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吏之治(四)

 老庄走狗 2024-06-07 发布于浙江

戳 上 面的 蓝字 关注我们哦!

循吏之治(四)

本文只用于宣传此书及禹州文化

来源丨《禹州文史二十九辑》

图片丨网络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即今河南太康。史称他“少学律令,喜为吏。”从小学习律法,喜好做官。想做官不是罪恶,儒家亦建议读书人要“学而优则仕”,在学习之余,如果精力充裕,时间许可,就可以去做官,拿自己所学造福于人。

有治国的才能,又愿意出来为大家服务,于国于己都是好事。但在专制时代,官位是稀缺品,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然而黄霸又实在想做,便花钱买了个“侍郎谒者”,不久又因兄弟有罪,连坐免职。之后又从基层做起,凭借才能一路提升,做到扬州刺史。扬州治理得也不错,宣帝下诏予以褒扬,转任颖川太守。

黄霸虽是学习律法出身,但后来因缘际遇,又跟大儒夏侯胜深入学习了《尚书》。《尚书》是儒家政治学经典,黄霸从中获益甚深。兼之黄霸性情温和,为政不主张严苛,虽明察而宽仁。刚好汉宣帝不喜欢用法过重的人,因此很重视他。黄霸来到颍川时,韩延寿的教化治理已初见成效。黄霸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彪炳千秋的颍川之治。

黄霸做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去各地宣讲诏令。汉宣帝是励精图治、体恤民情的君主,经常颁布一些恩泽诏书。然而有些地方官却不大愿意传达给百姓,一来是偷懒,二来,不让百姓知道恩诏,自己便可上下其手,中饱私囊。比如皇帝要蠲免某地赋税,地方官秘而不宣,照旧征收,便可纳入自己腰包。黄霸选择良吏,到辖下各县宣布皇帝的诏令,既杜绝了地方官从中谋私的空间,也使百姓感知皇恩,从而更加热爱皇上。

这一点意义重大:让百姓在心中建立起一种印象,认为皇帝是好皇帝,那么即使受到地方官的欺压,他们也不会造反。他们会想,皇上是英明的,可恶的是这些地方官,而这些地方坏官早晚会被贤明的皇帝查处。在这种皇帝崇拜之下,依托于皇权而生的专制官僚体系也得以不被质疑和破坏。

黄霸这么做,固然为了公事,并且在客观上,也的确起到了布达朝廷意志、防止官员舞弊的作用,但其更大目的,恐怕还在于感谢皇恩。若非皇恩浩荡,“喜为吏”的黄霸怎能如愿以偿当大官呢?而感谢皇恩最隆重,也最赤诚的方式,无疑是发动治下百姓一起感谢。赵广汉的第一把火是整治大族,韩延寿的第一把火是推行教化,皆为当时执政之首务。而在此时的颍川,实在看不出宣布诏令有什么现实的紧急与迫切,需要新太守如此迫不及待地去执行。

感恩教育既是官员忠君效诚的方式,同时也是官员巩固自身权力的手段。当皇权在皇恩的感召下牢固确立,由皇帝任命的官员自然也具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和无可置疑的权威。民众的皇恩信仰,既是皇权稳固的重要基础,也是官员执政的精神利器,好比一把无形的尚方宝剑。只要民众坚信皇恩的真实存在,坚信皇恩都是向着百姓,以皇帝名义推行政务,就会名正言顺而无往不利。胸怀大志的黄霸需要这种无形的尚方宝剑和百姓的感恩之心,作为推行执政鸿图的精神武器和威权力量。

黄霸做的第二件事是立德,通俗讲就是收买人心。他命令邮亭驿馆和乡里官舍都要畜养鸡与猪,用以接济救助地方上鳏寡孤独和贫穷的人。这个举措为他赢取了巨大的声誉,获得了百姓们的感激和拥戴,使其执政信用和威望进一步得以确立。

当然,地方治安也是不能怠忽的要紧事务,它直接关系着民众对官府执政的感受。黄霸沿用了韩延寿的里五制,并且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其明确制度化,又选择年高德劭的人出任父老,协助处理地方事务和民风教化,参与维持地方治安。

当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并且保证了地方的安宁秩序之后,黄霸开始一套套地推行他的政策,来繁荣经济、发展地方。策令繁杂,归纳起来大略有四个方面:

其一,奖劝农桑,鼓励农业生产。

其二,重商殖财,通过发展商业创造财富。

其三,种树畜养,发展林业与养殖业。

其四,尚俭节用,杜绝铺张浪费。

这些政策与举措言之甚易,推行起来就很麻烦,各种枝节与配套措施繁多,《汉书》谓之如“米盐靡密”。所幸黄霸明于吏事,精力过人,使得策令得以一一推行。

黄霸虽然已拥有崇高威望,但他觉得还不够。在他看来,颍川郡的官僚体系虽是自己的臂指,但却并不真正可靠,百姓也往往会因为策令与私利相牴牾而拒绝配合,要让策令畅行无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吏民中树立绝对的权威崇拜,使官吏不敢渎职,民人不敢抗命。天地万物,唯神明不可蒙蔽,亦不可抗衡。于是,为自己塑造神明形象,就成为黄太守的重要任务。

