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省博物馆(二)江西古代历史文化展(下)

 hsgzlgg 2024-06-10

鼎盛时期      

宋元时期江西进入全面繁荣的鼎盛阶段,经济富饶、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科技日系新,是江西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江西影响力辐射全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方面的所以突出成就,几乎都有江西的影子。

从“路”到“省”        

北宋将唐的“道”改为“路”,全国分为23路,江西分属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将全国分为“腹里”和十个行省,整个东南地区以及今日之江西省,分属江浙、江西两个行省,这也是江西称省的开始。

人口天下最

富庶之邦

素胎瓷戏佣  南宋  1975年江西省波阳县(今鄱阳)南宋景定5年(1264年)洪子成夫妇墓出土。

出土了21件戏曲俑,展示南宋时期江西戏曲的演出形式,这批瓷俑形象生动,表情丰富。

如披着长帛盖头的妇人,表示风尘仆仆的赶路,端着茶碗的婢女形象,面带悲伤表情的孝子,还有雄纠纠、气昂昂的武士,老态龙钟的老妇人形象。   

漕粮天下富

宋元时期,江西是重要的粮食供应地,北宋 ,江西“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南宋,输往都城临安的赋税,占各路总数的三分之一;元代,所交赋税仍位于各行省前列。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南昌瓦子角、赣州宋城福寿沟即为其见证。  

技艺甲天下      

宋元时期,江西人口迅速增长, 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手工艺的兴盛。制瓷、冶炼铜钱、酿酒、造纸、制墨等在发展规模与工业技术方面,均具有领先优势,遂有“技艺天下甲”之说。

制瓷

后排:褐彩持笏青白釉瓷俑褐彩瓷鸟

前排:褐彩青白釉瓷俑(两侧)、褐彩盝顶青白釉瓷轿(中)。  

素胎瓷龙、青白釉瓷玄武、青白釉瓷虎、素胎瓷朱雀、堆塑四灵带盖瓷罐

第一排:素胎云托日月瓷塑

第二排:陶“玉犬”、陶“金鸡”

第三排:青白釉瓷墓龙、青白釉伏听瓷俑、素胎瓷仪鱼

第四排:素胎瓷墓龙、素胎瓷人面龟

元代张天师“阳平治都功印”螭龙钮白玉印 1952年江西省贵溪县政府移交

青白玉质,洁白莹润。印钮为一蹲踞触角螭龙,翻唇露齿,眉须后拂,腿毛翻卷长飘,尾作分丫鱼尾状,雕琢精细,生动传神;印面阳文九叠篆体六字“阳平治都功印”,印文线条流畅,结构严谨。此印为世代天师嗣教的法印,天师府道士上章及表奏符压皆用之。据考证,印文“阳平”指四川省青林县阳平山,居道教“二十四治”管理中心之首;“治”是道家从事法事活动的场所;“都功”为治中职事,即道教的首领。

素胎生肖陶俑

褐彩青白釉虎形瓷枕

青白釉孩儿瓷枕  

后排:筒形青白釉瓷仓

前排:屋青白釉瓷仓、形陶仓、陶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碗,南宋。1962年出土于江西南昌。口径14.8厘米,足径3.8厘米,高5.5厘米。

木叶纹碗是宋代吉州窑的独创产品,由于烧制过程中树叶容易发生扭曲变形,所以出土的树叶纹形状少有完整者。该木叶纹碗的树叶纹叶大且完整,为木叶纹碗之极品。呈斗笠形,为宋代盏的典型式样。表面施黑釉,釉色晶莹浑厚。内壁装饰一片大树叶,从中央向口沿展开,树叶纹理清晰细腻,呈现出自然意趣和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宋朝尚茶之风极盛,吉州窑黑釉瓷的大量烧制,与宋代盛行的茶文化息息相关。木叶纹碗内涵禅宗意韵,注入清水,犹如一片树叶飘荡于黑色的茶汤中,虚实相应,叶影飘摇,给人以古朴超俗之感,体现了茶禅一味的情趣。

永和窑黑釉贴花圈点纹梅瓶,元代 高20.1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6.1厘米。1980年永新县禾川镇古城址出土。

