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它是气病总司令,有些人一生气,捶胸顿足的,这就是气留在胸了。香附开郁解气,古代有江湖郎中,靠着一两个独门绝技行走江湖的,其中有一个包治妇科百病的一个药,其实就是香附打成粉,因为通常来讲,女性爱生气嘛,很多病都是气上得来的,香附就像一位散结的高手,可以帮你把郁结的气机打开,让气机走快一点。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耳朵里的脉血需要气推动,一旦气不通,就会淤堵,耳朵失去濡养,长时间供血供氧不足,就会本能发出警报声,从而引发耳鸣,有时还会导致听力下降的表现,所以耳朵里的气一定要通。 ![]()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以通气为主的药方。 组成:白术、泽泻、柴胡、川芎、香附、石菖蒲、王不留行、补骨脂。 方解:此方中以柴胡、川芎、香附这三味药组成通气散打底,柴胡可以疏肝理气,解郁开窍,川穹上行头目,中可开郁解结,下行血海,是血中气药,香附是治气病高手,可开郁解气,让耳部气机走快走通。 香附特点是辛香行散,善于调气,因此《本草纲目》誉为“气病之总司”;香附尤其善于解肝郁、气郁、情志不遂的郁气,所以也被称为“疏肝解郁之要药”。 香附行气的同时善于解郁调经,正如《本草发明》提到的“多郁者,气行则郁散”,适合于肝郁气滞的经期亚健康,故此《本草纲目》有称之为“女科之主帅”。 ![]() 由此可见,无论是香附的何种养生益处,都离不开“行气”二字,而香附的这种特点是无可替代的,并且深得古今学者的认可。香附五味属辛而能“散”、属甘而能“和”,四气属“平”而不寒不热,善于疏肝理气解郁,通三焦气滞,有“气病之总司”的说法。适合于肝郁气滞的亚健康。 这类亚健康的特点是胸肋感觉胀甚至是痛,而且痛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地方,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叹息,腹中感觉闷而嗳气,平素精神上不太乐观,情绪不太稳定,养生可用香附与柴胡、芍药、枳壳、川芎的组合,这就是出自于《景岳全书》的“柴胡疏肝散”。 若是平日里经常的情志不遂,气、血、痰、湿、热、食这六种因此瘀滞,中医称之为“六郁”,特点是胸腹的满闷、吞吐酸水、肠胃不消化、肋与腹感觉胀甚至是痛,此外还有喜欢叹气的表现,养生可用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这个方法同样有迹可循,它出自《丹溪心法》。 而白术、泽泻、王不留行、石菖蒲、补骨脂五味药可通可补,白术健脾,除脾胃之湿,泽泻利水渗湿,两药合用祛体内水湿。石菖蒲主开九窍,耳朵是九窍之一,补骨脂可温肾助阳,肾气充盈才能耳窍通达,王不留行善通利血脉,走而不守,可和川穹走蹿于全身散瘀通络。 ![]() 诸药合用,可通可补,以通为本,以补为养,耳鸣自然可以消除。 川芎,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前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川芎这味药性子非常活泼,喜欢走来走去,第三句话的意思是说,川芎可以把体内的一些郁滞疏通。总的来说,就是川芎疏通郁结的同时,又能把药性引到头面上去。 一味川芎入药,化瘀血、通耳窍,帮助百位患者消除耳鸣后,我想说:耳朵里有声音,不过是瘀血堵住耳朵了,通一通就好了。 在整理医案的过程中,我不禁观察到患有耳鸣的人群正逐渐年轻化。这或许与现代生活习惯的变化有关,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深受耳鸣之苦。 虽然耳鸣听起来似乎无关紧要,但在发作时,其带来的痛苦绝不亚于其他疾病。轻者耳中回荡蝉鸣声,严重者仿佛有机器在耳边不停运转,轰鸣震耳。 许多患者纠结于一个问题:治疗耳鸣是否困难?为何治疗耳鸣看似无效? ![]() 耳鸣被视为一个复杂难治的症状,但是,我们真的不能治好耳鸣吗?切忌再说耳鸣无法治疗,治疗耳鸣的成功与否,实际上取决于医者的心态。 很多人普遍认为肾主耳,因此许多医生倾向于采用补肾的治疗方法,但这真的有效吗?实际上,并非所有耳鸣患者的问题都源于肾虚。 一患者5年前曾患中耳炎,随后出现了耳鸣的症状,甚至在病情严重时无法听清别人说话的声音。 经过多次就医,有的医生认为是肝肾阴虚,需要滋阴养肾;有的则认为是肝阴不足,肝风内动导致耳鸣,需要平肝潜阳。然而,这些治疗方法数年来并未见效。 经过仔细辨证,发现他的舌上有瘀斑,脉搏沉弦,面色灰暗。除了耳鸣外,他还伴有头晕、心烦、胸闷、气短、大便干结等问题。 根据辨证,开出了包括川芎、柴胡、桔梗、路路通在内的方子。 ![]() 经过5剂药后,患者的耳鸣明显减轻,头晕、恶心等症状也得到了缓解。在使用14剂后,耳鸣声基本消失,饮食也逐渐恢复正常。最后,再用5剂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患者舌质有瘀斑,胸闷,显示出体内气滞血瘀的迹象。面色灰暗,表明阴虚血滞,导致组织气血运行不畅。 这与耳鸣有何关系呢?体内瘀血导致气血运行滞涩,全身关窍难以发挥作用,耳鸣自然产生。同时,气不足会导致湿浊蕴阻,清阳不升,加重耳鸣,同时引发头晕、心烦等症状。 大部分耳鸣与肾精不足、肝阴亏虚有关,但与瘀血密切相关。 比喻来说,就如同漏水的水池放水一个月,水池始终无法盈满。只有修补漏水的水池,才能使水池充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