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五六千年时宜宾就有氏族部落生息,春秋战国时期有僰人聚居,从事农耕,以种荔、植姜、育枸知名。战国后期纳入蜀郡范围。 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宜宾市境设立了第一个县级政权僰道县。建置时间有秦和西汉两说,治设三江口(即今翠屏区老城区)。按汉代政区制度“(县)有蛮夷曰道”,因在僰族聚居区建县,故名“僰道”。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地,于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置犍为郡,僰道属辖的十二县之一,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郡治移设三江口僰道城(即今宜宾城)。 从西汉至今,以宜宾城区为中心,先后设立过辖领县级行政机构的犍为郡,西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路府,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川南区宜宾专区及四川省宜宾专区,宜宾地区,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等行政区划,宜宾城区均为治所所在。 备注说明一下:关于宜宾历史上置僰道县的时间,史学界ー直存在争议,一说僰道县为秦代建县,一说为汉初建县,各有所据。 本人考据大量宜宾历史文献,据晋《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高后六年城之”的记载,为证据之ᅳ。又据宜宾博物馆1988年出版《宜宾文博》第ー期(总第四期)之中宜宾众多史学界学者采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建城的说法。 一、 西汉至明代初叙州府 西汉建元中(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地,于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置犍为郡,僰道属辖的十二县之一。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在今宜宾的位置上正式建僰道城,此据晋《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高后六年城之”的记载,并置僰道县,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郡治移设三江口僰道城(即今宜宾城)。 汉朝时期,汉朝政府将所辖西南大部分地区分别设为蜀郡南部、巴郡西部及新归顺的夜郎(贵州遵义)旁邑新设犍为郡。即今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区、高县北部,屏山县隶属犍为郡僰道县,江安县、长宁县属犍为郡江阳县(治泸州),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及高县南等隶属犍为郡南广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犍为郡隶属益州刺史。 犍为郡初治鄨县(今贵州遵义西),鄨县有犍山,以产野牛出名,故因其山将郡名作犍为,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犍为郡郡治移设南广,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郡治移设僰道城,从此三江口僰道城首次成为辖县的政权机构所在地。 按汉代政区制度“(县)有蛮夷曰道”,因在僰族聚居区䢖县,故名 僰道。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地,于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置犍为郡,僰道属辖的十二县之一,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郡治移设三江口僰道城(即今宜宾城)。 从西汉至今,以宜宾城区为中心,先后设立过辖领县级行政机构的犍为郡,西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路府,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川南区宜宾专区及四川省宜宾专区,宜宾地区,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等行政区划,宜宾城区均为治所所在。 从汉昭帝到西汉结束的94年中,三江口僰道城作为犍为郡郡治未变更,今市境各区县仍属犍为郡僰道,江阳,南广各县。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复西汉旧制,东汉恢复益州刺史部,犍为郡所设县,犍为郡郡治迁往武阳(今四川彭山县江口镇),僰道县治仍旧。 犍为郡迁郡治后几百年间,僰道逐渐荒废,市境内大量僚人(少数民族)“入住”。 唐朝初期,废犍为郡,以后“犍为”仅作县名(今乐山犍为县)。 唐朝统治宜宾288年,除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共17年(742--758年)戎州改名南溪郡(治三江口)外,其余时间都称戎州。 