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金华|重读甲午•国殇一百三十周年

 画语者 2024-07-13 发布于辽宁

牢记历史 护我中华

油画创作《重读甲午·国殇一百三十周年》

朱金华

一九四五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关键的时期,那时我四岁多。在我的老家重庆璧山县的虎峰山麓,经常看到飞机在山顶上的天空飞来飞去。听大人说,那是去“打小鬼子”的飞机,山那边的白市驿有飞机场。
姐姐和哥哥们常带着我从乡下到狮子镇上。乡亲们一听说打败了“小鬼子”,放鞭炮、打铁花、舞龙、舞狮,热闹非常。从那时起,幼小的心灵就有了“日本鬼子是强盗”的朦胧概念。“日本”究竟在哪里呢?他们为什么要到我们这里抢劫、放火、杀人?
小学地理课说:日本在中国东边的海上,土地狭小,资源匮乏,主要由四个岛屿及附属岛屿组成;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了中国人民沿海抗击倭寇、十四年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们,讲到了“甲午战争”中的英雄邓世昌,也讲到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岛屿、赔款白银两亿三千多万两。
老师慷慨激昂,同学们心情愤懑。
一九六三年,我开始向毕业于四川美院的苏祖鹏老师学习油画并进行创作。当时有一部电影叫《甲午风云》,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让人们更加敬仰英雄,心中激荡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我的脑海里模糊地萌动着一线思维:或许画一幅油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通史课,讲到中日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清末朝廷的腐败无能,令人痛心疾首。
这坚定了我的信念:画一幅这个历史时期的油画。
要表现涉及“甲午战争”这样题材的油画,难度是大的。首先,当前我们怎样认识这场海战,如何切入不忘国耻、振奋精神、居安思危、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立意上来?其次,写实主义油画,一切形象都必须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那场悲壮海战载体军舰的具体形象。
此时,我对于甲午战争场面,只有书本上的印象,虽文字耳熟能详,但具体形象却一无所知
二零一二年,导演冯小宁,用某企业复原了的中日双方舰队的军舰所拍摄的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让我突破了寻觅已久的军舰认知,增强我创作关于甲午海战油画的信心,但是,表达心语的绘画形式,还是没有成熟。
二零一四年全国美展的油画展在浙江美术馆举办,油画爱好者络绎不绝、接踵插肩。展厅里的许多巨幅油画,带给观众心灵震撼。
展厅场景与往来如织的观众,认真研究作品的情景与我的构思相撞击,撞出我心灵的火花,灵感产生了:创作一幅油画,把“甲午海战”的悲剧场景,作为一幅画中画挂在画中的展墙上,站在那幅画前面的主要形象是当今的观者们在研讨甲午海战。
构思、构图方向基本确立,接下来是多次去展厅里收集一系列人物形象。
所表达的主题,是要让人们重新深刻认识甲午海战给中国带来的伤痛,牢记国耻,复兴中华,题目为《重读甲午》。
既然是《重读甲午》,就要由“甲午海战”展开去,以画外思索,追溯历史,看清楚日本和列强是怎样蚕食中国的。
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强调,“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无战略纵深;山地较多,适合居住及耕作的土地很少,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口稠密,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震灾害频发;又处在海陆交界地带,台风登陆时最先到达日本。这使得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
民族心理的产生源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长期生存于恶劣环境高压下的强烈危机意识,易于激发凶悍的扩张动机,而这种扩张心理,就是日本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积淀。民族心理一旦形成,是难以改变的。所以,日本人急切地希望摆脱恶劣的地理环境,其极端者就会野蛮地、不择手段地、凶悍地、贪婪地掠夺别国的土地、资源。