小口,直颈,丰肩,腹直斜收,矮圈足外撇。器物装饰奇特,先以剪纸圆圈分十层满贴于施有黑釉的器表之上,再加施黄褐彩,然后揭去贴纸。经高温焙烧后黄釉变化莫测,呈现出多谱色像,圈点映衬得格外艳丽。其装饰手法新颖,表现效果奇特,存世数量极少。

塑龙青白釉瓷供器   宋 1997年景德镇市湖田窑遗址出土

青白釉双狮瓷枕 宋 1997年景德镇市湖田窑遗址出土

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为如意形,其上刻缠枝花纹;中部雕塑双狮作搏斗状;下部为腰圆形,枕底胎厚重无釉。其整体施青白釉,釉色匀净。不仅造型生动,釉色莹润,有玉的质感,且兼具实用与欣赏双重价值,实为瓷中精品。  

冶炼铜钱

钱币

鎏金银凤簪头 宋代  1974年出土于江西星子县(今庐山市)陆家山窖藏。

缠枝花卉纹瓜棱银罐、双系银洗、柳斗纹银釜   宋  1974年江西省子县陆家山窖藏出土。

兽面纹龙耳青铜壶、夔纹鬲式青铜炉 宋 1956年江西省物质局移交

镀金荔枝纹银带板,北宋 大:长13.5厘米、宽7.5厘米、厚2厘米 ;小:长6.0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1978年遂川县枚江公社政和四年(1114年)墓出土。

带板采用宋代流行的锤碟高凸花工艺。荔枝果枝叶、牡丹花纹为中浅凸花,荔枝果用半立体高凸花工艺制成后,再焊接在板块上,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边框用夹层法镶包,增强了其厚重的艺术效果。出土时革带已腐蚀殆尽,现存的十三块大小、形状不同的铊尾、方板、带扣,存世的宋代镀金银带板中,此带板物主身份级别最高,时代确切,且保存较为完整。

酿酒

宋元时期,江西酿酒业已趋成熟。南昌李渡烧酒作坊源于元代,是中国时代最早、遗迹最全、遗物最多、延续时间最长且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烧酒作坊遗址,证实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关于"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其法"的记载。

纸墨刻书

宋元时期,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江西书院众多, 文化昌盛,造纸业、制墨业和刻书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江西名品纸主要有南康军布水纸,吉州竹纸,抚州茶山纸、牛舌纸、清江纸等。高安华林宋元造纸作坊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造竹纸作坊遗址。

制墨名家李廷理唐末定居整源,“整源李墨”作为宋代贡墨闻名于世。元代龙兴路、抚州路、临江路、信州路成为江西制墨主要产地,名家制墨远销大都、江浙。

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从宋代开始书籍作为文化商品在市场销售,江西刻书印刷业兴旺,各级官府、书院、私家纷纷参与,刻印品类繁多。

制墨流程

华林周岭村造竹纸作坊遗址。

竹纸流程 

江西品格        

宋元时期,江西书院林立,重文尚礼,文章与杰义交相辉映,形成了文杰并重的文化品格和独特气质。

书院冠华夏

白鹿洞书院模型

螭龙钮青铜镇 南宋(公元1127﹣1279年)1974年江西省波阳县四十里街华岭大队南宋墓出土。

长26.3、 宽2.3、厚0.6厘米。 扁平如尺,平面铸刻精细美观的藻井图案。中部铸制立体螭钮,两螭蹬足翘尾,呈跃跃欲奔状,形象生动。

双龙青铜笔架 南宋(公元1127﹣12796年)1974年江西省波阳县四十里街华岭大队南宋墓出土。   

“天下状元”铭诗词人物图鎏金银盘 宋  1957年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出土

描绘的正是金榜题名后意气风发的画卷。新科状元头戴幞帽,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跨马游街。左前方高楼之上,一女子开窗向外探望,急切地盼望夫婿归来。银盘采用高浮雕凸花装饰技法,精美异常。该盘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江西宋代科举文化的生动写照。

盘心开光内点刻《踏莎行》词一首:“踏莎行一足蹑云梯,手攀仙桂,姓名高挂登科记,马前喝道状元来,金鞍玉勒成行缀;宴罢琼林,醉游花市,此时方显平生志,修书速报凤楼人,这回好个风流婿”  

