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自然中标项目解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卒中、认知障碍

 爱连说y3kufity 2024-06-21 发布于内蒙古

这期国自然的中标项目解读是关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国自然中标的“脑卒中、认知障碍”项目进行解读,看看如何来创新!

图片

图片

1.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中断或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它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和损伤,从而引发多种症状,包括突发性面瘫、肢体无力、言语困难、感觉丧失以及认知障碍等。

2. 认知障碍:是指由于脑部结构或功能的异常而导致的智力、记忆、思维、注意力、判断力等认知能力的下降。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特别是与老年痴呆症相关的认知障碍。

脑卒中和认知障碍作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高发性和严重性。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增加,以及对基础科学和临床需求的追求,这两个领域成为当前科研的热点。

首先是2023年中标的标题:

单位

2023中标:中医药、脑卒中、认知障碍

类别

北京中医药大学

头穴丛刺通过调控神经-血管耦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小鼠颈内动脉循环的机制研究

青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

基于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运载舒筋健脑方苷的构建促进脑瘫神经细胞轴突再生的治疗策略及其机制研究

青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

基于TNF/ERK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探讨脑栓通胶囊改善脑小血管病早期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青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

清脑滴丸调控ZBP1-PANoptosis途径对缺血性卒中神经元死亡发挥“清热活血”的保护机制研究

面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

基于炎症超早期调节途径解析安宫牛黄丸“辛凉开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

面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

基于“BA-FXR/TGR5”介导脑膜淋巴管新生途径探讨泻心通腑方早期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面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

基于“FABP7-PDH”复合体探讨三七总皂苷诱导神经胶质细胞重编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面上

图片

然后,进行具体的调控机制分析:

1. 头穴丛刺通过调控神经-血管耦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小鼠颈内动脉循环的机制研究

头穴丛刺:指在头部穴位进行刺激的疗法,常用于中医针灸治疗。

神经-血管耦合指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神经调节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指脑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脑部缺氧和缺血的情况。

作用机制:头穴丛刺通过调节神经-血管耦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小鼠颈内动脉循环。具体机制可能涉及神经调节对血管舒缩的影响,从而增加颈内动脉的血液供应,减轻脑部缺血和缺氧的程度。

图片

2. 基于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运载舒筋健脑方苷的构建促进脑瘫神经细胞轴突再生的治疗策略及其机制研究

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神经细胞类型的潜能的细胞。

外泌体:一种细胞释放的小囊泡,包含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RNA和细胞外固有信号分子。

脑瘫:一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导致姿势和运动控制障碍。

作用机制:通过构建神经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该外泌体携带舒筋健脑方苷,促进脑瘫患者神经细胞轴突再生。外泌体释放的生物活性分子可能包括生长因子和其他细胞间信号分子,它们可以刺激受损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再生。

图片

3. 基于TNF/ERK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探讨脑栓通胶囊改善脑小血管病早期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TN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是一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过程。

ERK: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一部分,即细胞外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参与细胞增殖、生存和分化等过程。

血管内皮:血管壁内层的细胞,具有调节血管张力、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的功能。

脑小血管病:指脑部小血管出现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可能导致脑循环障碍和认知障碍等症状。

作用机制:该研究旨在探讨脑栓通胶囊改善脑小血管病早期认知障碍的机制,主要关注TNF/ERK信号通路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调控作用。具体机制可能涉及脑栓通胶囊中的活性成分通过干预TNF和ERK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改善脑小血管病引起的早期认知障碍。

图片

4. 清脑滴丸调控ZBP1-PANoptosis途径对缺血性卒中神经元死亡发挥“清热活血”的保护机制研究

清脑滴丸:一种中药制剂,被用于改善脑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ZBP1:结合蛋白1(Z-DNA结合蛋白1),在细胞死亡途径中起关键作用。

PANoptosis:一种细胞死亡途径,包括炎症性细胞死亡、凋亡和坏死等多种细胞死亡类型的联合发生。

缺血性卒中:由于脑部血流供应不足引起的脑细胞损伤和死亡。

作用机制:该研究旨在探究清脑滴丸对缺血性卒中神经元死亡的保护机制,主要关注ZBP1-PANoptosis途径的调控作用。清脑滴丸可能通过调节该途径,发挥“清热活血”的保护作用。具体机制可能涉及清脑滴丸中的活性成分对ZBP1-PANoptosis途径的调节,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存活和恢复,从而保护受缺血性卒中影响的神经元。

图片

5. 基于炎症超早期调节途径解析安宫牛黄丸“辛凉开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

安宫牛黄丸:一种中药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中风(脑卒中)的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突发性阻塞或破裂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脑组织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

作用机制:该研究旨在通过解析炎症超早期调节途径,揭示安宫牛黄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的物质基础。安宫牛黄丸可能通过调节炎症超早期阶段的信号通路,发挥“辛凉开窍”的治疗效果。具体机制可能涉及安宫牛黄丸中的活性成分对炎症超早期调节途径的调节作用,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脑血流灌注、减轻神经炎性损伤,从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

图片

6. 基于“BA-FXR/TGR5”介导脑膜淋巴管新生途径探讨泻心通腑方早期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BA-FXR/TGR5:胆酸(bile acids)-维生素D受体样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TGR5(Taked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胆酸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而FXR和TGR5是与胆酸相关的受体,在多个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脑膜淋巴管:一种存在于脑膜中的淋巴管系统,负责脑脊液的排出和免疫细胞的转运。

阿尔茨海默病: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见形式。

作用机制:

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BA-FXR/TGR5”介导的脑膜淋巴管新生途径,探讨泻心通腑方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机制。该方剂可能通过调节胆酸信号通路、促进脑膜淋巴管的形成和功能,发挥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效果。具体机制可能涉及泻心通腑方中的活性成分对“BA-FXR/TGR5”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促进脑膜淋巴管的增生和清除脑内代谢废物,从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和进展。

图片

7. 基于“FABP7-PDH”复合体探讨三七总皂苷诱导神经胶质细胞重编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FABP7-PDH复合体:指脂肪酸结合蛋白7(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7)与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形成的复合物。FABP7在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而PDH是脑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酶。

三七总皂苷:一种从植物三七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突发性阻塞导致脑部缺血,引发神经细胞死亡和神经功能障碍。

作用机制:

该研究旨在通过探讨“FABP7-PDH”复合体,揭示三七总皂苷诱导神经胶质细胞重编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三七总皂苷可能通过调节FABP7-PDH复合体的形成和功能,影响神经胶质细胞的代谢重编程,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具体机制可能涉及三七总皂苷与FABP7的结合,抑制PDH的活性,改变能量代谢途径,促进细胞存活和功能恢复,从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

图片


仅根据中标题目进行合理分析与阐述

本团队为大家申请中医药课题(省市级、国自然),就成分分析、网络药理学、体内外功能实验、机制思路假说、标书写作等方面传授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