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话屈原

 青岛田骏 2024-06-10 发布于山东

昨天父亲节,没过,上山用剪刀剪了10多斤艾蒿,分给了10多家。今日端午节,买了10多个粽子,父亲节+端午节一起过,加法~吃喝,2瓶啤酒3个菜,花茶再加旱烟袋,把酒邀青山,密林河流舞翩跹~
还是说点正题~端午节来源,根基是屈原。这个节有些特殊,是民俗节中纪念一位爱国诗人,也是一个楚国官员。能够被后人年年纪念,又是划龙舟,又是吃粽子,还有把采集的艾蒿悬挂各家门口,集娱乐+饮食+仪式于一体,在华夏民俗节历史绝无仅有,这岂不是一个真正得中国奇迹?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心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是隐秘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能以理性逻辑破解,如果说是浓浓的民族情感,心理学或文化人类学可以作出尝试吧?
奇迹就在于~
这个被祭祀的屈原,既不是皇上,不是大将军,也不是儒家大学者,只是个诗人;
他去世的时间太长了,2000多年,但年年被国人祭祀,就连孔子也没有如此被器重;
可以与孔子比较,孔子在历史上曾大起大落,一会儿大成至圣先师,一会儿如“丧家之犬”的孔老二。但屈原则始终以“爱国诗人”被历代朝廷和民众爱戴并矢志不移,极其罕见。
对孔子儒学的致敬主要是解释经典,古代文庙祭祀,或祭孔大典断断续续,也没有什么“孔家节”。但祭祀屈原却遍布城乡,南方划龙舟,家家吃粽子,插艾蒿,没有任何先贤享受这个待遇~
还有一个令人费解~孔子的经典到现在被解读,甚至被敬仰崇拜,但却没有被民俗节纪念?而屈原虽受到全民族祭祀,但对他著作大多数百姓并不熟悉,就连他的《离骚》也远远不及对《论语》的熟悉程度。全民祭祀的其实是一个并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诗人?即使对他的爱国事迹了解的也不是很多,这些现象不是很令人费解的吗?这个奇迹的原因没有被破解。
这其中肯定有一种或几种隐秘的民族文化心理~不熟悉又高度重视;影响不大又年年祭祀?有学者称~我国国民把民俗节办成“吃节”,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正月十五吃元宵~与舌尖快感有关?但在饮食结构大幅提升的当今,就是为了吃粽子吗?理解为吃,未免太偏颇了。
问题虽没有破解,但意义极其重大。对以上几个奇迹描述的背后,揭示出对一位区区的屈原的纪念,激发出的是一种对全民惊人的动员力量,并且数千年经久不衰,这是一种强烈的感召,一种不约而同的敬仰,一种没有行政组织号召的自发行为,难道就只是屈原写过《离骚》诗篇吗?因为做过三闾大夫吗?就是因为不被楚王器重吗?就是因为决绝的投江吗?
似乎都不是答案。
问题虽然无解,但答案总能找出,大家说说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