礼义忠节邦

“文章节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关乎国家气运头兴衰。两宋时期、江西多世家大族,他们将儒家思想和民族大义作为子弟教育与家训族规的重要内容,进一涉强化了江西自古崇尚气节的传统,培养出大批忠贞爱国之士,使江西遂有“文章节义”“礼义忠节”的美誉。

义门

义门”是朝廷为了表彰以孝义著称的个人或世代同居著称的家族而树立的社会典范。江西最早的“义门”出现在唐代,宋代受到朝廷表彰的“义门”有七个,居全国第三,南方第一。江州陈氏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义门。

江州陈氏、金溪陆氏  

节义之士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20岁中状元。后因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1276年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1278年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使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

周必大(1126—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先郑州管城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刻书家。历仕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在朝任职四十余年,功绩显赫,声誉远播,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谥“文忠”。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宣和末金兵南侵,他于江西赣州招募丁壮,保卫乡里。后至临安,建炎间进士及第,为枢密院编修官。宋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主和,金使南下称诏谕江南,他上疏请斩秦桧因而被贬谪新州。之后,他因愤懑填“好事近”词一首,因末句“欲贺巾车归去,有豺狼当道”被新州太守张棣告发,秦桧为此大怒,于1148年再把他流放至吉阳军(今三亚市)谪居海南。八年后,秦桧死,胡铨才得以迁回衡州,孝宗就位,被召任兵部侍郎。宋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逝世,享年78岁,遗著有《胡澹庵文集》。

江万里(1198—1275年),初名临,字子远,号“古心”,南康军都昌(今江西都昌县)人,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政治家、教育家。江万里从政四十五年,为官九十一任,秉性耿直,遇事敢言,为政清廉,关心民疾。所到之处劝农桑,办学校,济时艰,务教化,历事理宗、度宗二帝。江万里独创白鹭洲书院、宗濂书院、道源书院等3所学府,培养出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在内的17位状元、2700位进士。德祐元年(1275),江万里以身殉国,终年77岁。宋恭帝赠江万里太傅,益国公,后又加赠太师,谥号“文忠”。

洪皓(1088—1155)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高宗令分出使金国。金国留不遣返。在金15年,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归。在金期间,威武不屈,时人称之为“宋之苏武”。他贵族流落贱微者,皆力拔以出。惟为桧所嫉,不死于敌国,乃死于谗慝。

谢枋得(1226—1289)南宋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字君直,号叠山。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举进士。谢枋得逃到福建后,曾长期流亡在建阳一带的穷山野岭之间,生活极其贫困。他每天穿着麻衣草鞋,面向东方痛哭,藉以悼念已亡的故国。谢枋得不做元朝的顺民,以卜卦、织卖草鞋或教书为生。在流亡期间,谢枋得创作了大量的诗和文,反映人民的疾苦,痛斥南宋的昏暗和大臣们的卖国求荣,表达对复国还乡的强烈愿望,艺术成就极高。1289年4月25日,谢枋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绝食五天,终于为国尽节,至死未降为元臣。

杨邦乂(1085-1129)字晰稷,吉水县杨家庄(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黄桥乡云庄村)人。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取建康,留守杜充等人投降,邦乂不降,血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兀术命刽子手割其舌头,开其胸膛,剜其心脏。杨邦乂在金陵(南京)慷慨就义,年仅四十四岁。后被追赠为朝奉大夫,谥忠襄。

塑像

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文天祥  

杨万里、朱熹、陆九渊、黄庭坚  

开宗立派

“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长期形成的耕读治家传统,经数百年积累,到宋代,江西人才呈喷井之势,在各个领域涌现出大批开宗立派、勇于革新的先贤。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江西“人杰地灵”的称誉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文章宗师

宋元时期,江西在文学、史学等领域名家辈出、群英荟萃,涌现了一批创文体流派、领一代风强的宗师,创作出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巨著,造就了一个创造力大爆发的巨匠时代。

欧阳修与唐宋文学革新运动

晏殊、晏几道与婉约词派  

左:欧阳修《泷冈阡表》(碑帖)+右:欧阳修书《灼艾帖》(复制品·原件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曾巩与古文明道

