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6日《源泉报》 作者;张世斌(《工人日报》高级记者)
5 月 10 日,我接到综合办的 通知:公司全体返聘老同志每人 写一篇征文,内容围绕“喜迎二十 大,讴歌新时代”。初看征文主题,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是有好多话要说的。
再仔细看时,见征文内容还有要求,要围绕党的十九大以后五年来的成就。这和我一闪念想 的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为我一看征文通知,思绪就迅速地飞奔着…… (一)
看到文件的第一闪念,脑海 里马上出现一个镜头,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印象最深的,那就是 1969 年 4 月 1 日开幕的党的九大。自党的八大距离九大召开,整整13 年时间。
记得当时“迎九大开幕”的宣传热火朝天,全国各地到处映入眼帘的一个图案,或者一台文艺节目的造型,是一个非常抢眼的镜头:9 颗向日葵围绕着红太阳。 那时还在“文革”时期,我 1968 年 初入伍,1969年年初,便随“工 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到河南三门峡西铁路医院“支左”(“支左”就是工人和解放军“支持左派”,医院知识分子较多,首当其冲要改造他们),宣传毛泽东思想。记得 4 月 1 日上午就接到上级通知,说晚 上 8 点“有重要广播”,要及时组织收听。那天晚上,当收音机传来 党的九大在北京胜利开幕的消息,播音员第一句话刚刚说完,“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欢呼声响彻整个会议室,激动的场面让人永远难忘,那时的我还不到20岁,一个热血青年军人,“心 潮澎湃”这4个字就是从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的。
因为党的九大是自己从小孩儿长成“大人”,成了青年人以后第一次亲身经历的党的代表大会。不再往前说,就说党的八大召开时,我差不多还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童,1956年,当然我还少不更事,没有什么概念。不过对于党的七大还是装在脑子里很深的。因为多次去过西柏坡,那里有复制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两个务必”就是在那里提出来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 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句话,半个多世纪以来,但凡有点党史知识的人,是张口就能说出来的,那可是至理名言。在21 世纪初,还有机会去过一次延安参观,在那里拜谒了七大会场旧址。
我还清楚地记得,胡锦涛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后的第一次出行,就是带领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拜谒“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和展览馆,向全党大力提倡“两个务必”精神。
还有,对党代表大会的印象, 最深的就是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了。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一个会议还得转换两个地方开,那是多么的危险。这样的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参观后让老年人回忆历史,不忘过去,教育影响下一代; 让年轻人和祖国的花朵记住,祖国江山来之不易,要永远跟党走。
再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建党80周年时,我和报社编辑部的 王金海同志一起到西柏坡采访, 按照报社统一策划安排,从党的 一大召开的会址,一直到党中央在抗战时期最后一个农村战略指 挥所——西柏坡,写一组系列报道。
记得当时采访了在西柏坡纪念馆当了27年副馆长的贺文迅和西柏坡村80 岁的老村长阎连章,他们和我俩谈得很热火很亲切。那次在西柏坡住了一天一夜, 采访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比如毛主席在西柏坡仅仅呆了 10 个月时间,那是绝对保密的10 个月,全村只有 13 名党共中员知 道。毛主席进西柏坡是 1948 年 5 月25日还是26日?实际上是25日的后半夜,按现在的说法就是 26日凌晨了。
老村长阎连章说,朱德和多位领导出村一里多地才迎接到了毛主席。老村长说毛主席是走山路从保定阜平县城南庄坐担架来的;贺文迅副馆长说,他通过对杨尚昆、师哲等见证人了解,说是坐着美式吉普来的。还有,毛主席在西柏坡的10个月时间里,唯一一 次见到当地村民,是有一天的傍晚时分,在田边一个小树林旁,一 次巧遇。一位(或是几位)撒稻种的村民,下晌晚了,在树林旁休息。毛主席询问后知道他们在撒稻种。此事毛主席记在心里,1958年毛主席对涿州县委领导说,要帮助西柏坡农民学会育苗、插秧,撒稻种大大不如插秧产量高。老馆长还回忆,当时苏联的米高扬来到西柏坡,说这里有一万多亩水浇田,在这个易守难攻的深山里,不会缺粮,战略指挥所安在这里好。
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鲜为人知。我党领袖的故事渐渐滋润着我的心田,永远记在了心里。 (二)
说起“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经历过的那么多,思绪飞速地往前追溯着。
说起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突然又想起了苏联共产党的二十大。上世纪 70年代初,我断断续续地读过一本苏联小说,书名叫《叶尔绍夫兄弟》。据说这部 书是歌颂苏共“二十大”的,也就 说是歌颂赫鲁晓夫的。那个时候 这本书是不让公开看的,当时是我的一位书友手抄后用信的方式寄给我,所以叫“断断续续”读过。后来还见过这本书,但没有机缘能够通读。
