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粽飘香||中华诗经文学周南诗社专刊||1201期

 新用户6168prZI 2024-06-06 发布于山东

总1201期

诗文传雅韵 经典颂来风


总1201期




半月刊

(米粽飘香专辑)

七律●七绝

端 午

邓  

五月榴花耀眼前,节临仲夏艳阳天。

才收小麦香农院,又插青秧绿水田。

遍洒雄黄寻艾叶,巧包米粽煮羹莲。

河边锣鼓铿锵响,疑是龙舟祭屈贤。

悼屈原

蒋运泉(十堰)

风翔仲夏迎端阳,糯粽青蒿溢妙香。

钟鼓争鸣龙艇渡,离骚齐诵楚辞芳。

路漫求索向天问,声寂苦吟成国殇。

昭日丹心皆可鉴,铮铮铁骨谱华章。

芒 种

邓 辉

仲夏油坊榨籽香,开镰喜割麦金黄。

铁牛猛吼深耕地,老妪轻歌快插秧。

烈日蒸人薅杂草,窄渠引水荡污浆。

天时倘若遂民意,厚土秋收足廪仓。

端午节感吟

黄老周(广西)

汨罗江水韵流香,糯粽漂浮影屈伤。

天问一书丰耀彩,离骚万古润诗章。

门悬艾草添鸿福,院挂菖蒲映寿康。

锣鼓喧哗歌盛世,龙舟竞渡显辉煌。

端午节(新韵)

曾广福(江西)

箬包糯米系绳牢,端午风情不可抛。

家里悬蒲怀楚恨,民间煮粽念离骚。

叶中裹肉加红豆,席上迎宾代美肴。

举赛龙舟追醒士,门楣艾草忆黄巢。

芒种(新韵)

林琳(辽宁)

欲把桑麻好梦赊,及时芒种满丘坡。

畦中翡翠溶溶意,池上朱帘袅袅荷。

尚感晨光闲客少,还期良愿逸情多。

殷勤劳作纤纤手,且向田园绿墨泼。

芒种吟怀

冰花(西安)

层层麦浪荡金光,铁臂银镰奏乐章。

片片闲田波锦色,黄牛藤耙播希望。

耕耘收获时令贵,机遇筹谋智慧襄。

布谷声声催割种,农夫恳恳冀丰康。

端阳粽香

刘继刚

节至端阳粽气香,晶莹糯米味殊长。

巧匀果馅青衣裹,轻绕丝绳白玉装。

诚祭忠魂哀屈恸,心怀敬意悼君殇。

千年古俗传佳话,祈祷黎民送吉祥。

芒种

孔繁恩(山西灵石)

笑语新来送麦黄,歌先寄去夏蝉方。

良田可识早风景,小径无奇古月光。

只觉道情高艳异,偶逢物色暗馨香。

九州与有同心乐,万里人勤为事忙。

鱼泉河古檀

张百楚

东风古木发枝绿,历尽沧桑万代迷。

秋叶每因春叶暖,青檀修得老檀齐。

灵泉笼翠盘松径,涧水鸣琴满石溪。

独许虬姿腾野旷,五官山势接云低。

试咏水镜先生

张百楚

曲径悠悠别洞天,石崖壁垒玉溪边。

文章丝竹三分鼎,风雨湖山万古缘。

阶下闲云真隐者,林间青塚即神仙。

知公淡泊惊人处,正是当年一荐贤。

旅中遇雨

冰花(西安)

雨洗征尘旅淑祥,跳珠悦目路流光。

山披素锦蛙低诵,树滴金琼燕疾翔。

更喜跫音飞玉缕,堪忧体汗浸霓裳。

天公作美心宽阔,人境呈芳享福康。

读《王阳明》

吴志坚

年少常怀做圣贤,沉浮宦海累牵连。

龙场悟道胸中彻,吾性求真天下先。

格物致知心即理,修身明鉴意超然。

知行合一今犹奉,思想光芒世代传。

致知:致良知,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高考感怀

黄老周(广西)