王安石与荆公体  

曾巩铁灯 1972年曾巩墓在南丰莱溪公社被发现

在其墓室的石案上放置着一盏铁质灯具,周身饰莲瓣纹,口沿铭有“元丰甲子六月丁酉中书舍人曾公灯”的字样,灯钵内盛油,捻绵为线,意为长燃永明。曾巩的才学被认为是欧阳修的“传灯之人”,这盏朴实无华的铁灯亦如这位伟大文学家平实质朴、廉洁守正的一生。

左:曾巩作《局事帖》为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曾被历史上多位名人收藏,并经徐邦达考证著录于《古书画过眼要录:津隋唐五代宋书法》“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诲论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汩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虽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宣。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右:王安石《过从帖》(又称《奉见帖》)(复制品 原件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王安石的则尺牍,共6行,41字。“安石启,过从谓必得奉见,承书示乃知违豫,又不敢谒见,唯祈将理以副颂盼,不宣。安石出通判比部阁下。”

杨万里与诚斋体

刘恕、刘攽与《资治通鉴》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姜夔与《白石道人歌曲》

周德清与《中原音韵》

朱思本与《舆地图》  

北宋——曾巩墓志(拓片):1972年江西省南丰县莱溪公社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中书舍人曾巩墓出土。

 理学渊薮  

便利的交通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学习风气,使宋代江西成为天下学者交流思想、切磋学术、聚徒讲学的理想场所。前有欧阳修、李觏与"三先生"共启理学先声,继有周敦颐莅赣为理学开山奠基,至朱熹、陆九渊等一代理学宗师崛起,理学终于在江西系统集成、发扬光大。江西也因理学家活动时间早、学派多、人数众、地位高、贡献大、影响远而成为宋代理学渊薮。

理学开创者周敦颐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心学开创者陆九渊

朱陆之学调和者吴澄  

江西诗派

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影响最大的流派,风靡一时,地位之高,无出其右。该流派首创“点石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作诗好用僻典、炼生词、押险韵、制拗句、讲究语言韵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黄庭坚的《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砥柱铭》

是“宋四家”之一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手书作品,是他散落民间的最重要的书法瑰宝之一。这幅手卷长达11米,画心长8米,内容是黄庭坚生前最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写的《砥柱铭》,全文600多字。卷上有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直至清代民国藏家的大量题跋和钤印。2010年以4.368亿元拍卖成交。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30.7×43.2cm 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花气薰人帖》是中国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小品之作,一首二十八个字的小诗,以随意自在的笔法写来,把平日严谨的中锋线和草书中的宛转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完美的小品,是欣赏书法不可多得的佳作。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朝鲜人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是当时最著名的大收藏家。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  

展柜局部

正一之宗     

宋元时期,龙虎山天师受到皇帝朝廷尊崇。宋代敕封张天师提举江南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三山符箓”,元代天师世系被授予“管理江南诸路道教”,敕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遂有道教正一派之称。龙虎山成为道教祖庭和南方道教中心。正一派利用符箓祈禳,消灾祛祸,并以治病除瘟、济生、度死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紧密,信众甚多,对社会生活、宗教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国雕版印历代天师画像  

清 关槐《龙虎山鸟瞰图》、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

堆塑龙虎立鸟盖青白釉瓷魂瓶  南宋  1977年南昌县兰公社南宋嘉定二年墓出土。

其口为杯状,上配高帽状盖纽为神鸟;口、肩均塑附加荷叶边纹;肩上贴塑头戴披肩帽,拱手持捧俑十三个,上堆塑一条龙缠绕于颈部,上下堆塑龟、蛇、日、祥云等。整个堆,塑罐体现着三教融合的精神,例如盖纽上的神鸟就是三教共同崇拜的,原始人时就开始崇拜神鸟,也有以鸟为图腾的,大约成书于战国的《山海经》中多次提到神鸟:有背负着太阳飞行的太阳鸟,有人面鸟身之神鸟,有五色神鸟等,这大约是最早见诸文字的儒家之神鸟了。佛教也有关于神鸟的神话,称之为妙音鸟,又叫迦陵频伽,在不少佛经中都有记载。在道教看来,神鸟则是长寿的象征,是升仙的驾骑。堆塑罐中的其他构件,如荷、龙、祥云、日等也都是与各教以及民间信仰共同融通的。 

十二生肖砖雕,北宋,江西遂川枚江公社北宋郭知章墓出土

青白釉仙人瓷坐像 南宋 1975年江西省波阳县(今鄱阳县)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墓出土。

