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字】是“崔嵬”还是“崔巍”?

 亘心为上 2024-07-13 发布于安徽
“”。作为。在在

李白在《蜀道难》这篇文章中有一句形容剑门关雄伟的诗文,即为“剑阁峥嵘而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句里的“崔嵬”一词后来便一直活在我们的口中。今天我们要说的字就是“崔嵬”的“嵬”字,它念wěi,它是什么意思以及有着怎么的故事,本期就来说一说。

“嵬”字,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言:“高不平也。从山,鬼声。凡嵬之属皆嵬。

对于许慎言“高不平也”,清代《说文》学者段玉裁在作注时指出此处应当是“高而不平也”,其理由为:“各本作高不平也,今依《南都赋》李注订有'高而上平者,兀下曰'高而上平。’《尔雅》曰:'夷上洒下曰漘(chún)’是也。《周南》:'陟彼崔嵬。’《释山》曰:'石戴上谓之崔嵬。’毛传曰:'崔嵬,土山之戴石者。’说似互异,依许云'高不平’则毛传是矣。惟土山戴石,故高而不平也。《岨下》与:'石山戴土。’亦与毛同。”清代另一位学者严可均也认为是“高而不平也”。清末民初学者张舜徽先生也曾指出说:“本书(指的是《说文》)辵部:'邍(yuán),高平曰邍。’《儿部》:'兀,高而上平也。’并与'嵬’双声。凡物之高而上平与高而不平者义得相通,乃相反相成之理耳。《(即'阜’字)部》曰:'陮(duì)隗(wěi),高也。’隗下云:'陮隗也。’隗与嵬声义并同,古盖一字。

这么一来,我们便知道了,所谓的“高而不平”就是既高峻而又不平坦的意思。

“嵬”字不见于甲骨文与金文,故而说解暂以小篆字形为准。“从山,鬼声”,这个是许慎对小篆“嵬”字字形的说解。按照许书对字形拆解的惯例,“嵬”字是一个以“山”为形旁而“鬼”为声旁的形声字。因为有“山”旁,段玉裁又说:“此篆可入山部,而必立为部首者,巍从此也。”段玉裁这句话很明白,他认为“嵬”字也可以列入“山部”,“巍”字便是以“嵬”为形旁。

提到“巍”字,《说文·嵬部》:“巍,高也。从嵬,委声。”对此,张舜徽先生曾有言曰:“巍即嵬之后增体也。《诗》'维山崔嵬’;《中论》引作'崔巍’;《集韵》八微,以巍为正文,嵬为省文……是二体本同字也。”这就是说,“嵬”字在前,“巍”字在后,“巍”字是在“嵬”字基础上加注了声符“委”字而构成的新形声字,“嵬”与“巍”是一对古今字。后来“巍巍”一词就成为了高大的形容词。

至于后来没有“山”字头的“魏”字,段玉裁就注曰:“后人省山作魏,分别其义其音,不古之甚。”然而张舜徽又指出说:“许书(指《说文》)无魏字,凡言魏国、魏姓,古人皆不省山,证之汉碑犹然。”

小结一下,“嵬”字也好,“巍”字也罢,亦或“魏”字,这三字总归算是有同源关系的词,其字义中皆有“高大”之义,正因此,在随后引申发展中,才会存在彼此替换的语言现象。

关于“嵬”字就说到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