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首经典《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4-06-11 发布于山东

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消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一弦弹尽仙韶乐。曾破千金学。玉楼银烛夜深深。愁见曲中双泪落香襟。

1

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清 纳兰容若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赏析】“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起笔便是一副凄凉孤寂之境。夜风骤起,吹灭了摇曳的灯火,香炉里的烟灰早就凉透了。一阵风将房间里唯一的光明和温暖,不由分说地夺走了, 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影子,伴着孤零零的词人。

“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问醒眼是何人?”既然无人作伴,只有清酒陪伴自己。纳兰所说的“醒眼”之人,便是屈原这般不随波逐流,英雄式的理想主义者。

纳兰又何尝不是在以屈原自喻。身边小人对权势趋之若鹜,纳兰始终冷眼以对,保持高洁之心,只是,这样一人对抗千军万马的日子,多么的孤单,多么的凄凉。

“难逢易散花问酒,饮罢空搔首。”纳兰心事无人知,只有友人顾贞观懂他,但是相聚之日不多,不能时常与纳兰互诉衷肠,饮酒作诗。纳兰不住地叹息,别离漫长,相逢苦短,知己已去,剩自己一人面对这早早散了的宴席。酒喝光了,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这句写得无限凄凉。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排遣,就让酒来麻醉它们吧,然后,再麻醉我自己,换得一时的安稳睡眠。可是醒来之后依然孑然一身,依然愁绪满怀、怕是又要到酒杯面前,喝得大醉一场。

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顾贞观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当时身世的无奈,情真意切。

从来不奈离声怨。几度朱弦断。未知谁解赏新音。长是好风明月暗知心。

2

虞美人·张帆欲去仍搔首

宋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着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赏析】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开篇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但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这就把词人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张帆欲去”?因为“携家作客真无策”、“长乘舴艋竟安归?”(《元日》)词人在战乱之中,携家南奔。为什么“仍搔首”?因为与义和大光友情诚笃,不忍分别,所以搔首踟蹰。

词人追忆起与友人在腊月间相聚的时日,心中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因为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匆匆”之中,包含了无限惜别之意。“吟诗”两句,上下文关照,自然映发,自见妙处。
词的下片写别宴和酒,古人送别时唱
“骊歌”,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所写“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可见当时宴会的盛大,“歌声频为行人咽”,临别之际,歌姬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

因此感动了词人:“记着樽前雪”。“雪”“雪儿”省略,而“雪儿”又是指代歌姬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称“雪儿歌”。

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明朝酒醒大江流”,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载人而曰“载离恨”,“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

这最后两句情感更为丰富。运用前人成句时切忌字句意义完全相同,却自然切合己事,变化处又别出心裁,较之上片之结,艺术上也不相上下。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3

虞美人

宋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赏析】上片从白天写到黄昏,空间是户外。“廉纤小雨池塘遍”,落笔便是一番凄凄雨景。连纤,是叠韵连绵辞,形容小雨连绵不断的样子。此句暗用韩愈《晚雨》“廉纤小雨不能晴”诗意。小雨洒遍池塘,“细点看萍面”。

本来,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故称萍面。词人看那雨中池塘,则是万千雨点。看细雨点打萍面上,又自有一番含蕴。尤其下一“看”字,体现了词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状。那雨点打破萍面,犹如打在词人人的心头上。

“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雨连绵不断,燕子不飞,其苦闷情状可想而知。这意象,极富于象征意味。

它与下片的“一窗灯影两愁人”遥相叠印。小雨连绵已久,天昏地暗,所以比起天晴日子就更容易黄昏。只觉得光阴过得特别快,很快就进入了黄昏。
下片转写室内。
“宜城酒泛浮香絮。”宜城酒,是汉代的一种美酒,以产于宜城(今属湖北)而得名。

这首词,感人处于情感的朴实沉挚,与之相应,词人并未使用他所娴熟的一些技巧。他只是以直笔将两个有情人临别前夕的绵绵话别一往平铺,既朴实,又深沉,别具一种极厚重的感人力量。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4

虞美人·东风吹绽海棠开

唐 李煜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坠金钗
  
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人飞,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

【赏析】《虞美人·东风吹绽海棠开》是敦煌曲子词中写美人词的名篇之一。此词歌咏美人折海棠花时的趣事。
上片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写海棠花,首句“绽”与“开”并不重复,“绽”指裂开一道缝,如王禹偁《腊月》诗云:“日照野塘梅欲绽。”所以此句言东风吹裂了蓓蕾,催开了海棠,“绽”后连着“开”,表现海棠花开放的过程。

次句,写榭与楼台是两种不同的古建筑,榭是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多为木结构,又称为台榭,因此台榭是指建在高土台上的木榭,而楼台是指建在高土台上的楼宇。

“香榭满楼台”是“香满榭楼台”两字的颠倒,求其语气的舒顺,展开自由的咏唱,这两句明是写花,实则刻画美人生活的环境,台榭楼宇、花园院落,分明是民间百姓向往的理想的境界,用环境美来烘托少女之美。
三句,继续写海棠花。海棠花素以浓艳著称,
“香和红艳一堆堆”,“红艳”是唐代形容花色艳丽的词语,也是诗人常选用的形容词,如杜牧诗云:“晚花红艳尽,高树绿荫初。”

说明海棠花的香,花的艳,“一堆堆”,是民间俗词,即一簇簇,又说明春意是浓厚,此句又烘托出美人生活的环境之春意盎然。前三句写出花的香艳、生活环境的香艳和春意浓郁,也暗喻即将呼之欲出的美人的香艳和她美妙的青春。