这尊仙人瓷坐像,人物神情意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衣褶纹理舒展、衣带飘逸自如,从上至下,刻划得细密老道,清晰明快。仙人手中的莲花,头顶的如意,旁边的福鹿,都惟妙惟肖,整个瓷像意定神闲。

放眼天下         

明清时期,江西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延续了人才的兴盛与文化的辉煌,江西士人积极参与朝政,治国安邦;商镇林立,江右商帮遍行天下;科学巨著,文史鸿篇蜚声中外。晚清,江西人顺应时代变迁,以不屈不挠精神,走上了近代化探索之路。

展厅局部

仪仗俑 明嘉靖  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墓出土

出土了204件彩绘陶仪仗俑群,就为我们直观呈现了声势浩大的出行场面。陶俑有骑马俑、乐俑、文武俑、仆从俑等,阵容庞大。陶俑们各司其职,前排的是骑马俑,鸣锣开道,还有众多乐俑,吹唢呐、击鼓、吹笛、吹笙、弹琵琶,位于中间的是轿夫俑,旁边的仆从俑,有的端盆、有的捧巾、有的捧罐。仪仗俑雕刻精细,面容神态逼真,人物、服饰栩栩如生,也体现了明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地位显赫的藩王生前使用仪仗,死后也以相应仪仗彰显其重要身份,也为研究明代服饰、乐器、藩王出行仪仗制度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

由“江”而“赣”

历史上,江西的称谓有豫章、江州、江西、江右、西江等,元明时期随着江西行省设立,称江省,“江”成为江西称,沿用至清。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以章贡二水汇流之意改虔州为赣州,“赣”多指赣州(府)全境。晚清,“赣”逐渐取代“江”,成为江西简称。

司省设置

明朝以“布政使司”取代元朝的“行省,江西为“江西布政使司”,辖13府78州县;清朝改为江西省,划调为13府1直隶州77县。明清两代行政区域与现在的江西省相当。

展柜局部

朝士半江西

现代科举以江(西)、浙(江)、闽(福建)及南直(江苏、安徽)为盛,明前中期以江西独盛,在相当长时间重形成“人才甲天下”的盛况。明代江西的进士不仅在数重上,而且在名次上也长期居于全国前列,创造了科举史与政治史上的奇迹。从建文到永乐时期内阁建立,历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各朝、内阁首辅者几平皆为江西吉安府入,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说。

明代乡试名额表

在南直(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北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省、山东省的小部分地区)和浙江之后,名列第四。

明代江西阁臣

罗如墉敕命青花牌匾(左)  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纵48.1厘米、横33.3厘米、厚7.0厘米  

该件瓷牌匾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有确切纪年的景泰青花瓷,其板面宽大,竖立烧成,世所罕见,且具有证补文献记载的重要资料价值。青花书绘。正面上下边饰双龙戏珠,左右边饰双线回纹。内中上方楷体横书牌额“奉天敕命”,下直行楷书正文。该瓷牌是极为罕见的有绝对年代铭记的景泰青花瓷。罗如墉,字本崇,庐陵人,进士,授行人之职,殉于“土木之变”。据《明史》载:罗如墉,字本崇,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进士,授行人之职,正统十四年殉于“土木之变”。景泰帝即位后,对于在土木之变中死难者进行褒奖抚恤。罗如墉被降敕褒美一事,《明通鉴》24卷亦有记载,由此可知,罗如墉死后,景泰帝为褒嘉死难者而赐之以敕命。

严嵩朝用象牙笏板(右)

后排:清 “黄爵滋印”铭鹿钮紫砂印 1956年江西省图书馆移交

前排:明 “严嵩私印”铭兽纽石印

各种书法用品

后排:“吴门顾二娘造”款圭壁连体端砚  为一圭一璧合制的。圭长15.3厘米,下宽6.5厘米,上宽5.5厘米,璧径11.4厘米,厚2厘米,圭背砚底因石材所限而有稍许残缺,此砚为端石,微紫色,但在砚正面左侧有一条黄褐色皮,砚背面也飘有一丝黄褐色带,像这种带有色皮飘彩的砚石实为稀少。砚面上圭形中部刻圆形璧状。圭的正面中间起凸脊线,圭首随形雕一墨池,脊线两侧的池缘上各有一浅浮雕龙头纹。在圭的下方以汹涌的海水波涛纹来衬托,砚面大部分为圆形璧状,素面无纹饰,砚背璧部有谷纹。圭部中间有凹线,圭背的上部分左右刻有“圭”、“躬”二字,中部刻有16字。落款为:“吴门顾二娘造”六字。

