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自戊戌变法新政的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不是学者,却是史部尚书

 新用户8926AVU2 2024-06-12 发布于北京
出自戊戌变法新政的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不是学者,却是史部尚书

1898年7月3日,北京大学的前身,同时也是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的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在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1898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成立时,当时的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管理学务大臣,总教习,类似现在大学的校长和教育部部长。

出自戊戌变法新政的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不是学者,却是史部尚书

孙家鼐是安徽寿州人,清咸丰年间状元。孙家鼐的仕途之路,多次担任清朝的会试考官,为清王朝遴选人才,可以说他的仕途生涯,主要从事的也是与文化教育工作。此外,孙家鼐老成持重,处理工作事务恭谨勤勉,深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在他51岁(公元1878年)的时候,与翁同龢一起成为光绪皇帝的帝师。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1909年逝世后谥曰“文正”。

在维新运动期间,孙家鼐非常造成维新派的开民智、通下情的主张,多次向光绪帝推荐当时的一些新思想和民间书刊,并奏请将这些刊物印刷发放给政府减员,他也积极主张开办报纸和新兴工业。

出自戊戌变法新政的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不是学者,却是史部尚书

公元1989年,光绪皇帝正式下诏推行变法,并诏命孙家鼐筹办京师大学堂。在当时,对京师大学堂的定义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同时也承担国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统辖全国教育。

在接到任命后,孙家鼐每日会集办事各员,公同核议,虽不在学堂办事之人,亦多方咨访,广集众思。总期受以虚心,任以实心,持以公心,矢以诚心,博取众长,折中一是。在通过对欧美各国及日本的办学体制的研究后,孙家鼐提出“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筹办思路,拟定京师大学堂设10 门主科、10 门附科,同时主张兴办医学堂、武备学堂、速成学堂。呼吁各省要兴办中、小学堂,同时孙家鼐也身体力行,要求其子孙在故乡寿州积极开办学堂。

出自戊戌变法新政的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不是学者,却是史部尚书

在孙家鼐的领导下,京师大学堂不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快速推进。当时上海的《北华捷报》报道说:“据北京方面报道,拟议中的京师大学堂已经得到了北京马神庙这座约有280个房间的大寺庙作为临时校址,但由于近来要到这所学校报名注册的进士、举人和秀才人数太多,所以,地方仍显得过于狭窄。”

公元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奉慈禧太后传旨孙家鼐到西安担任礼部尚书。后来还京后,官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升武英殿充学务大臣。

出自戊戌变法新政的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不是学者,却是史部尚书

京师大学堂筹办后,在经历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事件,京师大学堂屡致停办。1902年,清政府决定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将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一并并入大学堂。同年,成立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和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后,于1902年10月14日正式举行招生考试。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的六大新政分别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而后来硕果仅存的只有开办新式学堂而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可以说在这方面孙家鼐功不可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