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科举制度简介
2024-06-23 | 阅:  转:  |  分享 
  
科 举 制 度 简 介(依据有关资料制作)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周位金) ●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监生、贡生等生员;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时代福
安考上的进士; ●科举制度的终止。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 (一)背景 西周时,天子
以及诸侯分封天下。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 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
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才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至秦朝,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  
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
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
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
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作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 “家世”,也称“品”,本人才
德谓“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 等地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二)诞生 隋文帝
开设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拨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度诞生。隋炀帝 实行科举制
初考取的名相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 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孔颖达(574--648)唐朝经学家 ,隋大业(605--616)初,选为“明经”,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二、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一)唐代 1.关键人物 ● 唐太宗 (1)扩充了国学的规模,严格考试
(2)考试人数多,以考取进士为荣 (3)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唐 太 宗 现存唯一的一张状元卷 明万历二十六年(15
98)戊戌科状元赵秉中的试卷。1983年在山东青州被发现,现存于青州市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武则天
(1)开创殿试制度 (2)创设 武举 (3)应试者多至万人 武状元苏乞儿 清末 广东人
● 唐玄宗 (1)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2)曾8次面试科举应试者 。唐 玄 宗
2.唐代科举的科目、生员与考试机构 (1)考试的科目 唐朝, 考试的科目分 常科和 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 秀才、 明经、进士、 俊士、 明法、明字、 明算
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2)考试内容 明经、
进士两科,最初考试的内容为 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 、墨义。 所谓
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考生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 生徒,一个是 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 尚书省受
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 举人。 (4)考试机构
① 解试--- 在州县举行的考试 。 ②省试---在尚书省举行的考试通称 省试,或礼部 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
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 礼部侍郎 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 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
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③ 殿试---“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 殿试的
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 8次亲自面试科举
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5)武考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
天长安二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
升”。武则天 (二)宋朝 1.考试科目增加,名额扩大 在唐朝的基
础上,增设书科、制科、武举、特奏名、释褐、八行、医学、恩赐、 宗子正奏、宗子试法、漕举免解、童子免 解等。 2.主考机构
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凡礼部考官录取的高级功名,都要在御殿由皇帝进行复试, 皇帝直接控制考举。
(三)元代 1.元统治者歧视汉人和汉文化,只举 行7次进士考试,录取人数不多。
2.考试机构 与宋代差不多 (四)明朝与清朝 1.考试科目 明初开科取士与荐
举人才并用。荐举设: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 、人才、耆民等科目。 洪武六年曾暂罢科举,洪武十
五年又恢复,而后荐举日轻,科举日重。 清朝也开设荐举,如:博学鸿词、孝廉方正、经学等科。 明代从洪武到崇祯科举科目
有88科。 清代从顺治到光绪科举科目有112科。 2.考试机构与等级 大致分为四级 第一级童试
童子经县试、府试、院试三关考试合格后,录入县学的为下庠生,录入府学的为上庠生。统称生员秀才。 入学后,经过每年一次的岁
考,决定附生、增生、廪生的升黜。 经过两年一次的科考,决定生员参加乡试的资格 第二级乡试 时间---每逢子
卯午酉年的八月(3年1次,也称“秋闱”) 地点---省城贡院,由钦命考官主持。 中式者为举人。 第一名--
---解元 第二名-----亚元 第三、四、五名----经魁 第六名-----亚魁 其余均为----
-文魁大雁塔 第三级会试 时间-----乡试的次年(丑辰未戍)的二月(乾隆十年改三月),也称“春
闱” 地点----礼部 ,钦命考官主持。 具有举人资格者应试。 中式者为进士,亦称贡士 第一名为会元
第四级殿试(廷试) 时间-----会试之后吉日 地点----金銮殿。主考皇帝。 考后
分一二三个等级 一甲:一状元、二宝眼、三探花,为“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为“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的第一名为“传胪” 以上均为高级功名
父子状元 祖孙状元 兄弟状元
据载: 北宋父子状元 4对---- 安德欲(开宝二年)
安守亮(开宝五年); 梁灏(82 岁中状元 雍熙二年)梁固(大中祥符二年);
张去华与张师; 许将与许安石。 唐代父子状元1对----
归仁泽与归安。 明代叔侄状元2对 --- 彭时与彭教;
翁同龢与翁曾源。 9 唐代兄弟状元7对---
尹枢与尹极;崔昭纬与崔昭矩;归系与归佾;杨凭与杨凝; 王维与王緒;于珪与于玙;杨赞禹与杨赞图。
宋代兄弟状元1对 ---- 孔拯与孔振。 唐代三兄弟状元----
孔纬 、孔纁与孔缄(孔子第四十代孙)。 一门多个进士(2---8个) 唐代薛播一家两代人8位
进士 3.考试内容与方法 (1)文考 内容-----集中考“四书”、“五经”、儒家经典 方法
-----明代以前主要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 明代以后增加了“八股文” (2)武考 明
清沿袭唐、宋旧制都开设武考制度 乡试 时间-----与文考乡试同年(子卯午酉) 的十月 中式
者-----武举人 会试 时间-----与文考会试同年(丑辰未戍)的九月 中式者-----武进
士 十年寒窗苦 科举人生路 三、监生、贡生等生员 (一)监生 凡在国子监(创建于隋朝,综合性
国家大学))肄业(学习 修业)的学生都叫监生。 分四类: 1.举监-----从会试落榜的举人中选优入监的。 2.
贡监----由地方官学选贡入监的。 3.荫监----三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的。 4.例监-----捐资于官府者的子
弟入监的。 (二)贡生(贡监) 六种 明代四种 1.岁贡-----当了10 年以上廪生挨排选入监的。 2
.选贡-----每三年从生员中考选一次入监的。 3.恩贡-----遇皇帝登位或国家大庆时额外从廪生中加选入监的。 4.纳(
例)贡----捐钱买得而入监的。 清代又增加两种 1.副贡------每年从乡试副榜生员中考取一次录取国子监的
2.拔贡----每十二年从生员中考选一次录取国子监的 (三)庠生 、附生 增生、廪生 1.庠生--凡经县、府、书院考试
合格录入县学或府学读书的童子,也称秀才生员。 2.上庠生--录入府学读书的童子。 3.下庠生---录入县学读书的童子
。 4.廪生-----每月享受国家补贴6斗米、4两银伙食的庠生。 5增生----每年增加名额录取的廪生。 6
.附生-----每年附加(预备班)名额的生员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
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
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
试的是极少数。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
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陈子昂王 维 岑 参 王昌龄 韩 愈 他 们 都 是 进 士
及 第 柳公权 颜真卿 张九龄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李白杜甫白居易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如,唐玄宗尤其 在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到达顶峰。 4.对世
界的影响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 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
多都是学英国的。但穷根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是源于学习我们中国的考试制度而建立完善的。 5.科举制度的不足之
处和消极影响 (1)考试内容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 。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
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五、科举时代福安计考中93名进士 唐代, 1名, 薛令之 神龙二年(公元706) 薛令之是八闽第一位进士 宋代, 75名 (因为南宋朝廷在杭州,这样对江南、华南的举子考试便利或有利) 明代 , 7名; 清代,10 名。 六、科举制的终止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清朝末年被废除) 张之洞 贵州人 进士(探花) 侍读 内阁学士 袁世凯 河南人 清末 内阁总理 但是用考试的办法择优录用人才的制度,不但没有被废除,而且还被全世界的各国政府、企业、事业等用人的机构、单位以至家庭广泛应用。这其实是科举制度的内核---“择优用人”的迁延、 变革与升华。 谢 谢
献花(0)
+1
(本文系健身修心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