清·乾隆 龙纹“御题关槐山水”铭图墨  此墨为圆饼形,墨面边沿为浮雕云龙纹,中间方形开光内阴识楷书填金《御题关槐山水》文:“松下敞书寮,策筇人过桥。无僮若为候,有鹤似相招。春籁风前落,泉绅云外飘。仙台阿那畔,来往会王乔。”落款为“臣关槐敬书”,后钤“臣”、“槐”二印。

温陵杨道宾题“南岳衡山赞”铭长方形墨

前排:金彩十六罗汉墨

展柜局部

藩王世家

明太祖朱元璋为“藩屏玉室,以实万姓”,效法前朝实行分封制,“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明代先后有三位皇子封藩江西,即南昌的宁藩王系、鄱阳的淮藩王系、南城的益藩王系。藩王及其子孙锦衣玉食、生活奢靡、同时、以宁献王朱权为代表形成的藩王宗室文化又为江西增添了别样风采。

江西明代藩王世系表

清镂雕花鸟纹玛瑙盖罐  

螭龙花绘纹玉香筒   残高14.5厘米、直径3.0厘米。1982年江西省南城县益定王夫妇墓益定王棺出土

香筒体长圆,两端扁平盖(一端失),套合于筒端。筒体镂雕精致,纹饰华美,菊花瓣瓣,梅花朵朵,簇拥绽放。其雕琢粗犷,技法高超,图案生动,纹饰浑厚,具有典型的明代琢玉工艺特点。

泥金竹骨纸折扇    明  1979年南城明益宣王墓李妃棺出土

竹骨、绵纸面,扇一面中心有一直径8厘米的圆形描金画,已经模糊不清,似为“月里嫦娥”图案,外围有祥云纹;另一面无圆形图案,全是泥金祥云纹。扇面制作和彩绘技艺比较粗糙。扇把端为银质铆钉拴,竹骨把和主骨上涂金。泥金是指将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以其涂饰在绢或纸质扇面上,则成泥金扇面。

凤冠霞帔金坠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  通长16厘米,金坠长9厘米、宽7厘米,重70克。1972年江西省南城县益端王墓彭妃棺出土。

这件金坠呈桃形,中空,上面镂刻飞凤的图案,飞凤呈展翅飞翔状,坠上有钩,钩上刻卷草纹。

明 累丝金凤簪     

透雕麒麟松树牡丹纹玉带板   明  1962年江西省南城县明益定王墓次妃王氏棺出土

玉带板   明  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

龙凤纹组玉佩  明  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

大明衣冠(复原)四团龙圆领袍 明  1979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益宣王夫妇合葬墓出土

是明代益宣王朱翊鈏生前所用的衣物实物。该件袍服面料高贵,织工细腻,保存良好,再现了明代藩王的奢侈华贵生活,同时也是研究明代皇家舆服制度的重要实物。

并肩两浙         

明至清前期 ,江西作为人口大省,保持着经济发达的地位,明代江西人口次于浙江,居全国十三布政司第二位,而每年所纳稅粮在明孝宗弘治年代至明神宗万历年代却居全国第一。

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江西瓷器、茶叶、造纸、夏布等手工业形成商业化生产。同时依托发达的运输网络体系,江西成为全国商品流通的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造就了明清时期江西南镇的繁荣。

鱼米之乡

圩堤围垦、梯田开发、双季稻的栽种与推广、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得江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商品粮产地,“湖广、江西地方粮米素丰,江南、浙江咸赖此二省之米”。米粮大规模外运,江西既是国家漕粮的重要输出地,又是粮食贸易的主要供应地。同时,以鄱阳湖区为代表的渔业生产发达,江西“鱼米之乡”的称调实至名归。  

技艺之区        

明清时期,茶叶、苎麻、兰靛、木竹、油料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江西手工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史载“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芜湖浆染业、铅山造纸业和景德镇制瓷业”等全国五大手工业区,江西占据其二。宋应星《天工开物》和“样式雷”传世之作成为中国技艺的典型代表。

