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到陕北后,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是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最终以敌人的失败和我们的胜利而结束。但是,说的有多豪迈,长征就有多艰难。 是人,就会迷茫,伟人也不例外。 长征出发的时候,最终目的地是哪里,没人知道。那时,没一个人会想到,最终的目的地是陕北。伟人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即便身处迷茫之中,也不忘为了最终的曙光,抵御黑暗。在迷茫中,不断寻找前路,不断试错,不断纠错,不断复盘,不断调整。 伟人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其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把这支队伍带出去,不管去哪,一定要保存星火,星火终将燎原。 伟人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其有强烈的必胜信心,不管路途有多艰难,不管敌人如何围追堵截,不管牺牲有多大,一定能够胜利,一定能够成功。 ![]() 长征,转战了至少8个落脚点,最终才到达陕北。8万多人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仅余7000多人。这才是真正的长征精神。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无论过程有多困苦,最终的胜利一定是我们。 这才是真正的长征精神。虎气十足,猴气灵活。在战略大方向指引下,战术上不断灵活变通。 这才是真正的长征精神,先活下去,再来壮大。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决定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准备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以后再回来中央苏区,结果没去成湘西。湘江之战之惨烈,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黎平会议:决定去遵义1934年12月18日在贵州黎平县城召开。 会议决定: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 遵义会议:决定去川西南或西北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 会议决定: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随后就上演了长征中最为经典的四渡赤水战役,这也是毛主席最为欣赏的一次作战,他曾说这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会理会议:决定去川西北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会理县城郊铁厂举行扩大会议。 会议决定: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两河口会议:决定去川陕甘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 会议决定:去川陕甘一带建立新的根据地。 毛儿盖会议:决定去陕甘边界1935年8月20日在四川阿坝松潘毛儿盖召开。 会议决定:红军主力应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 俄界会议:决定去接近苏联边境1935年9月12日在甘肃南部迭部县俄界举行。 会议决定:改变了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认为北上是出路,南下是绝路。决定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打通国际联系,获得援助。 哈达铺会议:决定去陕甘根据地1935年9月22日在甘肃哈达铺召开。 会议决定: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 哈达铺在甘肃,都已经走到甘肃了,这个时候仍然都不知道要去陕北。毛主席看到阎锡山的报纸,发现陕北有徐海东刘志丹部,因此才决定去往陕北。 榜罗镇会议:决定去陕北1935年9月27日甘肃通渭县西南的榜罗镇召开。 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最终确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陕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历时一年时间,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