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老师讲语文•古代文化知识(3) | 古代的名、字和号

 昵称503199 2024-06-10 发布于湖北

古代的名、字和号

古人所说的名字,包括名和字,此外还有号等。

古代的名

图片

名,是人的代号。姓氏是家族共有的,名是个人独有的。远古部落都有名,黄帝、炎帝、共工,都是部落名。个人的名,是私有制的产物。婴儿出生三个月以后,由父亲取名。现在所知最早的,是商朝人的名,如太乙、盘庚、帝辛、武丁,以天干取名。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提出取名的五个原则:信、义、象、假、类。信,是刚出生时身上带的特殊标记,如晋国诸侯唐叔虞,因为手掌的纹路像个虞字,取名虞;信,是以祥瑞的字取名,如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象,是以相似之物为名,如孔子的脑门比较高,像土丘,取名丘;假,是以物之名假托,如孔子给儿子取名鲤,就是取鲤鱼跃龙门之意;类,是取和父亲类似的名字,如王羲之给儿子取名献之、凝之、徽之等。有人通过占卜来给儿子取名,如鲁桓公儿子的名季友,就是通过占卜而来的。

周秦汉朝,多取单名。有些双名,其实也是单名,如介之推,宫之奇,烛之武,“之”为虚字。秦汉时,取名忌用寓含王霸意义的字,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汉朝取名崇尚英武,常用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字;追慕圣人,常用尧、舜、禹、昌、汤等字;企求长寿,常取名万年、延寿、千秋、去病等。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取名讲究高雅,盛行用“之”字,如王羲之、祖冲之,顾恺之,裴松之。后来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如僧佑、僧智、梵童、摩诃。

唐朝,追求雅致,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宋朝开始,取名讲究阴阳五行。如朱熹,有火(四点为火);父亲松,有木;儿子塾、野、在,有土;孙子钜、钩、鉴、铎,有金;曾孙渊、泠、潜、济、浚、澄,有水。

元朝最流行数字名,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原名九四。在元朝,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明朝还流行字辈取名制,如朱元璋给儿子们每人20个字作为辈分,太子那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规定好20代人姓名中的第二个字。

古人取名有许多禁忌,如不能用国家、官职、山川、疾病、牲畜、器币等名称取名。忌讳用重字取名,因为侍妾、青楼女子多用重字名,如元稹的妾叫崔莺莺、秦淮有个名妓叫陈圆圆。习惯用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昌盛等。取名时还很在意字的音韵,有时用双声叠韵的字取名,读起来音节响亮。

平民女子常有姓无名,称某氏,出嫁后用丈夫的姓+自己的姓+氏,如李王氏。

民间取名,常常以节令花卉为名,如春花、夏雨、秋实、冬梅、桃、李;或以出生地为名,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有的女取男名,如亚男、冠男、家骏;有的男取女名,如新妹、宝姬、秋月;还有的用排行取名,如大牛、二牛、大囡、二囡。

古代的字

图片

古人除名以外,还有字。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由贵宾取字。名和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意义相同,如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曹操,字孟德,操、德同义;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即很亮;秋瑾,字璇卿,瑾、璇都是美玉。或意义相关,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有“大野曰平,广平曰原”;赵云,字子龙,天龙生于云;李白,字太白,即太白金星;杜甫,字子美,甫是男子的美称;白居易,字乐天,乐天者则居易;苏轼,字子瞻,《曹刿论战》有“登轼而望之”;于谦,字廷益,《尚书》有“谦受益”;李渔,字笠翁,戴斗笠是渔翁的特征。或意义相反,如曾點,字皙,點是黑点,晳是皮肤白;韩愈,字退之,愈即进;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意义的联系。如颜回,字渊,渊的本义是回旋的水;王蔷,字昭君,蔷即蔷薇,一种很美丽的花;昭,有光明美好的意思。有时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就更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如孔丘,字仲尼,在山东曲阜东南有一座山,叫尼丘。

古代男子常常在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甫(父)”表示美称,如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有时省去“甫(父)”字,如伯禽、仲尼、叔远、季路;也可以省去排行,如禽父、尼父。取字还可以加“子”表示尊称,如公孙侨,字子产;仲由,字子路;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伍员,字子胥。

上古时期,名、字连用时,通常先称字,后称名。如孙叔敖,姓芈,氏蔿,名敖,字孙叔;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姓子,氏孔,名纥,字叔梁。汉朝以后,往往先称名,后称字。如孔融文举,姓孔,名融,字文举;陈琳孔璋,姓陈,名琳,字孔璋;王粲仲宣,姓王,名粲,字仲宣。

古代的号

图片

除名和字外,古人还有号。名和字都是由长辈代取的,号则往往自取,叫自号。

自号,常根据自己的籍贯、居住地环境或志趣抱负等来取。陶渊明宅旁种五棵柳树,过着躬耕生活,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老家在四川青莲,自号青莲居士,有德才而不仕者称居士,文人常自称居士以示清高;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说“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老翁一介”,自号六一居士;苏轼被贬黄州,在东坡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向往《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那样的生活,自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在上饶做官时兴建带湖庄园种庄稼,取名稼轩,自号稼轩居士;姜夔寓居吴兴武康,与白石洞天为邻,自号白石道人,道人指修行道德的人;秋瑾性格豪爽,习文练武,喜穿男装,自号鉴湖女侠。

也有别号,是别人给起的。如李白别号谪仙人,相传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难》,惊叹:“子,谪仙人也!”自此,这便成为李白的别号。绰号、浑号也属于别号,往往与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相符,如《水浒》里的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

号的字数不定,可以是三个或四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王安石号半山,陆游号放翁。多个字的号,有时也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东坡、易安、稼轩。

课  后  练  习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表示姓名和字号的词。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序》)

3.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左传·殽之战》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屈原,名平字原。如何理解《离骚》开头有关父亲赐屈原名和字的诗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附:课后练习答案

一、

1.孙仲谋:孙权,姓孙,字仲谋。

2.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号千岩老人。

3.百里孟明视:姓姜,氏百里,名视,字孟明。西乞术:姓子,氏蹇,名术,字西乞。白乙丙:姓子,氏蹇,名丙,字白乙。上古,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先称字,后称名。

4.萧君圭君玉:姓萧,名君圭,字君玉。王回深父:姓王,名回,字深父。安国平父:姓王,名安国,字平父。安上纯父:姓王,名安上,字纯父。汉朝以后,往往先称名,后称字。

二、屈原,名平字原;《离骚》又说,父亲赐予其美名,名正则,字灵均。如何理解?对此,异说纷纭,尚无定论。

1. 隐喻说。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过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意思是说,正则、灵均,隐喻着某种意义,即平正是天的象征,原均是地的象征。

2.小名说。宋马永卿《赖真子》说:“正则、灵均,则其小字、小名也。”马永卿还举例说司马相如少时就有“犬子”的小名。清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也沿袭此说。

3.隐名说。清王夫之在《楚辞通论》中认为:“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即隐平和原于正则和灵均的含义之中。

4.化名说。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说:“要说是屈原自述其名号,何以他不说名平字原呢?……正则和灵均是屈原的化名。”并说:“文学作品惯用化名是古今中外的通例。”

5.置谜说。游国恩在《屈原》中认为,这是“置覆设谜,来教人射猜。”“这个地方如果直说'名余曰平兮,字余曰原’,就不但嫌其直率,而且词句也不调谐”。

6.笔名说。孙作云在《天问研究》一书的前言中说:“屈原姓屈,名平,字原,笔名正则、灵均。中国人有笔名,大概是从他开始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