中国第一建筑世家-样式雷

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样式雷”是从江西永修走出的建筑家族,先后参与和主持设计建造了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著名建筑。 样式雷是赣派建筑中的瑰宝级人物,在江右大地的山水毓秀,文化浸润中,兴盛五十余雷式世家族,为中国古建筑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祈年殿木结构模型底径3.6米,高1.5米,是“样式雷”古建传承人段齐臣带领团队根据雷廷昌1894年设计的图纸、按1∶30比例缩小,历时一年精心制作而成。

圆明园万方安和殿烫样

“世界瓷都”景德镇

后排:人物纹青花瓷罐、菊花纹青花瓷杯、花石纹斗彩瓷杯

前排:霁蓝釉瓷赏瓶   云纹黄釉高足瓷豆  莲纹青花瓷梅瓶

“西江巨”吴起

永修吴城镇居赣、修二水合流之处,是赣江入鄱阳湖进长江的咽喉。吴城商业以转运贸易为主,以木材、茶叶为大宗、号“西江巨镇”,商贾辐臻,会馆林立,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誉。  

黄釉屋镇构件

青花瓷鸱吻

鸱吻是建筑构件,用在房屋正脊上的,龙是水神,用来保护过去木构的建筑。 青花瓷鸱吻并不多见,常见的是琉璃鸱吻。

  



“中华药都”樟树镇

樟树镇是江西南北东西通道的交汇点,其境内的滑皂山道士开本地区采药、制药之凤。明清时期,樟树镇即是全国各地药材汇集之地,又是药材加工炮制中心,四方药商往来,药行林立,有“药码头”之号和“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八闽孔道”河口镇

河口镇是浙闽往来两广、中原的物集败中心,也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空间节点,商品以茶叶、纸张、丝棉制品、杂货、粮食等为大宗。河口所在的铅山“惟纸利”、名品繁多、有“石塘京放、陈坊连史、横江毛边”,是全国著名造纸业基地。  

“贰拾两”铭铜砝码、“清乾隆五十二年”款铜砝码

“江南书乡”浒湾镇

金溪浒湾镇以雕版印刷业闻名于世,始于元代,盛于明清,有“临川才子金溪书”之誉。浒湾镇书铺街上印书堂号云集,经史子集、戏曲话本、书法碑帖、诗词文集等均有刻版刊发,行销全国。这里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所有工艺流程和贸易体系,是清代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  

木刻雕板

“华夏笔都”文港镇

进贤文港制笔历史悠久,至明清工艺纯熟,制作精湛,“尖、开、管、锋”兼备,文港人不仅制笔,还走向全国开设笔庄,清代“中国四只笔”中就有武汉“邹紫光阁”,上海”周虎臣”两支属于文港,形成特色品牌,广受青睐。 

文化巨擎

明清时期,江西人文昌盛的地域特色持续彰显。钟灵毓秀的山水、文章节义的传统,孕育出了以王阳明、汤显祖、八大山人等为代表的文化巨擎,他们以非凡的才情和智慧,创作出了大量哲学、文学、艺术杰作,书写了中国思想、戏曲、书面等领域的不朽篇章。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

汤显祖的四大作品

东湖书画会

罗牧与八大山人在南昌东湖畔创立了“东湖书画会”。罗牧(1622-1705年),南昌人,工诗文、书画,擅山水,自成风格。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

罗牧山水十二条屏

创作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共十二条,六条淡彩,六条墨笔,纸本。整幅画面笔力苍老,神似大痴,一山一水,布局各有不同,山石层叠,瀑布飞溅,树木掩映,江舟小桥,人物点缀其中,无一处不精妙。墨笔画笔意粗犷,墨色鲜明;淡彩画用花青、赭石施之,色彩淡雅,富有一种朴素的美。一条题款为“丙戌冬八十五叟罗牧画于种云草堂”,钤“罗牧私印”和“饭牛”两枚白文方印。这组条屏是罗牧晚年的作品,亦是他的画作精品。