日、英、美、俄、德、意等等列强,特别是二战期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731部队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为了强占别人的领土和资源,侵略者们已经是野兽般的凶残。
话题回到《重读甲午》油画的创作中来——
《重读甲午》油画主要有两大块内容:作品中甲午海战的展厅场景和观看甲午海战油画的当代观众。
因此,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战场史实;二是当代人的形象类型和结构层次。
第一、战场史实
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1894年7月-1895年4月)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因战争开始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既然涉及到海战,就要对海战的敌我双方舰队军情进行分析,对作战队形、行驶路线、作战位置、攻击状况等的变换必须深入研究,得出清晰的结论。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以后,弄清了此时敌我双方舰队的实力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日本称“联合舰队”,吉野、松岛等都是十多门炮位,且都是速射炮。以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组成第一“游击队”,左转弯包超北洋舰队;以松岛、千代田、岩岛、桥立、扶桑右转弯,包超北洋舰队。敌舰分两路展开游击战,两面夹攻,而且是快速炮射击。
北洋海军舰队“亚洲第一”的称号虚有其名。北洋舰队定远、镇远火力较强,致远、靖远和济远次之,其余都较弱。以旗舰定远和靖远、致远、广甲、济远为左翼,以镇远、来远、经远、杨威、超勇为右翼迎战。仓促应战的清朝舰队都是慢射炮,弹药也供应不足,甚至是哑弹,直到弹尽粮绝。最后,英雄邓世昌决定驾驶致远号军舰奋勇直冲撞沉吉野号。终因敌舰炮火猛烈,致远号多处中弹起火,没能撞击吉野,被击沉,邓世昌和全舰官兵英勇牺牲!
凡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看到这里,无不潸然泪下,记下那一百三十年前就开始的痛。
绘画作品既可以表现喜剧,也要表现悲剧。
喜剧是把美好的东西充分呈现给观者,使观者获得高度饱满的审美愉悦;悲剧则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粉碎了再展现给观者,直刺观者心灵,使其受到强烈震撼,倍加珍惜美好的事物。这心灵震撼的过程不免有些“残酷”,但为了避免悲剧的再发生,艺术要直面这种“残酷”。
《重读甲午》油画中的画中画,即那幅中日海战油画左边那艘“吉野号”军舰,本来是清朝向英国订购的,但是军费被挪用,无钱取回,被节衣缩食的日本人买走,命名为“吉野号”,夺得制胜先机。即使具有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也无法力挽狂澜。------
创作第一大问题——战场历史轮廓基本清晰。
第二、当代人的形象类型和结构层次。
创作第二大问题——画面上油画的观众是当代人,他们是些什么身份的人物?是干什么的?代表哪些阶层?在观赏油画时,又会有些什么心理和体态?这些当代人的形象类型和结构层次以及道具,要告诉读者什么?
构思——不忘历史,立足当代。
中国,是一个坎坷曲折历经磨难的国家。但是,中国人民能够在历次各种苦难之中,挺起那不屈的脊梁,直到取得完全的胜利。
毛泽东说:“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强大的军队是保卫国家和平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强保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家领袖们,都是身体力行,都强调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远去,但我们决不能忘记屈辱,而是要以史为鉴,自强不息,“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
如今,中国海军已经进入了航母时代。
因此,展厅中当代观众人物形象的选择至关重要。几年来,经过草图小稿,到素描稿,到色彩稿,数易其稿,再到搬上画布,人物形象的变动都是大动作。敲定的人物形象二十多人,根据构思和画面的需要,从两三岁的小孩、小学生、大学生、科技工作者、企业事业干部、青壮年职工、海军军官、老革命干部等,这些人物的体态、表情和道具,都围绕“强军意识”这个中心。
既然是当代人看历史题材的油画,就要展现当代人的具体形象和道具特征。
画面上人物形象从左至右分为五组:
第一组:一个年轻父亲抱着倚肩而睡的小女孩,从展厅走到画面左侧,寓意长辈对晚辈忧患意识的关心培养,从孩童抓起。
第二组:大学生手中的《甲午战争史》,意味着不只是研究甲午战争;全神贯注研究拍摄敌舰吉野号射击的女青年想不明白为什么清政府下了订单又不买;中年母亲给女儿讲解甲午海战故事,教育孩子不忘历史。

