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诏安乡谭】诏安地名含义初探(一)

 林咏中 2024-07-11 发布于福建

一、南诏


(一)地域名:《诏安县志·地理志·沿革》说:“唐时有南诏人过此,言'此地风景好似我南诏’,故以南诏为名。”南诏系唐朝初年在今云南省境內的少数民族政权。我县辖区唐初有无其他地名无可查考,但从南诏人经过后,便以南诏称呼我县辖区了。

(二)镇名:我县县城解放后称城关区(镇、公社)。一九八一年地名普查中因与兄弟县城关镇重名,城关又不是确切地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南诏镇。

二、怀恩


公元688年(唐垂拱四年)在我县设置怀恩县南诏保,到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怀恩县撤销,历时五十三年,是诏安地方的第一个县级政权,所以一直成为诏安的别称。清末民国初( 1911年前后)一度成为县城行政区名。

公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以雷万兴、苗自成、陈谦为首的畲汉农民队伍,在这一带爆发了反抗唐王朝的联合起义。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后奉命带领唐朝官军进行镇压,“怀恩”二字包含怀念朝廷派兵镇压畲汉起义的“恩惠”。

三、诏安


诏安建县前,地方上很不安靖,有被压迫群众起来反抗封建统治,有驻军扰民激起民变,也有土匪盗贼。朝廷批准在南诏地方建县,目的就在于希望南诏从此安安靖靖,服从朝廷和各级统治机构的统治,所以从“南诏安靖”截出诏安二字,作为县名。

四、丹诏


公元1228~1233年间(宋朝绍定年间),漳浦县西尉(分管今云霄、诏安、东山等地)周申在南诏建丹诏书院,以后或废或兴,断断续续,保持到公元1907年(清朝光绪三十三年)改称丹诏小学堂,民国后改称丹诏小学,一直到解放后。七百多年间,丹诏书院为诏安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诏安的文化教育事业起了推动作用,影响很大,所以丹诏二字成了诏安县的别名。

至于为什么叫丹诏?诏当然是南诏了。丹字既可解释为朱色,又可解释为美颜,如《诗经·终南》句“颜如渥丹”。可见丹诏二字,是赞美设在南诏的这所书院颜色朱红神采艳丽的意思。

五、梅岭


梅岭是多义性地名。主地名是梅岭山。《诏安县志·地理志·山川》说:“其山从凤山大围迤出者,曰梅岭山。”据附近群众传说,所谓梅岭是指山的形状像倒枝梅树的缘故。以后梅岭又成为这一带村庄的总地号(片村名),和以这一带为口岸的外贸港名。这一带设置行政区划时,梅岭先后成为区名(梅岭区)乡名(梅中乡),一九八二年又成为公社名称。

六、二都、三都、四都


都是明朝县辖农村行政区划的一级,级别相当于后来的区。都以下辖图。诏安明朝初属漳浦县,各都的序数由县统一编列。二都包括今官陂、秀篆、太平三个公社和红星农场、赤竹坪林场的全部辖区。三都包括今南诏镇,深桥、西潭二个公社,和建设农场、湖内林场的全部辖区,桥东公社的大部份辖区和金星农场的湖内村。四都包括今四都、梅岭二个公社和梅洲、西山二个农场的全部辖区;金星农场的大部份和桥东公社的一部份辖区。

七、诏安湾


诏安县东南沿海与东山、南澳二岛联接的水域,蜿蜒曲折,形成天然海湾。除了西北岸为诏安县梅岭一带外,东面的东山岛全部和西南面的南澳岛一半(靠近诏安县部份)历史上长期是诏安县的组成部份,故历来称这段水域为诏安湾。旧《辞海》说“诏安湾,南海之湾。在福建省诏安县东,湾以地名。”清朝嘉庆年间南澳岛独立设厅、民国五年(1916)东山岛设县以来,这一海城仍沿用诏安湾名称。

八、九侯山


九侯山的名称来历,大体上有四种说法,但大都从九个山峰立意:第一种,认为夏禹的子孙九人入闽“没而为神,各主一山”(《福建通志》)。第二种,认为“九峰之神,各主一山”(《福建通志》引蔡如松说)。第三种,因为“九峰列峙,尊若公侯,故名”(《诏安县志》)。第四种,认为“九侯岩三字,乃西北隅乾方室火危月交辉分度”(清朝黄昌《九侯岩指南传》碑刻)。

九、分水关


在诏安县西南10公里闽南、粤东交界线上,群山绵亘,至此成天然缺口,为两省交通孔道。上筑关城关门。山泉明显向两地分流,东北入诏安县西溪,西南入广东省饶平县仙村溪。故名分水关,又称闽粤分水关。

十、铁湖港


在诏安湾西北角,当东海南海交汇处。地形略似茶壶,故名铁盂港,后谐称铁湖港。

十一、乌山


《福建通志·山经·诏安县》“乌山”条目说:“峰头巨石嵯峨,半插天表”。因山石黝黑、故名。

十二、点灯山


重峦“叠嶂,如玉笋联班”(《漳州府志》)。相传“夜有腾光之色”(《福建通志》)故名。

十三、龙伞岽


岽为客家语山峰的意思,因该山上尖下广,形如帝王凉(龙)伞,故名。冲天屹立,海拔达1151.6米, 为诏安县最高峰。

十四、陈吊岭


在宋末元初震动全国的汉、畲人民起义首领陈吊眼(本地称陈吊)出生地白叶村附近,是陈吊义军活动据点之一,故名。

十五、东城


县城沈姓聚居点之一。原聚居于东门城下,故称东城。后举族移居南门外,仍沿用原居住点旧名,称东城村。

十六、邦伯巷


因邦伯第得名。邦伯第为明朝嘉靖间进士沈鈇(号介庵)的住宅。介庵历官知府、礼部主事,晋阶邦伯大夫,故称。

十七、渡头


系东溪下游站前溪的渡口。为古时闽粤交通要冲,由四都进入县城的官方渡口,故名。

十八、梅洲


南宋初年,太学生吴大成“溯渐山之西港。有洲如月,峙于江浒,植梅成圃,卜居其上,曰梅洲。”(《梅月吴先生遗事) ),后便沿用为村名。

十九、东葛头


村建于诏安湾内青屿海的东南角,故俗称东角头,角谐音雅化为葛,名东葛头。

二十、悬钟城


地形如悬挂着的铜钟,故名悬钟。在诏安湾西北岸创突部,形势险要,历来为军事要地。明朝初年设悬钟指挥所,洪武二十年(1387)筑所城,习惯上称悬钟城。城久圮,至今仅剩东门、南门两处。

二十一、赤石湾


明朝初筑悬钟所城时,从南澳岛采运石料,卸于此处海湾备用,故称卸石湾,俗谐称赤石湾。

二十二、含英


境内有英山(形状如鹰,谐称英山),故名。

二十三、仙塘


因村前有两口池塘,称双塘,谐为仙塘。

二十四、赤水溪


系东溪支流,原有九十九曲,水流缓慢,每逢暴雨过后,上游黄泥土流失入溪,溪水驟变赤色,与碧绿色的东溪主流成鲜明对照,故名。出口处有村,即名赤水溪。

二十五、仕渡


在西溪北岸,古时有徐姓艄翁摆渡,俗称徐渡。后聚居沈姓,便改用徐的近似音仕,故称仕渡。
                                        
                               (作者:寻源)

图片

文章来源:《诏安乡谭》

中共诏安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诏安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诏安史志


监制|沈宗文

审核|章燕云

编辑|张少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