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为3种,即游离神经末梢、毛囊周围末梢神经网和特殊形状的囊状感受器。 ![]() 皮肤瘙痒(痒觉)的最强部位在表皮与真皮连接处,表皮中部的某些痒点亦可发生皮肤瘙痒。 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胰蛋白酶、血管舒缓素等都是引起剧烈瘙痒的主要介质,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皮肤细胞中。不同的痒觉感受器与来源不同的配体特异结合后,传递冲动导致皮肤瘙痒,但详细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皮肤瘙痒是一种能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也是很多疾病的伴随症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无论是皮肤病还是其他系疾病,在治疗皮肤瘙痒时,应根据皮肤瘙痒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伴有的相应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外感和内伤相结合,仔细辨证,分清虚实,对证用药,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瘙痒。 实证 风痒 辨别特点:发病急,变化快,游走性强,痒无定处,时作时休,多见于荨麻疹、瘙痒症等皮肤病,伴有恶风,微发热,头疼咽痒等症,苔薄白,脉浮缓,乃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治宜疏风解表,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风痒有风寒和风热的区别。风寒证多由外感风寒引起或加重,得暖则减轻,皮疹颜色淡或白,口不渴,舌质稍淡,苔薄白,脉浮缓,乃风寒束表,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风热证见瘙痒难忍,由外感风热引起或加重,得冷则缓,皮疹色红,微热恶风,心烦口渴,舌质红,脉浮数,证属风热外袭,治宜疏风清热,可用荆防方加减。 湿痒和热痒 两者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皮肤瘙痒类型,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多发生于湿疹、银屑病、药疹、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炎等皮肤病,以及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胆结石等疾病。 湿痒持续时间长,缠绵不愈,浸淫四窜,可伴有水疱、糜烂、渗出,皮疹色淡,头重如裹,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滑。证属湿浊内阻,治宜祛湿止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热痒可见瘙痒难耐、剧烈,伴有皮疹的潮红、灼热,甚至肿痛,大便干,小便黄,口渴喜冷饮,心烦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热入营血,治宜清热凉血,方用黄连解毒汤和犀角地黄丸加减。 湿热痒表现为瘙痒时间长,搔抓不止,伴有糜烂焮红,头困重,小便黄,口有异味,舌苔白厚腻,脉滑数。证属湿热壅滞,治宜清热燥湿,方用清热除湿汤加减。在辨治过程中要注意,湿痒和热痒能互相转化,如湿痒日久化为湿热痒或热痒,热痒经过治疗转为湿热痒或湿痒。临证还应 结合三焦辨证进行分析,若上焦湿热,可选三仁汤和藿朴夏苓汤加减;中焦湿热,可选连朴饮加减;下焦湿热,可选萆薢渗湿汤加减。另外,根据脏腑辨证,属肝胆湿热证者,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属湿热蕴脾证者,可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虫痒 皮肤瘙痒有匡,痒若虫行,夜间或遇热加重,多见于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蚊叮咬、蜂蜇伤、虱病等。常因动物分泌物的刺激,出现皮肤红肿热痛和瘙痒的症状,辨证要把外感毒邪放在首位,治宜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 其次,根据伴随的不同临床表现,灵活治疗。若湿重,宜祛湿止痒,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若湿热并重,宜清热燥湿,方选清热除湿汤加减;若热重,宜清热凉血,可选犀角地黄丸加减。 虚证 气血两虚 遍身皮肤瘙痒,肌肤甲错,多见于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瘙痒症等疾病,伴有头晕目眩、心悸自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脉细无力。治宜益气补血止痒,方用八珍汤加减。 肝肾阴虚 皮肤瘙痒无尽,搔抓不止,多见于皮肤淀粉样变、肝硬化、干燥综合征等,伴有耳鸣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瘦小,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止痒,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肾阳虚 泛发性皮肤瘙痒,无力搔抓,多见于结缔组织病、尿毒症患者,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面色?白、双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益肾阳止痒,方用肾气丸加减。 虚实夹杂 卫气不固 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行于脉外,有护卫肌表、滋养腠理、启闭汗孔的功能。卫气虚则肌腠不密,卫外无力,常自汗出,而汗孔开合失常,则易感风邪,出现时作时休的游走性皮肤瘙痒,常见于荨麻疹,伴有恶风自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乃卫气不足,外感风邪,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宜益气祛风止痒,方用玉屏风散加减。 肝郁脾虚 皮肤瘙痒难忍,搔抓不止,限于身体某处,神经性皮炎、瘙痒症(局限性)多见,伴有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乏力,舌苔白,脉弦缓。乃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属虚实夹杂之证,治宜疏肝健脾止痒,方用疏肝散加参苓白术散加减。 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 |
|
来自: 子君zijun123 > 《治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