第三组:聚精会神的老先生;一手拿着“十四五大战略与2035远景”文件、一手牵着手拿歼31模型的纯洁小女孩的科技工作者;手中拿着《人民日报》《唱响新时代的强军战歌》的事业干部(手中拿着2017年7月27日《人民日报》,在建军九十周年之际头版发表的《唱响新时代的强军战歌》的文章,)和女同事;坐在轮椅上的老革命干部;臂弯里夹着竹制航空母舰的红衣少年,都在全神贯注倾听海军将领的讲解。

 背向手握《重读甲午》书籍的大伯;观看油画中“致远号”被轰击的青年;洗耳恭听的女干部和垫脚拍摄探讨甲午海战场景的中年人,都非常关心讲解内容。


第五组:从另外一个展室走过去的人们,他们也许刚从这个展厅离开。
其中,第三组、第四组,是体现油画构思的最重要的人物组合,由海军军官把两组人物紧密相连,再通过第二组大学生视线向着海军军官,把几组人物的心理都联系在一起。
构图分析:构图选取了“方形与圆形的结合方式”,以背景油画画框的长方形,和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人物组合的三个圆形的串联,联系第一组、第五组人物,穿插一定的倾斜线,使构图中有动态感。
人物群像是主体,五组人物,围绕着中心人物海军将领,倾听他的讲述,他身着白色海军服装,是整幅画的亮点,他右手前方不远处,就是这幅画的视觉中心

      其中,第三组、第四组,是体现油画构思的最重要的人物组合,由海军军官把两组人物紧密相连,再通过第二组大学生视线向着海军军官,把几组人物的心理都联系在一起。

      构图分析:构图选取了“方形与圆形的结合方式”,以背景油画画框的长方形,和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人物组合的三个圆形的串联,联系第一组、第五组人物,穿插一定的倾斜线,使构图中有动态感。
      人物群像是主体,五组人物,围绕着中心人物海军将领,倾听他的讲述,他身着白色海军服装,是整幅画的亮点,他右手前方不远处,就是这幅画的视觉中心

       在倾听海军军官讲话的人群中,红衣少年尤为突出。他是一个有理想的男孩,体态和动势体现了一种迫不及待的心理活动,通过手的动作和腋下的航空母舰模型表现出来:立下壮志一定要参加祖国的强军建设;

画面最正中的那位干部,手中拿着2017年7月27日《人民日报》,在建军九十周年之际头版发表的《唱响新时代的强军战歌》的文章,和他的女同事都望向海军军官专注地聆听

       背向手拿《重读甲午》的大伯,聚精会神的聆听海军军官的讲话,他手中的那本书,起着点题的作用。展厅天花板的透视线,集中于这本书附近。说明这本《重读甲午》的书,是这幅油画的“画眼”,直接点明主题。

一手拿着“十四五大战略与2035远景”文件,一手牵着手拿歼-31的模型的纯洁小女孩的科技工作者,一边匆忙行走,一边倾听军官讲话,他得抓紧十四五大战略的工作。

而手中拿着歼31模型的小女孩,也是有理想的,她要当一名驾驭先进歼击机的女飞行员。

      这样,当代人在展厅观看甲午海战油画时的各种体态和表情所展现的心理活动:不忘历史、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十足。这就是《重读甲午》构思所要表现的主题精神,切入了不忘国耻、振奋精神、居安思危、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立意上来。

      在人民日报《唱响新时代的强军战歌》感召下,经过几年的探索分析研究甲午海战作战位置、场景、舰艇形象,几易其稿,大胆的尝试几种变体画。不觉,这幅画从构思开始,再从草图到完成,一画就是十来年,恰巧在纪念中日甲午海战一百三十周年之际完成创作,题目就定为《重读甲午·国殇一百三十周年》。
     油画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现,着重阐明了,在当代之所以要“重读”那段历史的意义。
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甲午战争使日本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就是说:日本的“强大”是掠夺、欺诈了中国人民的“血肉”才有资本“强国”的。
“重读甲午”,提醒我们保持警惕。
虽然,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军事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再也不会是一百三十年前任人宰割的中国。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远去,但我们决不能忘记屈辱,而是要以史为鉴。
——结束语——
创作油画《重读甲午·国殇一百三十周年》,不求功利,不涉及任何人和单位订制,是作者朴素的油画语言对深层次心理的表达。作者绘画语言的表达手法或者能力,是否完整地传达了作者的思?读者面对油画《重读甲午》,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也期待来自观众的回声。
二零二四年四月九日定稿
于杭州听雨楼
朱金华

——画家简介 ——                   

                                                                                                                     朱金华,1940年生,重庆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国美术学院油画高研班结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

1985-2000年,任四川省什邡县美术书法协会副主席;2000-2005年,任四川省首届什邡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5年,任四川省什邡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2010年,再任四川省什邡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1998年创办“四川省什邡当代美术学校”任校长,任职十三年,所培养美术高考生一百余名,全部考上高等美术院校。
2011年定居杭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当代油画院画家、浙江美术网签约画家、成都经典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画家、中国水彩商城签约画家;陕西当代水彩粉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水彩粉画艺术家联盟委员会会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会员、新时代美育协会会员。
作品参加国内外画展获金奖、优秀奖、铜奖(三等奖)、佳作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