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的乡年

 庸庸学馆 2024-06-11 发布于河南

2021-02-05 11:00

文 / 郑州海关所属南阳海关 张建克

随着飞飞扬扬的雪花,

新的一年又不期而至。

处在岁末年首,

感慨的不仅是年龄的增长,

更是对充满着温馨、快乐乡年的怀念。

我的家乡在豫西南的一个小乡村,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大部分的少年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后来外出求学和工作,远离了生我养我的故土。鲁迅说过毕竟旧历的新年才算是新年。对于数字时代的都市人来说,乡年是一次远距离地对悠久传统的体验,是一幅古朴、诗意的喜庆图,充满着人文的质朴和深厚的情愫。

在故乡,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家乡人称为“年下”, 劳累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从生死相依的田野里走下来,褪去一身的疲倦,终于可以休息啦。从二十三晚上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初五“破五”结束,持续半月,热烈芬芳又隆重。大人盼麦罢,小孩盼年下。对于大人来说,麦罢有新的小麦吃了;对于孩子来说,春节意味着穿新衣、吃肉、放鞭炮,还有长辈给的“压腰钱”。由于当时物质的贫乏,吃肉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吃肉成了所有孩子的梦想。家乡有这么一组人人耳熟目详的谚语:“二十三炕锅烧儿”,主要是祭灶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杀猪羊,二十六磨豆腐,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白面发(蒸馒头),二十九榨清酒,三十捏鼻(包饺子),初一躬揖(祭祀)”。这些几乎全部与“吃”有关。常言说:能抠一年,不抠一节。大家对过年太重视啦,无论平时怎样节俭,唯独在节日,尤其在春节,越讲究越好,越丰盛越好,为了表示连年有余,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还要炸鱼、杀鸡,取其谐音,寓意“莲”年有“鱼”、“鸡”庆有“鱼”,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是一年最祥和、温馨的时候,家家团圆,户户安详,大门上贴的是红红的春联,灶膛里燃着一家的红火,煮肉、炸菜,浓浓的香味把小村熏染得芳香醉人。一年的辛劳荡然无存,兴奋与欢乐在人们的笑脸上里流淌,每个人的脸上露出的都是美满和富足。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记得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和邻居几个小伙伴相约一起捡鞭炮,因为谁捡的多,谁捡的大,谁就有炫耀的资本和使唤别人的能力。等别人家燃放鞭炮后,一些未燃的就成为我们最好的礼物。鞭炮燃后,硝烟未尽,一些还在噼噼啪啪的炸响,小伙伴们便一窝风的冲上去,大有临危不惧的气势。哪一家燃放鞭炮,炮声就是号角,就是命令,大家不约而同的从各个方向冲去,以期能捡到多的鞭炮。也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有时对个别尚未炸响的鞭炮判断失误,一不小心就会炸伤手指,但这并没有阻挡住大家热情,吓退大家的英勇气概。有一年春节除夕,为了“熬年”守岁捡鞭炮,几个人一夜未睡,在村庄里奔波游荡,上午拜年时竟然睡着啦,成了乡邻的笑柄。时光过去了三十多年,这一幕像电影一样还时常在脑海里显现。

乡年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是拜年。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鞭炮的燃放,消除了年兽的侵扰和祸害。大年初一早上,一大早人们早早起床,摆上猪头、馒头,烧香祭祀神灵。吃过早饭后,便开始了一年最为隆重的拜年仪式,先是给自己的爷奶父母长辈磕头拜年,然后给同姓同族拜年,一般不出“五服”,按照血缘关系,先近后远。无论邻里之间平时有多少矛盾和摩擦,只要初一拜年啦,那怕只站一会儿,也会“一笑泯恩仇”。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是淳朴村民化解纠纷的一个好办法。对于平时经济拮据的村民来说,无论谁家总要买些糖果、瓜子,来招待可爱的孩子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如今家乡的年味和城市一样,也越来越淡了。生活水平高了,孩子们对年的期待也少了,更没有再去满村跑着捡鞭炮了。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我对乡年的怀念越来越深。我知道在古朴的乡年里,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藏着亲切的乡俗,甘醇的乡情,醇厚的乡音,是历史延伸的一条丝绸之路。

每次回忆乡年,都给我疲惫的心灵一次滋润,一次洗礼。每次回忆乡年,都使我沉浸在幸福中,给我人生一份翠绿的诗意和昂扬的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