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欣赏“观音送子”、“麒麟送子”花钱,我们可以看出,送子一说,实际上是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劝人向善行善的行之有效的说教。 ![]() 本篇继续欣赏送子类花钱:天仙送子等。 天 仙 送 子 天仙送子,具有神话传说色彩。亦为恭贺别人家生子的贺词,或是求子的期盼。意即期望上仙为所求之人送来子嗣;亦谓所生子为天仙送来的,日后必为大富大贵之人。 图1 吉语钱。天仙送子 / 四神兽(疑似龙、虎、麒麟、神鸟)。(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天仙送子,是明清年画中常见的喜庆题材之一。有张贴于门上(与财神献瑞一起,相当于门神一对);有形成刺绣作品,用于室内布置;等等,无不体现了人们对天仙送子的期盼。 ![]() 图2 年画(门神)。天仙送子 / 财神献瑞。画中天仙,一手握弓,一手抱子,送子到府。财神一手握如意,一手托元宝,献瑞而来。(图片源于网络,诚致谢意!) 该年画中表现的握弓天仙,为民间传说的张仙,故亦称张仙送子。其为民间供奉的吉祥神,是能够赐给世人儿女后嗣的道教男性神仙。 张仙是谁?《金台纪闻》认为张仙是孟昶(919年—965年,后蜀末代皇帝);《续文献通考》认为张仙是指四川仙人张远霄;《桃园明圣经》则认为张仙是奉天帝指派为关帝君的属神;等等。 ![]() 图3 无文钱。笔锭、如意、宝瓶里插桉树枝叶、双磬,纹饰寓意必定如意、平安吉庆 / 蝙蝠飞来、桂树枝下、身背弓的仙人、怀抱一子、侍从举戟等,纹饰寓意福从天降、张仙送子、贵子吉庆等。(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张远霄是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士,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行而得道成仙。他擅长弹弓绝技,百发百中,其小巧精致的弓和弹子为四目老翁所赠,专射那些作乱人间的妖魔鬼怪,射杀从烟囱里爬进屋偷吃小孩的天狗,庇护一方儿童的安危。五代至北宋时期,他在巴蜀地区已经小有名气,人们把他的画像贴在烟囱上以吓阻天狗,后逐渐被演绎成送子的男神张仙。张仙既为人消灾避邪,又助人得子。 传说苏洵称自己梦到这位张仙送其两个铁丸,醒来后便虔诚地供奉张仙,后来果然得到苏轼、苏辙两个孩子,两兄弟双双高中进士,轰动朝野。为此,苏洵写了《题张仙画像碑》来感谢张仙。 到了明代,张仙又演变成禄星(图2中天仙送子张仙的装扮即为禄星的装扮)。在有的福禄寿三星的年画中,“禄星抱子下凡尘”被呈现出来了。 ![]() 图4 年画。天仙送子。(图片源于网络,诚致谢意!) ![]() 图5 刺绣作品。蝙蝠飞翔、祥云环绕、佛手果艳、喜鹊登梅,莲花盛开、碧波荡漾、鲤鱼欢游、寿山福海;在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中,女天仙怀抱婴儿,在侍女的簇拥下,驾着祥云,送子而来,地上一新郎官恭敬迎候。一幅画面,瑞意浓浓,吉意频频,使人顿感喜庆。(图片源于网络,诚致谢意!) 天仙送子,是怎么来送的?《魏书·帝纪》所记载的天仙送子,仙女是乘一辆祥云簇拥、华美的车辆从天而降;也有是说天仙驾祥云而来送子;后来就逐步演绎成乘坐麒麟来送子,与麒麟送子合为美谈。 ![]() 图6 年画。天仙送子。天仙乘坐麒麟、驾着祥云,送子而来。(图片源于网络,诚致谢意!) 天仙送子,送来的不是平凡之子,日后定成长为经世良材。孔子、苏轼与苏辙、窦燕山的五子登科等,皆为明证。让我们来欣赏部分“天仙送子”吉语钱,看看是怎么赞美天仙送子的。 ![]() 图7 银质吉语钱。天仙送子 / 英俊少年。(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 图8 吉语钱。天仙送子 / 状元及第。(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 图9 吉语钱。天仙送子 / 三元及第。(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图10 钱锁吉语钱。天仙送子 / 五子三元。 ![]() 图11 银质吉语钱。天仙送子 / 瓜瓞绵绵图。(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 图12 吉语钱。天仙送子 / 金玉满堂。(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 ![]() 图13 吉语钱; 图14 银质吉语钱。 天仙送子 / 长命富贵。(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 图15 钱文吉语钱。天仙送子 / 宝泉(满文)。(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 图16 异型吉语钱,珐琅彩八瓣花形。天仙送子 / 福。(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 附录:《题张仙画像碑》 据民国《眉山县志》载,1048年,苏洵还写过《题张仙画像碑》(《全宋文》作《题张仙画像》)。《眉山县志》还加注说:"张仙,指唐眉山人张远霄,曾师事陆修静,后居邛崃崇真观,观中有石刻像,相传有求嗣者,祷之则应,此为苏洵在庆历八年(1048)所写。" 下面是《题张仙画像碑》内容实录: 题张仙画像碑 洵自少豪放,尝於庚午重九玉局无碍子肆中见画像,笔法清奇,云乃张仙也,有祷必应,因解玉环易之。洵尚无嗣,每旦露香以告,逮数年乃得轼,又得辙,性皆嗜书。乃知真人急於接物,而无碍之言不吾诬也。故识其本末,使异时子孙求读书种者,於此加敬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