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爱是家的港湾,给予孩子温柔与安全感;父爱则是家门口那条通往世界的路,指向光明与未来。
富书作者:绿萝 女儿在雨天想玩跳水坑的游戏,好! 爸爸给女儿穿戴好雨衣雨鞋,跳! 碰到大水坑女儿跳不过去了,爸爸一把提住,让女儿“飞”过水坑。 女儿还想再“飞”一次,没问题,安排! 父女俩妙趣横生地互动,深深感染了屏幕前的百万网友。 大家在评论区毫不掩饰羡慕之情:“有爸爸宠着的感觉就是幸福!” 确实,那些从小被父爱包围的孩子,自信而耀眼,这份幸福感源自父爱的滋养和支持。 正如教育学者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说:“父亲是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他们特有的性格特质、行为方式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 因而,家庭生活中,爸爸不缺席,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富养。 
人生90%的短板,是来自父爱缺席 前段时间,心理学家胡慎之说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生90%的短板,是来自父爱缺席。”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事实确实如此。 长期缺乏父亲的陪伴和管教,孩子不但难以管教,还有诸多危害。 湖南一位年仅12岁的孩子,因不满母亲长期对自己的管控与打骂,心生怨恨,在一次争吵中挥刀将母亲杀死。 为何一个12岁的孩子,这么难管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省。 这个男孩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是个留守儿童。 事发之后,有很多人置喙这位母亲的管教方式过于粗暴;殊不知,这位孩子的父亲,一直在外打工,从来没有时间关注孩子。 而父亲是引导孩子向大人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父爱缺席的孩子往往胆小、懦弱,缺乏正向的特质。 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一个例子: 班里一个小男孩特别内向,不爱说话,即使被人欺负,也不敢还手,很是让人心疼。 老师经过了解后,发现孩子是由妈妈带大的,爸爸常年不在家。 父亲的缺席,让孩子缺乏足够的社交能力以及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做什么都畏畏缩缩,哪怕被欺负了也只想息事宁人。 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怯懦、孤僻且自卑的性格。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心理状态若得不到及时地纠正和引导,很可能会朝着更加扭曲的方向发展。 他们可能会陷入自我封闭,对外界充满敌意,难以融入群体,享受正常的社交和生活。 教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位父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 一次他在山东打工的时候,接到派出所的电话,儿子在山东偷窃被抓。 因为当时孩子还小,警察当着家长的面把孩子教育了一番,就让父亲领走了。 又过了几年,父亲在上海打工,结果儿子又因为在上海行窃被抓。 父亲感觉非常疑惑:为什么儿子不好好读书,总是到他所在的城市偷盗? 在警察耐心地开导下,儿子放声大哭:“让你到处挣钱,你能到哪挣钱,我就到哪挣钱!” 这是一个孩子饱含辛酸的求救,更是对父亲缺席的宣战。 对孩子来说,父亲不仅仅是一个身影,一个称呼,一个“提款机”,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掌舵人”,帮助他们把准人生的方向。 缺失了父亲陪伴的孩子,如同大树没有了根基,他们无力抵抗暴雨的侵袭,从而变得脆弱胆怯。 认真地履行父职,给孩子一份坚定的力量,成为孩子人生途中强有力的“掌舵人”,这是天下每一位父亲的职责所在。 别让我们的孩子,缺失了这份爱和这份力量。 
父亲的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富养 曾刷到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父亲回家后问女儿,“我今天去学校门口接你,怎么没看到你?” 女儿说:“我放学后,在门口也没找到你,你在哪个门口?” 父亲接着说:“当然是有幼儿园门口。” 女儿无奈地说:“爸爸,我早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 视频中的父亲马虎又大意,让10万人捧腹大笑。 但我却为视频中的女儿感到心疼,她的淡淡回应下藏了多少失望和失落。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不善言表,或者在子女教育中“隐形”。 但一个不缺席的父亲,能够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熟的大人,如何拥有勇于承担的品格和一切坚实的美好品质。 著名作家刘墉是很多70后、80后心目中的人生导师,他的很多书,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 不仅如此,他在绘画、教育、演讲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建树。 然而,他最成功的身份却是“父亲”。 他养出了一对非常优秀的儿女,儿子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女儿14岁就获得美国“总统奖”。 