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诸多有功之臣,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画像,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自此之后,凌烟阁三个大字,就成了大唐儿郎向往之处。 除了凌烟阁之外,历史上为有功之人画像还有不少,比较出名的有汉代时的云台二十八将,此外还有宋代的昭勋阁、明代的功臣庙等,这些都说明了为有功之人画像纪念,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我军也为十大元帅、十大开国大将画像,以此来表彰他们的丰功伟绩。 而在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外,我军还为十位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官兵进行了画像、挂像纪念,而这十位英模中,除了有我们熟悉的董存瑞、黄继光和邱少云外,剩余的七位都有谁呢?下面我们来一一细说。 ![]() 我军的英模人物,从确立之初到如今,经历了数次的增添过程,在1996年之前,全军挂像英模为6位,之后至2006年以后,又增加为8位,到了2018年,再次新增两位,共合计为十位。 说到这里,首先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挂像英模。 挂像英模,就是指能被人物形象能被挂在墙上、印在书里,并刻成雕塑的英雄模范人物。 之所以要设立英模人物,是因为任何一支军队都应当有自己的英雄人物,而这也是我军区别与他国军队之处。 当然,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至今,曾涌现出了无数英雄,毫不夸张的说是群星闪耀,但之所以只有十位英雄人物能在全军统一挂像,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均具备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他们是全体官兵的楷模,也是全军学习的榜样。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挂像英模,是对所有参过军的人影响最大的人,全体官兵都会以他们为榜样,在各自的成长和战斗过程中,学习英雄、对标英雄,最终成为英雄。 而十位挂像英模的人生历程以及时代分布,恰恰是我军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乃至进入21世纪,都有相应的英模人物,而他们也见证了参与了我军不同阶段的发展与成长。 所以说,十大英模不仅是英雄模范人物,更是我军从弱到强的一个见证。 而十大英模在排名顺序上,自然也有先后,不过这个先后顺序并非是按照贡献大与小排出来的,而是按照牺牲或去世的时间来排序的。 其中,排在十大挂像英模第一位的,是曾在延安担任过中央警卫团团长的张思德。 ![]() 张思德出生于四川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就流落他乡下落不明,而久病缠身的母亲,在张思德出生不到七个月时,也因病撒手人寰。 这么一来,张思德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孤苦孩子,幸亏他的婶母是个善良的女子,看到张思德可怜,毫不犹豫就收养了他。 1938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四川仪陇县,而这里正是张思德的家乡,得知红军到来,张思德毫不犹豫的就报名参了军,靠着机智勇敢、不畏牺牲的表现,张思德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之后,张思德又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而在抵达延安后,主力部队把部分老弱病残留在了延安,并编成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当时因为有伤在身,因此也成为警卫连一员。 到了1944年,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央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去到距离延安70多里外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负责该农场的生产工作,而在这里,他为救一名小战士,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时农场在安塞县的山中烧制煤炭,由于正值九月雨季,好几天都是阴雨绵绵,而就在张思德带领战友们干挖新窑之际,窑口突然发生坍塌,关键时刻,张思德毫不犹豫的一把将身边的小战士推出窑口,而他自己却被坍塌下来的泥土淹没。 最终,小战士获救了,但张思德的生命却定格在了29岁。 张思德牺牲后,中央直属机关以及中央警卫团共计一千余人,在延安的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大会上,毛主席亲自出席,并写下“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号召全军像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 由于牺牲时间是在1944年,因此,张思德排在了全军挂像英模的第一位,而在他之后,则是董存瑞、黄继光和邱少云。 ![]() 董存瑞牺牲在1948年的冀热察战役中,当时他为给部队打开通道,在紧急时刻,用自己的身体当支架,手托炸药包,毅然舍身炸掉了敌人的碉堡,最终壮烈牺牲,牺牲时,还未满19岁。 1959年,朱老总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黄继光和邱少云,则均是牺牲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其中,黄继光用自己的身躯来堵住敌人枪眼的行为,代表了我军官兵为实现胜利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而邱少云在关键时刻,强忍烈火烧身的精神,则象征着我军“严守纪律”的信念。 ![]() 上述四位英模,从时间跨度上来讲分别代表了抗战时期、解放战期以及抗美援朝三个时期,而紧随他们四位之后的,即排在第五位的,则是雷锋。 雷锋的事迹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他虽然不像前几位那样在战场上为了胜利而舍身忘死,但他“公而忘私,平凡而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 这便是排在十大挂像英模前五位的英模人物,他们的事迹也广为传颂,而在他们之后的五位英模,很多人就不是太熟悉了。 先是排在第六位的英模,即苏宁。 苏宁是山西孝义人,生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5345部队团参谋长,他还是一位集指挥、军科、科研等多方面才能于一身的人才。 其中,在指挥方面,苏宁曾先后发表过多篇研究成果,其中部分理论在我军中还属于首创,而在军科方面,苏宁立足当下瞄准未来,通过研究大量资料,撰写了包括《红箭-73反坦克导弹山地射击时的高差耗线现象》等多个研究报告。 而在科研方面,苏宁完成和参与研制的有162项,其中1项获全军模拟器材二等奖,6项受到总部、军区机关肯定和推广,8项被军区、集团军推广。 1991年4月21日,苏宁带领战友参加越野考核,而在考核过程中,部队12连连长由于挥臂过猛,导致手榴弹撞到后方的堑壕后又掉落在13连连长身后,此时手榴弹正滋滋冒烟,随时都可能会爆炸。 关键时刻,苏宁一把推开战友,同时操起手榴弹就要扔出去,但就在他准备扔的一瞬间,手榴弹爆炸。 战友获救了,但苏宁却倒下了,虽说经过了数天的抢救,但在当年的4月29日,苏宁最终还是牺牲,年仅37岁。 在苏宁身上,不仅有爱岗敬业的态度,更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 再说英模第七位,则是抗洪英雄李向群。 李向群,海南琼山市人,1996年入伍,自入伍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充分发扬了舍己救人、不畏牺牲的精神,先后从水中、火中以及爆炸现场中,救出了5名老人、儿童和战友。 而在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灾之际,李向群跟随部队抵达湖北荆州长江大弟,执行救灾任务,在救援过程中,李向群不顾身体不适,先后八次投入到了抢险战斗中。 到了当年的8月17日,连长看李向群脸色不好,强拉硬拽把他拉倒了卫生院,谁知道当他听闻洪水又暴涨之后,随即从医院冲向了大堤,而由于连日来不顾身体安危的高轻度抢险,最终导致李向群倒在了大堤上,牺牲时还不满20岁。 ![]() 上述七位,便是在2006年之前我军的挂像英模人物,而在2006年增加的第八位挂像英模,则是杨业功。 杨业功,湖北应城人,1963年入伍,曾在新兵时期,荣获“五好战士”等称号,至1987年,担任导弹某旅旅长职务,而在1999年的国庆5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上,杨业功作为我军第二炮兵受阅方队大队长,带领4个导弹方针通过天安门,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作为为导弹事业殚精竭虑的指挥员,杨业功可以说是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上面,高昂的精神状态,拼命的工作态度,是杨业功的战友们对他最大的印象,与此同时,一身的浩然正气,一生的廉洁自律,也是他在部队的行事准则。 2003年11月,杨业功因积劳成疾晕倒在了课堂上,经过检查,他的病情已至晚期,最终在2004年7月病逝,享年59岁。 2006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杨业功,成为全军挂像英模人物之一。 ![]() 而到2018年,我军又新增了两位挂像英模,这也是自2006年之后的12年来,又一次新增挂像英模人物。 这两位新增的挂像英模,分别是“以智殉国、至死攻坚”的林俊德,和“逐梦海天、强军先锋”的张超。 林俊德不仅是我军的少将,同时也是工程院院士,他曾参与过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当时他研制的“林氏”压力自记仪,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 此外,在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中,也是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2012年,林俊德院士被检查出患有胆管癌,并且已是晚期,当医生提出为他进行手术以延长生命时,林俊德院士选择了拒绝,他表示,做手术以及手术后的休养,会严重耽误他的工作进程。 哪怕是到临终之际,林俊德院士仍不愿休息哪怕一刻,最终在2012年5月31日病逝,享年74岁。 ![]() 而排在挂像英模第十位的张超,牺牲时间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英雄,生于1986年的他,在2016年壮烈牺牲。 张超是湖南岳阳人,2004年入伍,毕业于长春空军航空大学,至2015年时,担任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中队长。 2016年4月27日,张超驾驶歼-15战斗机在执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战斗机突然出现电传故障,关键时刻,张超全力推杆到底,制止了机头上扬,为避免战机损毁做出了最后努力。 但由于在仅有的4.4秒时间里,张超选择了“推杆”去拼尽全力挽救战机,因此错过了最佳的跳伞自救时间,所以在他从座舱弹射出来之后,因为弹射的高度过低,加上角度也不好,所以就出现了主伞无法发开的情况。 最终,张超从空中坠落,掉在了草地之上。 之后,张超被送往医院抢救,但因为伤势过重,尤其是心、肺、脾因为巨大的撞击导致严重受损,因此在坠机两个多小时后,停止了呼吸,年仅29岁。 ![]() 这便是我军目前的十大挂相英模,而他们十位中,苏宁、张超为军官,杨业功和林俊德为将官,剩余六位,均为士兵。 正如前文所说,十大挂相英模的人生历程以及时代分布,其实正是我军的发展历程缩影,在他们十位身上,我们也能看到我军不断由弱变强,最终走向强军兴军。迈向一流的过程。 对于十大挂相英模,你最崇拜的世哪一位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