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孙曼之:一切胃病不离“通降阳明”,叶天士叶氏茯苓饮百例验证显奇效

 花无缺3myj1j3d 2024-07-08 发布于江苏

献给每一位中医人,及你们所热爱的一切。

图片

传承 | 守正 | 启智 | 育魂

图片
✎ 导读

除了对于消化性溃疡病在中医上没有分型的必要外,其他的胃病也没有分型的必要,我们应该深刻剖析疾病的发病机制,然后根据发病机制来制定相应的治疗准则。治疗胃痛疾病知道降胃气,以通为补,以降为顺。





孙曼之叶氏茯苓饮治疗胃痛

刘显红  郑安敏

01

胃痛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对人们的健康和生产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由于它的发病部位常在上腹,此处接近于心脏的位置,使得患者有时会描述为心口部的疼痛。能够引起胃痛的因素有许多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饮食、情绪等因素。

胃痛既是一种中医病名,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表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它涵盖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直肠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病证。

2009年笔者有幸到陕西渭南跟师学习认识渭南名医孙曼之老师、跟其临证半年,观其临证治疗胃痛喜用叶氏茯苓饮化裁,效果满意,后临证治疗胃痛多以叶氏茯苓饮随证化裁。2009年8月-2013年12月间运用叶氏茯苓饮治疗胃脘痛上百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与同道共享,请运用并指正。

02

胃痛目前中医教科书及相关参考资料大致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寒、寒热错杂等证型而辨证施治及遣方用药。但在临床中其实很难按上述证型分辨,多是寒热错杂,虚实并见。

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俞尚德曾经著有《俞氏中医消化病学》一书,本书中的观点认为,“对于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分型尚无统一标准,著者的实践体会无分型必要”。笔者认为,除了对于消化性溃疡病在中医上没有分型的必要外,其他的胃病也没有分型的必要,我们应该深刻剖析疾病的发病机制,然后根据发病机制来制定相应的治疗准则

《素问·五脏别论》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类证治裁·内景综要》亦云:“六腑传化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降为和”,笔者在20年临证生涯中体会治疗胃痛疾病知道降胃气,以通为补,以降为顺,可以说治疗胃病就掌握了一半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

03

笔者老师孙曼之据叶天士5000余医案,阐发了叶氏之通降阳明法,并提炼出叶氏通降阳明常用的6味药,冠名为叶氏茯苓饮。

叶氏茯苓饮药物组成:

茯苓、黄连、杏仁、枳壳、半夏、陈皮。

适用范围: 

(1) 主证:凡见胃气壅滞停饮所致的胃气不降:这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脘腹痛、胀,脘腹胀满等阳明不降的症状;或者是胃脘隐痛;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 (又称心口顶) ;或胃脘烧灼痛;或胃脘喜温喜按;或胸满闷善叹息;或为纳差纳呆,不思饮食,口黏口苦,舌苔厚腻,大便黏腻等胃肠湿热症状。 

(2) 兼次证:一切浊气不降、浮阳上扰清空引起的胸闷、头晕等症状。 

(3) 胃镜证实: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并排除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 方中茯苓为精纯之品,其质重,其气清,其味淡,重能培土,清能益金,淡能利水,兼及肺、脾、肾三脏,故在通调三焦病证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即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益脾和胃降胃气。

  • 陈皮芳香化湿,理气开胃,快膈通神,和中顺气。

  •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除胀,降气化痰。

  • 黄连泻火燥湿,苦降开胃。

  • 杏仁味苦芳香,宣降肺气,通络止痛,润肠通便。盖肺主一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

全方合用共奏通降阳明,和胃降气化痰之功。

该方从《外台秘要》茯苓饮化出,功用为和胃降气化痰。其主治在胃而不在脾,故叶氏称其为通降阳明法

胃气壅滞停饮的主要表现为心下有滞留感,患者主诉常称“心口顶”,为其主要用药指征。胃气不降可有多种兼证。但后者参术并用,功能益气降胃,补脾理气,化痰利湿。

加减:

  • 泛酸加煅瓦楞子或浙贝、乌贼骨,如泛酸量大,属脾胃有痼冷停饮则加治酸之圣药吴茱萸

  • 嘈杂者加淮山药、党参、扁豆,属阴虚嘈杂者需加玉竹、黄精;

