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推送过一篇文章,关于推墙刮底是否能够判断全手紫砂壶,结果有很多壶友直接认为所有紫砂壶制作工序都有推墙刮底。 实际上并不是。 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壶内壁出现凹凸不平时,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工手们使用工具去进行整理,这就是'推墙刮底'。 紫砂壶制作的过程中,先打泥条,裁好尺寸,围起来,拍打成型,然后封底、封口,形成一个壶身。 然后是装嘴把、开口等步骤,把壶口打开,壶内,这时候就需要“推墙刮底”了,就是拿一把小竹片,薄薄的,刮壶内的底部。 从而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如太阳光芒线的泥痕,称之为“太阳线”。 推刮的目的,是为了刮掉壶底与壶身的接片残留的脂泥痕迹和接片处的不平整,也有一些是为了装饰,可以说是为了美观。 推刮往往是不可能刮的非常平整干净,更不能刮的太深,否则用力过度还会将壶的身筒顶变形。所以刮底一般只要能够达到效果就好。 “推墙刮底”后的壶身会更加饱满挺括有力,使壶内部更加均匀,壶内部的太阳线也更有利于茶香茶味吸收到紫砂壶内,茶油逐步渗透出壶表面,形成包浆! 若以80年代作为界,我们把之前的壶称为老紫砂壶,很少有推墙刮底的,最多只是稍微刮刮底,或者拿手将脂泥平复一下,就是徐汉棠和顾景舟这般的大师也是如此,老工手制的紫砂壶基本上也都是无刮底。 相反,2000年后一直到现在,推墙刮底已经成为制作紫砂壶很习以为常的手法,紫砂壶的推墙刮底区域规矩化和整洁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看似简单的推墙刮底确实是体现工手水平的指标之一,但细细想来造成新老紫砂壶普遍的原因主要还是观念差距,现代商品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追求实用性,还要考虑视觉逻辑上的美观度,在二者之间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 “老紫砂壶为什么有不刮底的?”或者说“新紫砂壶为什么要推墙刮底?” 其实每一种紫砂工艺的形成都是经过无数紫砂艺人共同努力累积所得,并不由某一个人决定,推墙刮底演变至今,可以说是为了顺应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