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儒林外史》

 shineboy1 2024-06-24 发布于加拿大

《儒林外史》是一部好玩的书。
它既大冷,又大热。
大冷是说《儒林外史》属于学界的冷门题材,在明清小说研究领域,几乎没有几部研究专著,别说四大名著,即便是《聊斋志异》、《金瓶梅》也比《儒林外史》热门得多。然而,它竟然是当今中学生指定课外读物,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它既简单,又深奥。
简单是说它是由纯正汉语白话创作的,非常接近现代表达,初中生基本没有阅读障碍,这不像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不像夹杂了许多诗词和隐喻的《红楼梦》,不像半文半白、头绪纷乱的《三国演义》,也不像带着江湖气的《水浒传》和带着市井气的《金瓶梅》。然而这本看似简单的书里,充斥着大量的科举知识,远离那个时代和环境的人们即便拥有注解,也很难真正理解角色的选择和行动。而这,竟然是当今中学生指定课外读物。
它既独特,又平庸。
大凡故事难免冲突,大凡冲突难免夹杂着点孩子气——总有一些“坏人”。作者要写“坏人”,如果他们坏得很阴暗,那就把他揪出来,这叫揭露;如果他们坏得很明显,那就痛打落水狗,这叫批判;而如果他们坏得很普遍、很主流呢?那作者就只能讽刺了。《儒林外史》的独特正是源于这个旗帜鲜明的标签——讽刺艺术,书中各种招数层出不穷,堪称讽刺的百科全书。然而有趣的是,这本书讽刺作者心中的“坏人”、“坏事”时,文笔灿烂,而真正塑造作者心中的“好人”、“圣贤”时 ,比如虞育德、庄绍光等,却写得苍白无力,文字平庸。面对中学生,这般矛盾颇难解释。
它多故事,少情节。
关于情节,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而死”,这是情节。故事和情节的差别在于,前者有逻辑(时间的先后),而后者有因果。《儒林外史》是一部看起来像长篇小说的短篇故事集,它由若干个角色的个人故事连缀相串而成,这一点非常类似于《水浒传》。然而与《水浒传》主要角色往往以复仇、避难、争夺等动机展开故事不同,《儒林外史》的主角基本没有太强的个人动机,他们常常没有先兆地在别人的故事里登场,没过多久又忽然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甚至于登场和离场,作者连古代小说常见的提示语都没有。很难想象,这样缺乏情节的故事,这样不合常规的结构设计,能吸引中学生多少注意力。
它很古代,又现代。
从文学史的角度,大部分文学形式都是从市井走向庙堂,从草根走向专业。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早期形态就是说书人的话本、词话,这是一个《三国》《水浒》独领风骚的“奇书”时代,它们的文学史地位和成就足以媲美唐诗宋词。然而,《儒林外史》却恰恰是其中一个奇特的“叛逆者”,它既没有说书人口气的看官听说、定场诗词,也没有说书人惯用的一连串套路般的诗词描写,也不对角色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甚至连主观叙述都没有——要知道上述许多笔法甚至《红楼梦》都不能免俗。可以说,《儒林外史》是第一部脱离了市井和草根的,着眼于思想和时代的,最接近于现代小说的古代文人独创作品。很难想象,几乎没有文学素养的中学生,要怎样才能理解这部小说浮华外表后面的深深内涵。
这是一种怎样的内涵呢?
我认为,《儒林外史》以看似犀利、实则敦厚的方式,写尽了那个时代、象征了所有时代的普通人,背井离乡、含辛茹苦地追求阶层跃迁的全部努力,而这种类似儒家经世济俗、功名不朽的追求背后,又难免挣扎着一份类似道家旷达自适的人生超越。
相比于《红楼梦》,它没有贵族姿态居高临下;相比于《三国演义》,它没有霸业欲望惑人心目;相比于《水浒传》和《金瓶梅》,它也没有那么多诲淫诲盗、生死情仇。《儒林外史》里可见的就是生活和追逐更高水平、更高阶层的生活,而这正是我们所有普通人最习惯也最在意的日常,也正是我们最值得咀嚼和回味的平凡人生。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也要有人懂”。正因为没有多少人懂,所以有说两句的价值;又因为有许多人知道,确实有说两句的价值。
无论是不是中学生,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儒林外史》的世界吧,去用力看看那些古代正史背面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图片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学

《金瓶梅》丨聪明人写给聪明人读的书

《百年孤独》的开头好在哪儿?

晏几道: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命里最好的体验都是审美的

涵秀轩草根研究金瓶梅——引子

图片
图片

闽北布衣,客寓南都。

长不满七尺,心雄万夫。

十五志于学,博览群书。

三十成文章,待贾而沽。

宁静能致远,蚌病生珠。

黯然而不怨,日亦章乎。

微信号:邹郎

英文ID:liangzaitaot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