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平西山:旧乳泉亭楹联——民国广西王的清闲与云南王的野心表露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4-05-30 发布于广西

桂平西山上有个乳泉井,井边有个亭,叫乳泉亭,是桂平西山一处风景之地。

现在的乳泉亭是1996年时建的,主要是用现代砖石材料仿古制建,造型也算是有点特色,乳泉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单柱回旋梯立亭,二是方形回廊式阁。

两个建筑算是一体,但按西山现在的人文介绍习惯,乳泉亭,只是指单柱立亭式的这部分建筑。

如果按人文历史讲,现在的乳泉亭,算是重建,是近代以来,桂平西山上建的第二代乳泉亭,真正来说,之前还建过一座乳泉亭,并且和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广西王”陆荣廷有关。

在1917年,时任两广巡阅使的陆荣廷来到桂平小住,当然,以他的身份,来到桂平自然不是玩的,那些事就不议了,就说他在桂平期间搞了两个都和桂平西山有关的基础建设。

一是修整了一遍桂平城到西山风景区的道路,即从今天桂平中山公园西门到西山这段;二是在西山的乳泉井旁边修了一座乳泉亭,当时的亭呈方形,为花岗岩石料构筑台基,砖柱木樑架,四面雕花屏风,歇山青瓦顶,围以朱漆栏杆的回廊式凉亭,整体古朴典雅。

据桂平本地史料记载,这座乳泉亭建成之后,还专门请陆荣廷题写“乳泉亭”三字,做成匾额挂于亭上。据说此三字很显“武夫”气质,符合陆荣廷身份标签,只可惜,历史风雨飘渺,亭没了,旧桂系,民国第一代广西王的墨书题匾也化为虚影,不知所踪了,后人也就不能一品他的书法气质了。

据说初时的乳泉亭,只有匾额,而无楹联的,那时西山上的树木,绿植也没有现在这么茂盛,坐于亭中不说可以举目千里,但还是可以眺望山下桂平城的景致,所以,在亭中悠品乳泉井水茶茗,静享周边的清幽,闲看桂平城的热闹喧嚣,也算是桂平西山的胜景之一。

网络资料

几年后,1921年,另一位同样显赫一时的历史人物,民国第一代云南王唐继尧路过桂平,他也登西山来到乳泉亭中赏胜景,看着地位相当,同是一类人,同样是一介“武夫",一方军阀陆荣廷的题额,他竟也文才思涌,写下了一对联句,云:

自苍梧迤逦而来,造极登峰,伫看南流一束,北流一束;

离翠海钓游之所,乘风破浪,试问在山何如?出山何如?

此联对仗工整,看着只是为乳泉亭增添了文意,又添一段风景佳话,但结合这位“云南王”的人生起伏,再品这对联句,就不仅仅是一对文联这么简单了,背后可是深深体现了这位“云南王”此时此刻的心境表露,充满了野心霸气。

他的心境可不简单!

民国十年(1921年)2月,自命为八省靖国联军司令的唐继尧,在爆发的川滇战争影响下,被他的部下,滇军的顾品珍等人联合赶下台,被迫离开昆明去香港。

就在此间,正在广东的孙中山正有意组织第二次北伐,得知唐继尧在香港,于是邀请其返粤,共图大业,并且委以要职,共谋北伐。与孙中山会面长谈后,唐继尧不甘失败的心思被激起来了,也有了跟随孙中山干事业的心思,但又经他人的缀,很快又对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并不感兴趣了,思想上也有了摇摆之意。

孙中山的理想政治目标是进行北伐,全国一统,而唐继尧的心思只关心做回“云南王”,重掌云南大权,再大点的欲望也希望西南一统,做成“西南王”而已。但一时没有什么思绪,所以,1921年10月,趁孙中山离粤赴桂到南宁和陈炯明商议北伐事宜之际,他也随即离开广东往广西走,本意是跟随孙中山参加北伐。

他入桂的路线和孙中山是一样,坐船沿西江溯进,到梧州,到桂平。

因为孙中山曾在桂平下船游了西山,所以唐继尧到桂平后也跟着上西山一游。不料,在西山一游,他看到了桂平城,看到了一个让他心生共鸣之景!

从此影响了他人生最后的选择,而那对联句则是他的选择表达,心境表露。

自苍梧迤逦而来,造极登峰,伫看南流一束,北流一束;

此上联表面是说,唐继尧登上了西山,看到了桂平城周边的地理环境,联句里的“南流”,“北流”不是指水流方向,而是指,南有一江,北江有一江,东去还有一江,踞三江之汇集之地,桂平可是好一处风水宝地。

但实际他,这三江叉口,正好形象的和他此刻的心境,人生面临的选择所对应。他刚被顾品珍等人赶下台,失去了对云南的权力掌控,如今跟了孙中山,虽说有力图一统的期望,但寄人篱下,听人指挥,心又有所不甘。

从广东来桂(自苍梧迤逦而来)当前有两条路,何去何从?(南流一束)是往南江走继续跟孙中山干北伐大业之路呢?(北流一束)还是该是应该往北江自我谋求重夺云南之路呢?

犹豫之间,面临人生重大的选择,他还拿不定主意,于是再问自己:

离翠海钓游之所,乘风破浪,试问在山何如?出山何如?

此下联就有意思了,(离翠海钓游之所)实际上是指唐继尧在昆明常去的翠湖,经历了这么多变故,落到如此地步,想当初在昆明是可以指点江山,风光无景(在山何如),如今在外,落到这样的地步,听令于人,前路不由我掌,实在无奈啊(出山何如)。

实际上他的现状也是,如果跟随孙中山自然,很多事不用操心,自我清闲很多。但作为有能力图一方之侯的能力的人来说,被人赶下台,这样实属窝囊。正所谓:

人有生命天注定,

听命于人不由己!

天地广阔任我飚,

我命由我不由天!

此情此景,又该如何衡量,该怎么走呢?

“南流”?“北流”?“在山”?“出山”?

在桂平短居一段,唐继尧左思右量,犹豫之间,最后唐继尧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选择:

“北流一束”,“在山如何”,

于是他离开桂平,选择走桂平北江去了柳州,而不是走桂平南江去南宁跟随孙中山,前往桂林参加北伐。

由此,唐继尧入桂,由原来的跟随孙中山北伐,变成了寻求“重返回云南重占地盘当大王”的重大改变,并且他的这个决定,成为了孙中山二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的事实是,在柳州,他成功的唆使了当时驻守待命的三千多名滇军官兵倒戈回滇,以此为基础,再召集原来驻桂的各滇军旧部,打回云南,干败了顾全珍一伙,重上昆明五华山,以滇军总司令名义统治云南。

后来的历史结局也知道了,再次当上“云南王”的唐继尧最终还是走到了时代潮流的对立面,到1927年再次被部下龙云等人兵谏下台,最后黯然病亡。

对于唐继尧的历史功过,如今已经有所定义。

至于他人生最后的选择,竟然是在广西的桂平,桂平的西山,西山的乳泉亭中所思,所想,并表露出来的。

他在西山乳泉亭的表露,却改变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就少为人知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