境,恋爱和婚姻。我说,其实在这个找工作阶段的前后,我很焦虑。我甚至很怀疑我自己。可能很多男性不喜欢这样的女性,通透、理性、独立。她说,大部分男性在婚姻里是不成长的,而女性真正的成长是从养育孩子开始的。女性在婚姻里承担的绝大多数家务劳动、育儿劳动,其实都是义务劳动。但是,女性养育孩子之后,却也获得了巨大的成长。她说,我们的婚姻是男主外、女主内。我基本放弃了写论文、评职称,因为每天处理完学校的琐事和上完课之后,需要回家处理孩子,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处理写论文和评职称。所以,她最后跟我说,这个社会是多元的。现在的女性,独立、理性是一件好事,当你未来进入婚姻、养育孩子,也会更加从容和淡定。但如果不进入恋爱和婚姻,你一个人也可以活得独立、自由和精彩。然后,下午3点多,师姐需要去接孩子幼儿园放学了。她背着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面放了一本书和一部手机。她说,在很多时候,她没有时间读书,所以很多时候,她在地铁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书。我看着她背着书包走进地铁,一个女性,在婚姻中,在岁月的长河中,也可以保持自我的优雅和独立。其实,我们这个社会,本质上还是男权社会。男性依然是需要被崇拜、被仰慕,这也是社会期待赋予他们的男性特征。他们生来被如此教育,也有征服的欲望。这没有什么可诟病的。所谓女博士的社会标签,只是因为这部分女性渴望自己变得经济独立、精神自由,寻找自我。这也不是女性的错。其实我在读研期间,还是经常内耗,情绪非常不稳定,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情绪不稳定。但读博之后,我清晰地知道,没有人会帮助我,我只能依靠自己,去对抗这种读博生活的不确定以及时常涌现出来的绝望感。因此,在博士毕业的前后,我能感觉到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态的平和,情绪的稳定。我后来和很多已婚女性交流,她们的绝大多数痛苦,是在亲密关系的磨合和养育孩子的绝望中体会到并且破茧成蝶的。而读博,只是让很多女性提前将这种理性、独立、不期待,赋予了自己。因此,将女博士的“剩女”和“难嫁”作为一个社会议题,本身也是将社会结构中对男女的性别差异,强加给这些女博士的社会之痛。我们不必将社会之痛强加在自己身上。我接触的一些高学历的28+女性,同我一样,在找工作的这个阶段里,困于其中。但实际上,理性、独立和通透与进入婚姻和爱情并不矛盾。在我接触的绝大数女性中,她们在婚姻和养育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韧性。这些理性、通透和独立,都为婚姻制度和养育贡献了绝大多数的努力。所以,最后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我还是期待选择那个最有利于自我职业发展,以及最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工作。我的一个姐姐告诉我,一个女性拥有金钱,以及赚钱的能力,永远都是自己的,这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也永远都会给你安全感。我和一个师兄也交流了这个话题,他们也是养育了两个孩子。他说,当进入婚姻,养育孩子,所有的都需要用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个个体的各自的经济独立有多么重要了。所以,你不必去想那些有的没的,你最实际的最现实的东西掌握住,就足够了。这段时间的内耗也告一段落了~希望所有的女性,都能在这个时代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是安定的、平和的、自信的、自由的、积极的。最近这段时间,我会陆续更新一些博士求职的系列文章,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