圆融冷逸-八大山人

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是明代江西宁献王朱权后裔,明亡后曾出家为僧。其字号繁多,有“传綮”、“驴屋驴”、“雪个”、“八大山人”等。他一生经历坎坷,始终心怀故国,常藉诗文书画来发泄心中积郁与不甘。其花鸟画源自林良、徐渭等写意花鸟名家,山水则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等,造型独特,构图险怪,常于简逸中现雄健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书法则是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先后吸收了上起魏晋钟繇、二王,下至明代董其昌、王宠等人的特点,而自出己意,风格纵逸,颇具个性。他的书画作品在当时影响不大,但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如清代中期“扬州地区画家群体”、晚期“海派”,及至近代齐白石、张大千等皆追蹑其法。

八大山人的画

八大山人的画(图片)

八大山人的书法和印鉴

知行合一-王阳明

阳明学奠基之作《传习录》(左上)、王阳明行书《太极图说》(左下)、王阳明讲学处赣州通天岩(中上)、吉安阳明书院(中下)王阳明讲学图(右)

王阳明书《大学古本序》

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时年47岁,他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在江西和广东等地平定了众多叛匪,功德卓越。他一边工作,一边讲学和写作。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

国典主修-解缙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水县人。解缙自幼聪颖过人,4岁能诗,5岁作文,10岁能一天背诵千言,13岁精通“四书”、“五经”。14岁时,吉水知县令他当场作文,提笔便写“之乎也者矣焉哉,安排七字做秀才”,当即定为县庠生。永乐元年(1403),成祖授解缙翰林侍读,与胡广、杨荣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开明代设内阁之先河,解缙也被视为明代内阁第一人。在此后数年,主持编撰《明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文献大成》。主持《永乐大典》的编撰,蔚为巨制。永乐九年,以“无人臣礼”被捕入狱,十三年,冤埋雪中而死。南明弘光元年,赠礼部侍郎,赐谥号“文毅”。

《永乐大典》

走出江西         

明清时期,为形成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江西人口持续涌向 外省,形成“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随着国内市场的日渐形成,江西商人足迹遍布全国,“江右商帮”成为“十大商帮”之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海外贸易不断拓展,“九江开埠”标志着真正意义的“走出江西”。

以万寿宫为象征的江西会馆遍及各地。

利玛窦与江西文化交流

在南昌的三年,让他这个外国人、神父,对这个内陆省会城市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居留南昌不久,他就花60金币,在知府衙门附近建起了继肇庆、韶州后的第三座天主教堂。同年,又在新建县吴城镇建造了第四座。利玛窦凭着广博的知识与待人接物的真诚,受到了南昌人的尊重,他们纷纷来看望他,甚至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赴宴。他带来的三棱镜,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利玛窦趁此机会向大家传授了光学知识;1596年9月的一天,他还为南昌人准确预报过一次日蚀。他还修订了一幅《坤舆万国全图》,即《世界地图》,为了照顾中国人的感情,特意将中国放在了正中,而按照子午线的划分,中国是不可能在正中的。现在我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中国也都在正中的位置,这种做法,可以说就是从利玛窦开始的。

无江西人不成市场,江右商帮,人数甚多,操业甚广 ,渗透力极强,形成了“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独特现象,推动了中国南方腹地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为近代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海上陶瓷之路

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演进,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瓷器成为出口的主要货物,因此,人们又把海上丝绸之路称作“海上陶瓷之路”。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宋代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有景德镇青白釉瓷、浙江龙泉青瓷、河北定窑白瓷等。元明清时期,瓷器的外销一直兴盛不衰,输出的品种增加了青花瓷、釉里红瓷、彩瓷等。日本当代著名学者三上次男在其所著《陶瓷之路》一书中说:“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九江开埠:面向世界的窗口

公元1861年,英国出动七艘轮船进入九江水面,和江西签订《九江租地约》,把九江城外的15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开始兴建领事馆、工部局、巡捕房等衙门。随后,美国永久租借九江城外的59亩土地,法国传教士在琵琶亭旧址建立教堂,把殖民的触角伸向中国内陆。这些事统称为“九江开埠”,从此以后,九江成为外国列强殖民江西的基地,以及向武汉、重庆开拓势力范围的桥头堡。

结语        

江西素称“文章结义之乡”“白鹤鱼米之国”。江西之美,美在山水;江西之盛,斯于人文。江西的历史文化精髓是人民的瑰宝。

继续参观《红色摇篮-江西革命史陈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