刘墉一贯坚持“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找到自我”的育儿理念,针对儿子比较散漫的个性,他给儿子制定严格的生活制度,严格的作息,不准偷懒。 只要有空他就会带着儿子刘轩到野外玩,给他讲解有关动物的常识。 为了培养儿子迎难而上的精神,他经常和儿子一起玩投球、丢飞盘和跳远等富有挑战性的游戏。 在他的磨炼下,儿子从小就很独立,不仅拥有多项特长,还具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如今的刘轩除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的身份之外,还身兼作家、讲师、品牌顾问、音乐制作人等跨界身份。 对于女儿的教育,刘墉则完全采取了“放养”的态度。 在小事上,刘墉对女儿没有约束;在大事上,一定要守住原则。 阅读习惯、学习方法、诚信道德……几乎事无巨细,全部认真培养。 孩子培养出底层的能力,优秀就变得顺理成章。 刘墉曾说:“我为人父的人生哲学,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长。” 想要培养幸福的优秀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满足。 母爱是家的港湾,给予孩子温柔与安全感;父爱则是家门口那条通往世界的路,指向光明与未来。 
爸爸可以陪孩子做的7件小事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象征“外向的力量”,父亲良好的陪伴,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让他有勇气融入社会。 《人民日报》发表的刊物上提出了爸爸可以陪孩子做的7件事,可以助力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1、陪孩子玩耍,积木、遥控车、手工、下棋,在游戏中开发智力。 对孩子而言,父亲就是最好的游戏搭子。 父亲陪孩子搭积木、做手工、下棋等,不仅可以通过游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还会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孩子性格的形成。 2、和孩子一起读书,睡前故事不只是妈妈的事。 每周定下一个时间,准时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让书籍成为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互动中也可以培养父子之间的默契。 3、带孩子一起运动,从小帮他/她培养一项热爱的体育项目。 爸爸和孩子一起运动,不仅能锻炼孩子的体魄,更能为彼此之间的沟通创造良好的机会。 这个时候的交流,也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4、带孩子出门活动,逛动物园、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开阔视野。 每个月带孩子外出活动1—2次,陪孩子看看电影、参观科技馆都是不错的选择。 参观后带着孩子把所见所想写成观后感,既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又提升了写作能力。 5、常带孩子去探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家庭关系的融洽,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孩子看到父母对长辈关心、体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也会形成较强的家庭责任感。 6、坐下来与孩子谈心。 闲聊的过程中,爸爸不仅能更直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对他的关心和亲近。 爸爸也能在聊天的过程中,塑造孩子正确的三观。 7、妈妈生日时,和孩子一起准备礼物,教孩子表达爱。 夫妻恩爱,孩子才能在快乐温馨的环境里长大,才会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孩子才能学会爱自己的妈妈,未来在婚姻生活中才更容易收获幸福。 《父与子》里有这样一句话:“父爱是一棵树,它也许不会发芽,不会开花,更不会结果。” 但是“成为父亲”却是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不能放弃的工作。 作为父亲,我们无法陪伴孩子一辈子。 但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父爱如山。 

李玫瑾老师的一段演讲中说道:“家庭抚养不只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 有的父亲觉得,要对得起自己的孩子就要给他万贯家财,但钱和情是两码事。 父亲的意义,远不止赚钱养家这么简单。 这个角色对于孩子来说,是爸爸,是偶像,是榜样,也是心灵导师和人生导师。 如果说养孩子就像种植一棵树。 妈妈给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爱,就像那雨水一般,滋养着孩子。 爸爸身上的力量感、权威感则像那肥料,让孩子能更茁壮健康地成长。 动画片《狮子王》中木法沙也告诉辛巴:“虽然我是这片草原的王,但辛巴你的出生,才是爸爸一生中感到最骄傲的事。” 点个在看,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父亲眼里的骄傲;希望每个父亲,在孩子的生命中不再缺席。 《屏蔽力》畅销2.7万册,加印6次,卖出3个版权:繁体版+韩国版+越南版 作者简介:绿萝,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4本新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责编:雷利,排版:闻溪,校对:夏梦之、Jen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