他利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超强的记忆力,玩起了造神的游戏。他刻意收集各种信息,在与吏民交谈时,常常问一些看似无关的话题,记录在容量巨大的脑袋里,然后在日后某个需要的时候随口丢出来。比如,他跟张三交谈时,得知李四在城门处跌了一跤,回头给李四安排任务时,就加上一句:“出城时小心点,不要再摔一跤。”李四必然会既吃惊又感动。

有一次,他派一名官吏去察访,嘱咐官吏行事务必要周密。官吏听命而去,一路上不敢住邮亭,也不敢去驿舍吃饭,走得饿了,就拿出携带的干粮在路边吃。正吃之间,飞来一只乌鸦,趁他不注意叼走了一块肉。这个情景刚好被一个人看到,而这个人正好要去郡里找太守老爷办事,办完事后,又把路上遇见的那件趣事讲给太守听。等到官吏回来复命,黄霸说:“此行辛苦了,在路边吃饭,还被乌鸦抢走一块肉。”那个官吏吓坏了,以为太守无所不知,真神人也。于是黄霸问什么他就答什么,不敢有任何隐瞒。

再如,郡中有鳏寡孤独的人死去,里正父老们就丧葬事宜上报黄霸,黄霸就告诉他们哪儿有棵大树,可以做棺材,哪个驿站有头多大的猪,可以拉去宰掉。里正、父老如言而去,果然不差。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这些事例诚然出自黄霸之心术,但也未尝不是其智慧之体现。黄霸就用这种手段把自己神化了起来。这种政治造神固不足取,然而对于他的执政却的确有莫大的帮助,一旦将他当成神明来看待,谁还敢对他阳奉阴违、抗命不遵呢?有胆在他治下作奸犯科的人也越来越少,有志于做盗贼者也纷纷离开颍川,逃往他处。

常读史书便不难发现,热衷于神化自己的君王与官吏,在专制时代大有人在。这种造神运动与个人迷信崇拜,是治人者惯用的愚民手段。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治人者将自己塑造成上智,而将小民教育成下愚,江山遂能永固,统治乃无杂音。可为颍川人民庆幸的是,黄霸愚民造神,是为了更便利地推行政令,更有效地造福一方,而不是专权谋私,祸国殃民。是他求治的手段,而不是作恶的权术。然而质诸古今中外之造神运动,目的如黄霸之良善者又有几人?

黄霸执政并非一味宽和,而是恩威并行、教罚兼施。这本是执政常则,为所有称职官员得奉行,所不同者,亦仅是轻重有别、先后有差而已。比如黄霸,是重恩德而轻威慑,先教化而后诛罚。并且以其天赋之治才,奉行得异常优秀。黄霸执政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和官员队伍的稳定性。

许县县丞年纪大了,听力也有问题,督邮建议撤掉他,黄霸说:“许丞是个廉吏,虽然老了,处理事务还是可以的,耳朵背一点又有何妨碍?他有问题就多多帮助他,不要让他伤心啦。”后来有人问他,究竟为何不愿撤换许丞,黄霸说,如果官员更替太频繁,迎新送故,花费会很多,而且在交接之间,一些奸恶胥吏就会从册簿作文章,盗取公家财物。这些花费和损失,都会摊派到百姓头上,而新任命的官员又未必比之前的更称职,所以,何必多此一举呢?

“凡治道,去其太甚者耳。”

治理之道,不必过于严苛,去除太过分的就是了。由于黄霸为政宽和,本人又精明强干,颍川在他的治理下日益繁荣,社会稳定,民风淳朴,人口也不断增长,治绩为天下第一。汉宣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干,迁守京兆尹,不久又重回阳翟,继续做颍川太守。黄霸重掌颍川后,又干了八年,颍川愈发繁富平安,成为了海内外人人羡慕的地方。汉宣帝下诏,对他的政绩给予褒扬:

“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无重罪囚。”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这些成就,也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大小官员们学习的典范。黄霸本人也作为千古循吏之首,永久而荣光地载入史册。明朝刘讱曾有一首诗赞美黄霸,其中有一句这么说:

“次公岂布西周政,循吏能令汉室香。”

评价可谓崇高。

关于黄霸,《汉书》上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黄霸年轻时,曾在阳夏县做游徼。游徼是极小的乡官,职掌巡察缉捕,负责地方治安。一日,他与一名善相面的人同车出行,路遇一位女士,相士对黄霸说:“此女来日当富贵,如果不准,相书都可以丢掉了。”黄霸马上打听此女是谁家闺女,托人提亲娶过来当老婆。他的意思是,既然这女的日后一定富贵,我做了她丈夫,岂非也跟着要富贵?后来黄霸果然拜相封侯,位极人臣,可谓富贵之至。

文章摘选自《禹州文史二十九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