六月花香日火红,会师高考亮神功。

寒窗十载今朝赋,胜景初年一世雄。

妙笔生花圆美梦,佳章彩影醉玲珑。

前程似锦凌云志,金榜题名录取中。

唐代六大书法家之颜真卿

孙德力

广汲学勤书法精,诗文善作亦知名。

挥戈为主忧时亟,靖乱安民报国清。

笔落锋芒见筋骨,樽开甲乙道心声。

神形具备雄魂铸,不畏艰危气节行。

致高考学子

冰花(西安)

铸剑十年今试锋,力排千阻乃从容。

当凭自信搂明月,权借科场乘赤龙。

志气崇宏挥笔底,才华出众显卷宗。

凤鸣九域鹍鹏举,折桂前程万里彤。

洪湖 

方锦春(武汉)

退休居住洪湖畔,心脑松驰精气还。

空气久经莲雨洗,艳阳映荷绿光鲜。

朝望荷伞连天碧,夕看小鱼游岸边。

夜里蛙鸣瑩火旺,乘凉伴月赛湖仙。

田野夏韵

刘继刚

入夏风柔气散寒,出门旅逸遂相安。

一溪翠柳莺音脆,满岭红鹃蝶意欢。

稻垄苗肥敷绿玉,菜园瓜熟坠金盘。

置身田野心情爽,景色迷人放眼宽。

唐代六大书法家柳公权

孙德力

唐书尚法位其尊,柳体承传自一门。

三步吟成诗易得,百泉泛出骥犹奔。

丰筋多力雄姿骨,落纸腾声壮笔魂。

劲健清新皆厚重,收功入妙雾云吞。

端午节

屈子冤魂汨水留,忠心报国志何休。

香包艾叶驱邪气,酒粽投江浪遏舟。

端午抒怀(新韵)

林琳(辽宁)

五丝彩线系菖蒲,悬挂门窗兆敝屋。

浸泡雄黄同载酒,年年此日泛心湖。

喜摘园中枇杷果

仲夏风熏枇杷黄,孩童笑闹搭梯忙。

夹枝摘果装框满,过客家人乐品尝。

荷湖夏日

方锦春(武汉)

朝霞荷荡碧生烟,翠盖浮波绿伞绵。

菡萏似悬神彩笔,巧描水粉泛湖天。

初夏闲情

刘嘉桢

临轩拾笔写繁花,更喜莺啼竹影斜。

拨动丝弦弹小曲,半杯杜酒一壶茶。

🍁

五律●五绝

芒 

孔繁银(镇江)

野陌满金黄,风荷十里香。

午晴腾暑气,暮雨送清凉。

刈麦村村急,栽秧户户忙。

民安天下计,库满有余粮。

端 

容山容水(广西)

沉江浑浊时,万里泛哀思。

绝响闾夫赋,千年惟楚辞。

姑苏夜(新韵)

玉树临风(山东东营)

闲居茂苑城,沐雨又听风。

 花月春江夜,任她玉体横。 

词●曲

                              
🍁

临江仙端午抒怀

五味子(湖北)

滚滚汨罗旌鼓荡,忠魂自古潇湘。菖蒲角粽惹愁肠。杯斟云底月,酒祭楚时良。

逝水东流匆岁过,喜悲万古衔觞。九歌天问看今厢。离骚悲路漫,当世有尧汤。

渔家傲端午与屈原

朱淑静

情系圣贤千古调,粽香敬拜灵均老。堪笑楚王昏乱套。空渺渺,丽句不敌馋言好。

壮志雄心终未报。汨罗埋骨情难了。惊彻云霄谁惜到。世人晓。龙舟赛出中原耀。

水调歌头端午感怀

张永锦

胜日又端午,江岸客如云。龙舟竞渡如箭,争彩我为尊。青叶门头斜挂,丝线肌肤缠绕,角粽煮氤氲。可记渔夫劝,察察赴江人。

汨罗边,千载祭,哭忠魂。大夫才气,离骚天问,千古业师存。最恨强秦虎暴,堪叹山河鱼肉,不愿受沉沦。滚滚江流逝,洗却世间宾。

西江月麦收季里吟端阳(柳永体)

方锦春(武汉)

风调送来雨顺,麦田耀眼金黄。麦收端午插蒲菖,何为这般传唱?。

竞赛龙舟鼓响,祭抛青粽河江。汨罗江祭放臣殇,今代韶光流畅。

锦缠道节至端阳(钦谱正格)

杨谷仔

节至端阳,户户艾蒲悬壁。串亲友、佳肴相觅。糯香软粽垂涎滴。鼓乐声喧,竞渡龙舟激。

对银河举樽,彩云横笛。看江中、楫飞争击。溯古今、代有英豪逞。问声屈子,汨渚君寥寂?

