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的观察,身边的大多数硕博群体,很多人的痛苦来源于“社会化”程度不够,不足以适应硕博导师对学生的“社会化”期待。 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子弟或小镇做题家而言,因为家庭所在阶层受限,很多“社会性礼仪”并未及时习得,因此,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质疑,为什么会这样?第二个反应是,别人怎么这样?第三个反应是,我就是我,保持自己算了,爱怎么样怎么样吧…… 无论是哪一种状态,都会陷入痛苦中难以自拔。 但是,换句话说,这大概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需要经历一些质疑、理解或者重新习得,才有可能获得对于事物的重新理解或者学到新的东西。 对于这个时代下,出身小镇做题家的普通人,如何适应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规则和要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过度地内耗与痛苦,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重要。 观察身边那些“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同门、同学或者朋友的行为,测评他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接受,这些地方与自己作为个体的适配度如何,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为什么别人会,我不会;为什么别人要这样……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必自我怀疑。将“社会化”当作一种学习,学能学的,不能学的就舍弃。学习总会有个过程,有个计划,不可一蹴而就。 没事刷刷小红书、知乎或者一些职场播客,看看一些经验策略。虽然很多答案光怪陆离,但总是提供了一种试错的可能以及可能的方法。 这个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和不同的人相处也有不同的技巧。我们总会需要多学习多复盘多思考。客观来讲,社会确实无形中要求硕博群体作为“社会人”,不得不进入一场社会游戏中。既然参与游戏,我们也只能寻找游戏规则以及找到游戏规则的学习方法,来参与到一场游戏角逐中。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