  • 嗳气则加苏梗、丁香、香橼、代赭石、旋覆花、竹茹、柿蒂、炙枇杷叶降逆止呃之品;

  • 烧灼痛常合用左金丸或用黄连、枳实;

  • 矢气加香附、青皮、木香理气之品;

  • 胀满者加厚朴、徐长卿或合枳术丸;

  • 呕吐加生姜;呃逆合旋覆代赭汤或丁香、柿蒂;

  • 喉梗胸痛加鹅石、橘络、娑罗子、威灵仙、急性子、王不留行籽、通草;

  • 便秘加大量生白术,严重者加全瓜蒌;

  • 气虚者加党参;

  • 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玄参;

  • 血虚加大当归、炒白芍;

  • 阳虚者加附子、肉桂等;

  • 腹泻加葛根、升麻、苍术、藿香、车前草或脾肾阳虚合四神丸;

  • 疼痛甚者加良附丸或加甘松、草果、香附、玄胡索、乌药、九香虫;

  • 痞满不通者加橘核、刀豆子、降香、代赭石、木香、砂仁、青皮、大腹皮、槟榔等;

  • 水果伤者加草果、肉桂、丁香;

  • 冷饮、鱼虾所伤者加炮姜、苏叶、吴茱萸;

  • 饮酒伤者加葛根花、枳椇子、砂仁、草寇仁;

  • 甜食伤者加藿香、佩兰、茯苓;

  • 肉类及油脂乳品伤者加焦山楂、鸡内金、莱菔子;

  • 谷食伤者加焦谷芽;麦食伤加焦麦芽;

  • 瘀血伤者加三七、合失笑散;

  • 如胃镜示有息肉加乌梅、威灵仙、三七、穿山甲

  • 如胃镜检出有幽门杆菌,寒性者加干姜、桂枝、芍药、砂仁、三七粉;热性者蒲公英、桑叶、黄连、三七粉等


04

典型病案

孙曼之病案:患者,女,35岁,2009年05月18日.

初诊:胃脘胀痛,纳差小,饿者心慌心悸,饱者胀满,偶有嗳气,胃脘喜按压,揉按者矢气,喜温饮或置热水中,善叹息、性情急躁,夜入睡难、易醒,二便常。形中,易外感,且气短,面色红润、咽微红、舌淡红,苔黄腻厚。脉左小弦,右沉小弦短。月经规律,白带清稀微黄。


曾在2007年因支原体感染用红霉素、阿奇霉素而致呃逆、胃痛。2008年9月渭南市某医院胃镜示糜烂性胃炎,Hp (+) 。

处方:半夏12g,茯苓10g,枳壳10g,陈皮10g,黄连2g,杏仁10g,苍术15g,紫苏10g。水煎服,5剂。

5月24日二诊:胃脘嗳气胀满均消失。胃痛如故且冷痛,易饥不能食,口气酸腐,咽干稍红,鼻塞,易外感,渴喜温水,夜尿2~4次,它症如故,苔黄腻,脉小弦弱。上方加藿香10g,白寇仁3g,水煎服,5剂。

5月30日三诊:患者已基本无临床症状,再给5剂以资巩固。

笔者病案:

患者,女,39岁。2013年12月10日初诊。反复上腹痛、呈烧灼状、饱胀、满闷不适、泛酸2年、加重伴头痛、头晕、纳差3天。口酸口干不饮,食难用饱,大便先干后正常,日一行,眠可,脉右小洪关弱,左略大,舌淡红苔薄白腻。

处方:茯苓20g,法半夏30g,杏仁10g,枳壳10g,陈皮10g,厚朴15g,黄连5g,吴茱萸5g,荆芥10g,防风10g,炙甘草10g。5剂,水煎服,1剂/日。

2013年12月19日二诊:服药后胃痛、胃胀明显减轻,唯感口腻,上方加藿香10g后下,续服5剂。

2013年12月30日三诊:胃灼痛、胃胀已愈,又因家庭不和而感心情不畅加郁金10g,醋制香附10g,去荆芥、防风,3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