小重山端午节(薛昭蕴体)

李开英(安徽)

又是端阳煮粽香。龙舟齐竞发,逐湖江。寄思屈子不相忘。离骚咏,诗赋抒怀章。

红线系祺祥。稚童欢逐唱,好歌翔。家家户户祝安康。愿顺遂,岁岁乐康庄。

沁园春游康城夜市赋得

刘成宏

夜市熙熙,人声攘攘,别样风情。见一街美食,舌尖福地,八方荟萃,吃货天庭。缭绕炊烟,交辉灯火,鼎沸喧嚣震落星。蛙知趣,竞鼓腮尽唱,梁苑繁荣。

盛唐强汉纷呈。引西母玉皇宫女倾。有嫦娥牵手,云游仙境,吴刚落坐,观赏花灯。杜甫吟诗,东坡泼墨,清照填词风奏筝。崇诚信,数远宾近友,共铸康宁。

水调歌头三十年后(毛滂体)

李开英(安徽)

百年人未老,两地客曾迁。今生今世,你我携手庆团圆。万户千家歌唱,四海五湖韶奏,中国一堂欢。迎亲放鞭炮,对酒赏台湾。

寻亲去,游山逛,把乡穿。天蓝草绿,欣看凤舞绕山川。机器帮人做事,田野呼风唤雨,欣把智能传。宇宙飞船坐,月亮任参观。

青玉案·老了学诗难

刘忠全

夕阳渐近容颜老,找乐趣,心情表。礼拜良师经宝讨。拈词寻句,伤筋动脑,仍有烦情绕。

普通话里拼音保,正韵词中入声扰。试问同仁何叫好?陈规已旧,新潮破晓,企盼春来早。

行香子睡莲绽放(新韵)

林琳(辽宁)

欲醉花阴,娇影缤纷。倚江湖、缥缈轻云。暗香盈袖,淑气清新。

爱池中珮,波中韵,梦中人。

飘蓬跌宕,蛾眉笑靥。荡薰风、袅袅罗裙。晴岚日照,连袂相亲。望闲情逸,随情趣,意情醇。

双调芒种

玉林军(河北张家口)

杜鹃报夏啼,耨耕雨催犁,村上农家芒种急。螳螂破衣,伯劳噪百舌闭。  薰风盈袖麦熟期,鸳鸯嬉碧池。葱葱玉米绿衣催,禾稻苗苗细。收种薅锄季,农事宜。

醉思仙芒种(吕渭老体)

李开英(安徽)

木兰香。恰白云缀树,众鸟欢翔。看平湖荷漾,蛙鼓池塘。芒种到,又半夏,柳絮尽飞扬。望家园,果已熟,让人情绪高昂。

双抢收割麦,插秧播种农忙。盼年年好运,岁岁安康。祈雨顺,待风调。总盼望、愿安祥。盼今生,梦实现,与君来日方长。

周南诗社简介

     诗经分风雅颂,《国风·周南》[1]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等十一首诗,有东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武王灭商后,地域扩大,为加强统治力量,西周初期周成王时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尚书·洛诰》)陕县以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即成周),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各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2]。

       诗经开篇即是【国风】篇章里的【周南·关雎】记述周以南广大地域民间生活和故事,诗社因此得名。


周南诗社简介

     诗经分风雅颂,《国风·周南》[1]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等十一首诗,有东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武王灭商后,地域扩大,为加强统治力量,西周初期周成王时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尚书·洛诰》)陕县以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即成周),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各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2]

       诗经开篇即是【国风】篇章里的【周南·关雎】记述周以南广大地域民间生活和故事,诗社因此得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