下句转入写美人,爆出三个绝妙的字:“坠金钗”,这是传神之笔。因美人连枝折花,需要用力,不觉扔落了头髻上的金钗,这一细节增添了无限的春意,使折花人的青春和神情体态都跃然纸上,使人觉得金钗非坠不可,不坠便不足以调动上片词中的美景。

此三字,全词皆活。抓住这种细节是不易的,需要有敏锐的事物洞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力。过片颇为艺术,紧承金钗,使词衔接贯穿,可见写词作的民间词家谙熟词艺。
下片,
“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也是传神之细节,神情体态和前面大为不同,一句写出了多种动作,——和枝折了花,坠了金钗又拾起金钗,然后又把金钗插在髻上,最后再把海棠戴在钗上,写得精采。

“缀芳菲”的“缀”字十分考究,装饰,芳菲指海棠花,言金钗插在髻上以后,才来“钗上缀芳菲”之意,这一系列动作,都在前面两句词中表现出来,写得委婉曲折,细腻生动。

“刚被蝴蝶绕人飞”,此句进入了全词的高潮,也写得精采,体现了此词的乡土味的浓郁,和它的民间本色,这两字也道出了少女娇柔的嗔,真是声情并茂,呈现了整个春天的生气和神髓。

全词以“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结句。“红蕊”,指未开的花,“污奴衣”轻轻三字,娇娟的神态毕露,以美人特别的嗔声结束,艺术构思新奇独到,起到了曲终花不见、庭前数声莺的作用。

统观全词,曲折多变,颠扑迷离,纵横捭阖,笔调自如,仿佛大河,顺流而下,仿佛舒气,一气呵成,笔力雄厚,句句经得住推敲,显示了制词者深厚的艺术功力,诚佳作也。  

背庭缘恐花羞坠。心事遥山里。小帘愁卷月笼明。一寸秋怀禁得、几蛩声。

5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仅展示了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者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

读者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

因为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

此时此刻南唐后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李氏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触景生情,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回首”——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新,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诗人竭力将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井梧不放西风起。供与离人睡。梦和新月未圆时。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

6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宋 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鉴赏】开篇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沿运河而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

“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为此篇之中名句。

苏轼此行,沿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与秦观偕行,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

此后几年间,苏轼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7

虞美人·听雨

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鉴赏】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它以“听雨”为媒介,将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段场景,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

壮年之后,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心境之凄凉,一览无余。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蒋捷的这首词,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8

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

宋 晏几道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归
  
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怀人怨别的传说超标。在刻画女主人公的行动和心态时,却很有很有艺术特色。上片写圆月夜倚栏盼望人归,突出期盼之急切,下片写痴情不改、满怀离恨的愁苦幽怨,上片写倚栏望月盼归,下片写整个春天都充满离恨别情。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
“昨夜曾倚”见出,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 天如水” ,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其意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

“初将”是说“本将”,此语含有“后却不然”的意味。越过这层意思,径写“长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在不言之中。

“初”字起,“长”字承转,两个要紧的字眼,括尽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从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过片两句,从等待无望而终于悟知痴想成虚。
“罗衣着破”,是时长日久。“前香在”,则以罗衣前香之犹存比喻往日欢情的温馨难忘,委婉表达对旧情的缱绻眷恋。

“旧意谁教改?”问语怨意颇深。词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结二句点出全词的“离恨”主旨,以“一春”写离恨的时间久长,以“懒调弦”、“两行闲泪”形容离恨的悲苦之深,将愁极无聊之感抒写到极致。这种内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现得惟妙惟肖。全词刻画人物心理细腻生动,词意哀婉,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9

虞美人·寄公度

宋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赏析】“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

“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句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背飞双燕贴云寒”,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此句后来称朋友离别。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

“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

“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指老朋友,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我之思彼,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折梅相赠这一典故,具有普遍与特殊的双层含义,可谓表里俱化了。全词构思精巧,首尾呼应,善于借景传情。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10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唐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以花象征美人,所以着笔在花。“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首句先声夺人,高雅富丽,那是只有天宫才可能有的一株碧桃。如此光艳照人,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褒扬至极。
“乱山深处水萦遛,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显示这仙品虽生长在乱山深处,见处地之荒僻,它具有仙品高格,却没有人来欣赏。

“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没人欣赏没人问,美也没有用。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为谁开”的探询语气,将“无主”之慨委婉出之,音情低徊摇荡。
下片以仙桃比喻美人,而美人又是作者寄托身世、用以自况的对象。过片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两句,写花在暮春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词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天很快就要消逝,想留也留不住。

“君,”这里指花。 “只怕”二字折出新意,说是想到酒醒以后,面对的将是春残花落的情景,这更令人肠断。这一转折,将惜花伤春之意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出来。

只好“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于是当词人为美人的命运深情叹咏的时候,他其实也是在寄寓身世,抒自身怀抱。词心所系,寄托遥深,乃是香草美人手法极其成功的运用。

结语“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为全词的精华与重点,作者将花与人合写,表现了花恼人,人惜花的幽独情怀。
这首
咏物伤春词在所咏的仙桃身上,寄托了作者的高洁品格和坎坷的身世遭际,表现了怀才而为世弃、高洁而遭人谤的尤怨以及对年华流逝青春难驻的无可奈何情绪。全篇写物不正面刻画,而从整体运笔,于虚处传神,极富风致情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