如今,这个第一个实践了主义马克思,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却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了,这是多么惋惜啊。
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当前的文艺作品,也应当出版一批讴歌我党二十大的优秀作品,各类 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要进一 步把苏联的教训以不同形式告诉读者,让人们引以为戒。
说起十九大以来发生的新变化,这个话题很大,这五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就说说身旁的事儿,眼前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有一个细节,出现了两个新名词:健康码,行程码。这两个简单的新名词,是目前全国新冠疫情“动态清 零”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这个重要标志只有中国行,别国没有。
前段时间,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欧洲女雷锋”。是说在德国境内,公司管乐团的技术指导 李玉和摄影师闫建新,在德国公交车上遇到了好人。在“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之时,当地“黑人女雷锋”出手相援,掏腰包献零钱,解 了他俩尴尬困难之围。
事后,闫建新老师对我说,如果德国公交车上能有微信扫码的设备,我们就不至于受40欧分的尴尬,在公交车上作难。他感叹: 看来西方先进国家,在这方面还是不及我们中国,在我们国家手机微信一扫,很简单就解决了。他们现在不能用手机扫码付费——何谈手机“健康码,行程码”?新冠疫情的“动态清零”便做不了了。
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许多先进技术已经超过了西方国家。由此,我想起公司管乐团第二次赴欧洲参加德国国际军乐巡演期间,德国国际军乐巡演艺术总监安德烈对总经理林自强一句邀请的话,我感动得记牢了:“你们下次再来,可以把红旗打上。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几十年取得的成就,欧洲人有目共睹,红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好的象征!”还有,2017 年在法国的沙隆市,七八个国家管乐团参加那里的狂欢节,两位法国市民面对中国管乐团队伍自发地举起了一面很大的五星红旗,嘴里不断高声喊着“China! China!”
近十几年来,我去过欧美一些国家,安德烈的这句话,和那两位法国市民高举的五星红旗,代表了西方许多民众的看法与心愿。原苏联文学家托尔斯泰有一 句名言,“一个人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不知道是我把原话记错了, 还是版本翻译不一样。我总记得 是这样说的:“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分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分子,分子愈大,其真正数值愈大。” 不管哪种翻译正确,我想要表达的是,西方民间普通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竖大拇指叫好的。
我当时听了安德烈一句平常的话,看到法国街头的五星红旗, 我是激动不已的,血向上涌,深感自豪。还有,在法国的阿尔贝维尔 遇到一位叫刘雯的西安人,她嫁 到法国 13 年了,但她说她绝不加入法国国籍,她说自己永远是中国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永远是她的后盾、靠山,这也让我很受感动。
1993 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发表不到半年,1994年的4月,石家庄高新区供水排水公司成立了。公司的成立,是踏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脚步应运而生的,因为这个决议里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这句话。这很符合供水排水公司的诞生和发展道路。
当时高新区给公司的政策是:“自筹资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2个字,明明白白。这是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又给供水排水公司注入新的活力, 像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混合所有制”,使这个不同于一般国企,也不是普通意义上民企的供水排水公司,路子越走越宽。公司诞生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中, 有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精神支撑,公司又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混合所有制”精神指导下,做了一般国企做不到的事,发展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营版国 企”。
如今,供水排水公司从“一个和八个”的九个人从零开始创业, 经过28 年时间的艰苦奋斗,已经成了拥有近500名职工的全国水务行业的排头兵。28年的发展, 我目睹了十七八年。这又让我想起2009年,在建国60周年时,我曾为一位民营企业家写了一篇署名文章,这篇征文的题目叫“政策好,我就好”。供水排水公司的发展也正是这句话,也是供排水人每个职工嘴边的话:党的政策好, 公司的发展就好!我就好!
要说供水排水公司在党的十九大以来这五年的发展成就,哪一位职工都会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
企业万事兴, 工资有增长。 几座图书室, 五百读书郎。 更有健身房, 闲暇锻炼忙。 人人精气神, 家家喜洋洋。 大国工匠榜上有, 党务工作奖杯亮。 百名职工跨国门, 管乐声声震西方……
*张世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