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半征鼙响云霄

 小玉声 2024-06-18 发布于天津

201112月,李玉声先生在北京演出《走麦城》,头一场“封五虎”,定场诗如下:

威倾华夏著英豪,忠义慨然日月高。天下鼎足分疆事,夜半征鼙响云霄。

这定场诗最末一句的灵感,大约源出《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水淹七军之后的“后人有诗曰”——夜半征鼙响震天,襄樊平地做深渊。

一喜一悲,相隔如此之近。水淹七军之结尾,败走麦城之开端。

之前和朋友聊天,常说看《三国演义》,两个节点是特别容易让我弃书不看的。其一是走麦城,其二是五丈原。

两者相较,又以走麦城更为锥心刺骨。如果关公不在那一场锋锐莫之能当的胜利中遭人背刺,丞相后来不一定需要那样殚精竭虑如履薄冰。

季汉君臣欲“使日月幽而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数十年里,偏偏就有那么一瞬间的战绩让人觉得,炎汉三兴有望。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多么辉煌的字眼,渠料竟像是节日里的璀璨焰火,一番耀眼的灿烂过后马上就是寂灭。

两者的间隔,近到给人带来的惆怅千年之下都不能抹平。

陈寿的文字中皮里阳秋,迷惑得不少人认为关公这番战绩只是走运于老天爷下了一场雨,捡了个现成便宜而已。人有时是习惯于用一个人最终结果的失败去否定他之前过程中的成功的。如果只凭运气的话,暴雨骤至,双方都“雨露均沾”,何以于禁曹仁不能善加利用?即使按《三国演义》原文看去,关公也是庙算了天时地势之后,确定了水战的策略。

于禁七军不屯于广易之地,而聚于罾口川险隘之处;方今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泛涨;吾已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矣。
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后人爬梳史料,从散落各处的记载里拼凑出了关公在襄樊这一战的全貌:破乐进,困曹仁,俘于禁,斩庞德,抗徐晃……其执行难度和所达到的高度,比通常想象的超出太多。如果不是盟友背刺,这一番威震华夏,本该有个更理想的结果。光风霁月的英雄,很难避开蝇营狗苟的暗算。

关公之所以成圣成神,不只是忠义无双威武不屈,生前堪以一战改变天下格局的功业,岂是妄人非议所能抹杀掉的?

明·商喜《关羽擒将图》

后人未必有足够的史料信息去充分解读“威震华夏”四个字的分量有多重,但是这一战足以让关公封神,却几乎是大家的共识。艺人在戏台上搬演这一段故事时,也将其处理为关公生前最集中展现“神性”的一个环节。京剧前辈,南派红生鼻祖王鸿寿先生编演《水淹七军》时,甚至将其独立取出,另成一章。本来从情节上说,水淹七军是前接取襄阳,后接樊城中箭刮骨疗毒。而就目前的剧目文本来看,《水淹七军》是单演的。大约老先生也不想让这一场辉煌战果后面那么快就接续麦城那场让人撕心裂肺的败绩。

这出戏王鸿寿老先生的设计相当考究。其一,若按《三国演义》文本,这一回是四场战斗,一战是关平先出战庞德无果,然后关公两次出战庞德,第二战左臂中箭,第四场是水战中周仓擒庞德。王鸿寿则大胆添删,取消关平和庞德一战,关公和庞德的交锋也集中为一场,并取消了中箭的情节,避免和《刮骨疗毒》的重复。然后添加了“观书定计”一场,关公回营读春秋,然后观山势定水攻之计的情节。就故事推进而言,这部分情节落在文字叙述上大约占不到一百字,却是本剧最核心的一场——剖开叙事暂停的切面,才有可能加入足够丰富的看点。

其二,给关公的场面并不甚大。开场是大帐,庞德起霸,【水龙吟】于禁入大座发点,关公出场则坐小座,周仓侍立。就座位规格来说,有其顺乎逻辑的合理性,一来此时确实是于禁兵力更充足,带七军三万人来救援曹仁,满拟必胜(否则不会担心庞德争功)。二来这种场面大小的反差,才能见出关公能巧用天时地利人和,有万物皆可为我麾下兵卒的策略。虽然从舞台画面上不一定看得出关公人数上的劣势,毕竟月华旗的气派要比标枪旗大,但是如果此时安排马良廖化等靠将随行,就难免失其本意。

