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课标提出了“推进综合学习”这一说法,从原来的“设置综合课程”到现在“推进综合学习”,说明课程改革的已经从关注“学习内容”变革走向“学习方式”变革。 当然,根据本书观点:综合学习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类型,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变革价值观,即建立多维的联结,从而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和技能的理解并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同时,综合学习在具体实践中也往往需要多样的学习方式作为载体,借由学习方式的变革加以实现。 综合学习表现为三种具体类型:学科内整合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课程的学习。目前从金堂县中小学综合学习的实施情况来看,只有部分优质学校在这方面有所尝试,如成都七中育才金堂分校,他们推出的综合课堂《缓解学校上下学交通拥堵问题的调查》获得成都市一等奖,四川省三等奖。我也听课他们九年级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综合课,学生在活动中克服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找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是一节在教室里听听教师讲就能收获到的宝贵经验和能力锻炼。 我在给青白江和金堂数学培训班的教师讲座中,我也提到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这位老师带全校最差的9F班,但是她能进行综合学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投篮学习二次函数,教学生用手在夜里根据星星判别方向……所以这个班的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转变,而且还有两个学生比特优班的学生还优秀,由此可见综合学习的魅力。但是,一部分老师都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式教育,习惯了讲题、练题,在题海中遨游,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服区,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因为这些课不能和生活联系起来,不如手机游戏生动有趣。我经常说,小孩子高高兴兴地来到小学读书,还没到初中就开始厌学,甚至抑郁,这和我们的现在更加内卷的传统教学没有一点关系吗? 从天真烂漫到两眼空洞无神,一些老师成功地把一个对学习充满期待的孩子,让他厌恶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劳苦功高”。所以有领导说:现在一些教师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把学生教坏了。这个坏不是指品行,而是把学习失去兴趣,成绩糟糕。 有人也说他愿意把孩子拉出教室,走向田野、走向工厂,但是头上还有一个安全紧箍咒,这个要求,让他们不愿意去实践,因为这个安全风险太大了。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所以要让教师放开手脚进行综合学习,还需要给教师减压减负才行。 综合学习强调了知行合一,注重学用结合;强调学思结合,建构学习反思支架。因此,设计综合课程学习、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课堂教学发展方向,能不能走到前行,就看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学校推行的力度、教师的自我主动转变的综合结果了。毕竟对于教师来说,跨学科综合学习,还需要他对相关学科有更多的了解,如果他自身缺乏这些知识,还需要向这些学科教师请教或学习或共同设计,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堂好的综合学习。 本书也对跨学科教学设计提出了五点注意事项: 一是实施单元化;二是主题意义化;三是内容结构化;四是学习实践化;五是评价表现化。这就让综合学习有了一定的抓手,实施起来更容易一些。 对于跨学科学习,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所以对于跨学科学习这个关键词不再过多的赘述。 六、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起源于16世纪文艺复兴暑期的建筑设计比赛,后来在克伯屈的大力倡导下进入基础教育领域。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 针对传统教育的呆读死记,单纯灌输、重知识轻实践、忽视学生主体性等痼疾,设计教学法应运而生,它提倡:废除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摒弃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选择活动所需的教材。 这一学习方式,在现在看来都是相当大胆和前卫的,很难想象这是20世纪初期至中期相当盛行的做法。而且这一设计教学法也有其明显的弊端: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忽略了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很难让学生有实际的收获与成长。 如今的项目化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升级版,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它有真实性和接战性的驱动性问题,强调过程的主动探究,再形成学习成果。 项目化学习分三类:活动项目化学习(主要以校本课程为主)、学科项目化学习(主要以国家课程为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一般是两门及以上学科课程的综合研究性学习)。要开展好项目化学习需要确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习素养目标,设计学科真实问题,进行学科实践,形成学科项目成果,并对全程进行逆向评价。 七、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这个关键词,我接触相对早一些。县内的成都七中育才金堂分校就秉承了总校的深度学习理念。深度学习是指在学校课程学习情境中,为了达成素养目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全身心、全联结、全学程的学习。深度学习之“深”在于背后的整合逻辑,强调围绕学习将课程要素深度联结。 深度学习的目标依然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那如何推进深度学习呢?七中育才金堂分校是每年进行学术年会,在年会上进行深度学习的展示和报告,他们的深度学习不仅仅对知识的拓展加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通过探究式学习,形成学习素养和学科素养。 在七中育才金堂分校展示的教研活动来看,深度学习首先是明确三级目标:一是成果性目标,二是过程性目标,三是创造性目标。因此它确定的是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学生高级素养。其次深度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个性化表达,引发反思促进深层理解。当然和其他学习方式一样,课堂评价少不了。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整体的表现,思维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学生呈现的状态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