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杆子”一定要重视“花脸稿”的作用

 free-flight 2024-07-11 发布于四川

昨天推送了一篇文章(以10篇庆祝建党103周年讲话稿为例,告诉你聪明人起草的材料,为什么领导每次都满意),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单位中的'一支笔’,哪位没有经历过一篇稿子改10遍、20遍的折磨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其实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那就是“每个'一支笔’都经历过一篇稿子改10遍、20遍的折磨”。我深以为然,将之转述为“真正的'笔杆子’,都将经历'炼狱’般的痛苦”。这里的“炼狱”,就是特指修改。

正是在这反复折腾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修改稿。在实践中,为了理清思路的变化发展脉络,也为了防止出现“改来改去还是用原稿”的情况,我习惯于保留每稿,并逐一标注上序号。

由于这些稿子保留了修改的痕迹,标注了各式各样的符号,有的地方还有勾画圈点,看起来比较杂乱,甚至显得有点花里胡哨,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花脸稿”。

图片

一般情况下,如果领导笔迹的“辨识度”高,我们就能轻松地改就;如果笔迹太个性化,那就可能要费心思琢磨半天。但无论如何,由于“花脸稿”完整体现了修改过程,反映出领导修改的思路,在文件材料的起草、修改、审查中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单位在印制文件时,一般都会将签发单和“花脸稿”存档。

有的单位,在联合行文征求相关单位意见时,还特意要求直接以“花脸稿”形式反馈。上周三我们就碰见了这样的事情。地方党委某部门,由于某专项工作需要,牵头拟了一份工作方案,向包括我单位在内的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并明确要求以“花脸稿”形式于次日反馈。

图片

单位领导安排办公室一同事思考后提出初步意见。这位同事负责档案管理,平时写材料也不多,对“什么'花脸稿’以及如何形成'花脸稿’”不是很明了。我让他先复印几张征求意见稿,然后结合单位在专项工作中的职责,直接用中性笔在上面修改。

修改完毕后,同事就将自己的“花脸稿”呈领导审阅,然后按照领导的修改意见,在另外的征求意见稿上誊抄一遍,加盖单位公章后反馈给了地方党委某部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不少材料写作的要领、规律就藏在“花脸稿”中,值得我们反复揣摩、深学细悟。尤其是对照“花脸稿”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改有什么好处?”从而发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切实发挥“以文辅政”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