其三,这出戏里集中了关公的各种造型。时人评为“刀花、马趟子尽在《古城会》”,“身段亮相尽在《水淹七军》”。李洪春先生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音像资料中,就有一份《水淹七军》的录音,“观书定计”的一段梅花板吹腔,一段高拨子。吹腔里是关公和周仓双人亮相,高拨子里则是关公周仓关平三人组相。几乎是关帝庙各种造型的大全了。所以《京剧长谈》里将《水淹七军》定位为最难的关公戏之一:那么多的经典造型要亮到位,而造型之间的种种动作身段,要有合适的节奏把控,尤其吹腔里感慨庞德刀法一句的身段,动作幅度最大,尺寸最快,但又要威严稳重,不急不躁。而且此剧的关公已近暮年,欲求端庄肃穆,身段上则尽量平稳“不亮相”为好,但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是处处保证造型美,每个瞬间停下来都能入画。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李玉声《水淹七军》剧照

李洪春先生所传路数的《水淹七军》,视频资料有李玉声先生在《绝版赏析》录制的配像,在《名段欣赏》录制的片段,都是一段吹腔一段拨子。直到2009年冬,在长安大戏院,李玉声先生上演了整出的《水淹七军》,一时叹为观止。此剧经先生重新打磨,文本上稍作调整,词句更为顺畅且合乎先生的条件,和庞德对刀一场,是先生根据“关王十三刀”重新设计的,凝重威武,现场效果极其震撼。但这个路子的《七军》,在2009年之后就再没有在戏台上呈现过。时隔十五年之久,如今,李孟嘉要接过祖辈和父辈的接力棒,上演《水淹七军》了。

近些年来,李孟嘉一直致力于恢复家传老爷戏,成绩斐然。去年秋天演完《关公成圣》,三伯父李玉声给予了很高的认可“往后别的老爷戏就都能动了”。这一次上演难度更高的《水淹七军》,正当其时。李孟嘉此剧以三伯父的路数为主线,兼以四伯父李润声的传授,将祖辈父辈的高妙艺术熔于自己这一炉,铸成独属于自己的关公形象。此次演出更有黄臣于帅二位鼎力相助。于帅是当今武净行的佼佼者,勇猛霸悍而能秀气边式,由他扮演庞德,方能将对刀时和关公的势均力敌甚至略显上风变得真实可信。黄臣曾得李金声先生传授,熟悉李派红生的戏路,扮演周仓和李孟嘉的配合,自有一种非凡的默契。李世声先生曾对我说“看黄臣响排《忠义千秋》的文丑,看得我特别激动”。近日看《水淹七军》响排,亦有这种感觉,莽苍激烈而能精致入微,真是用心到处处讲究了。

剧中这种富于雕塑感的组相,有非常典型的神明气息:关公身为主尊,居于正中,两边胁侍一文一武,文者俊秀,关平按剑如凤栖梧桐;武者犷悍,周仓舞刀如狮滚绣球。今当甲辰年五月十三,关帝降临日,翻检各种关圣帝君造像,对李孟嘉这一场《水淹七军》就有了更深的期待。

2024年6月22日晚19:30,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同待好戏开演。

《水淹七军》

关羽大败曹仁,曹操挂于禁为帅,庞德为先锋,统率七军往救。庞德预制棺木,誓与关羽死战。两军对垒,庞德力压关羽,眼看胜负将分,于禁嫉庞德夺功,鸣金收兵,并将七军移屯城北罾口川。关羽遂乘襄江水涨,放水淹之,于是大破曹兵,生擒庞德。关羽有意说服庞德归顺,奈何庞德不从,碰刀而亡。关羽有感庞德忠义,厚葬之。

李孟嘉 饰 关 公

演职员表

剧中人 ........ 扮演者

关 羽 ......... 李孟嘉

庞 德 ......... 于 帅

周 仓 ......... 黄 臣

关 平 ......... 孙云飞

于 禁 ......... 张元浩

司 鼓:肖永强

操 琴:沈熔南

唢呐、笛子:姚佳承、万鹏

舞台监督:刘书俊

扫码购票,好戏同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