唐天宝元年,原戎州所属部分取少数民族“慕义来宾”之意,更名义宾县。 唐会昌二年(842年)因马湖江(今金沙江)大水,州县政权机构迁往今宜宾江北旧州坝(今翠屏区上江北安阜街道办事处境内)。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义宾县因避讳赵光义号改为宜宾县,(取《孟子》“义者宜也”意),宜宾作为地名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但宜宾县治所在今蕨溪宣化坝。 宜宾县于宋熙宁四年(1071年)并入僰道县。 宋政和四年(1114)至元十八年(1281年)的167年间,今宜宾市境分为宋代叙州和元代叙州,其中宋代叙州设宜宾江北旧州坝152年,设登高山(今白塔山)9年,元代叙州设三江口6年。 一、宋代叙州。据《方舆胜览》云:“绍圣四年(1097年)戎卒苏时日今天下一统而州名为戎,是夷其名也,因请改今名”。即戎州地方苏时建议,并上书朝廷,称“州犹名为戎是夷其名,请易之”。 宋政和四年(1114年),由朝廷下诏取《尚书·禹贡》“西戎即叙”意,将戎州改名叙州,同时,僰道县更名为宜宾县,今宜宾城区始有宜宾之称。 宋咸淳三年(1267年)为抗击蒙古骑兵进攻,叙州府和宜宾县政权机构迁驻登高山(今白塔山)。 二、元代叙州。元至正十二年(1275年),宋叙州安抚使郭汉杰降元。次年,叙州府和宜宾县政权机构再次迁回三江口宜宾城内。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叙州府升为四川行省叙州路,仍设治于三江口宜宾城。 三、明洪武四年(1371)明军占领叙府。 【 本图引用已经唐老师同意】 明洪武六年(1373)改叙州路为叙州府,同年修筑叙州府城即宜宾石城,设六道城门和城墙等街道基础设施。 二、唐代以前的宜宾城市建设 宜宾从汉高后六年(前182年)筑城于三江口,名僰道城,距今年2200年,由于历史久远, 唐代以前,史籍毁佚,关于宜宾城市建设的内容几乎沒有,史籍中对宜宾西南五尺道的记载都寥寥数语,语焉不详。 唐朝初期,废犍为郡,以后“犍为”仅作县名(今乐山犍为县)。 唐朝统治宜宾288年,除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共17年(742--758年)戎州改名南溪郡(治三江口)外,其余时间都称戎州。 唐天宝元年,原戎州所属部分取少数民族“慕义来宾”之意,更名义宾县。 唐会昌二年(842年)因马湖江(今金沙江)大水,州县政权机构迁往今宜宾江北旧州坝(今翠屏区上江北安阜街道办事处境内)。 三、唐宋时期宜宾城市建设 根据宜宾地方文献记载及现存古代城墙遗址考证,宜宾的城墙最早应建于唐代,以夯土为城墙,俗称“土城”。 唐德宗时(780--804)创筑“土城”,僰道城“负山濒水,地势险阻”,“当舟车之冲,冠盖往来相望”,已经形成“州城临江枕山”的态势。城内已建有花台寺、开元寺、东楼、官衙、玄宗容真阁等,城西建有滇池,又名临波池(今天池公园)作为游览之地,城北外天柱山(今催科山)已有“烽燧墩台”(注),筑有戎州道,唐代,宜宾城市一片繁华景象。 宜宾自古就三江汇流,岷江从岷山而来,性格较为温顺,少有洪水。金沙江青藏高原而来,从宜宾以上古称马湖江,马湖江湾多道窄,滩险浪急,水位落差大,偶有巨石崩崖,阻塞江流。 唐朝会昌二年(842年),宜宾城遭遇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浩劫。是年7月,金沙江(马湖江段)大水冲垮山崖,阻塞江水,形成堰塞湖,后江水冲开决口,狂泻而下,卷着“浪高百丈”的波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荡圮宜宾城,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二千余城民被洪水吞没。 唐会昌二年(842年)因马湖江(今金沙江)大水,州县政权机构迁往今宜宾江北旧州坝(今翠屏区上江北安阜街道办事处境内)。 关于唐代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宜宾马湖江(今金沙江)的洪水,在唐代段成式(注)编著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有详细记载。《酉阳杂俎》载:“七月某日,水头高百丈,州人2000余溺亡,州衙深陷10余丈,十余日水退,僰城巨石蔼布,别无一物”。三江口城因马湖江(金沙江)大水荡圮,僰城尽毁。唐代会昌三年(843年),三江口城迁宜宾江北旧州坝,建庙筑塔,夯土为城,新建城市。 至宋代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更名为叙府时,旧州坝新城面积32万平方米,城内建筑除有官衙,还有府学、贡院,城外有南寺,城北有味谏轩,天柱山(今催科山)下建有流杯池、荔红亭、在岷江边上建有锁江亭。宋末还建有“吊黄楼”。城中另有客舍、歌楼、曲院等。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12月,蒙军入川破遂宁,陷泸州,直抵叙州(戎州)城下,驻城守帐前都统杨大全率宋军浴血奋战。当日,激战从卯至午,战数十回合,杨战死,城无险可守被破,城民惨遭搜杀无遗,横尸满地,庙宇、贡院等均毁于兵燹。旧州坝上的叙州城也称旧州城,已不复存在,至今只保留下了残破城墙数百米和那座宋代建造的旧州塔,见证了宋代末年这段悲恸的历史。 唐旧州城遗址,根据1995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宜宾百科全书》旧州城遗址载,在城北三公里旧州坝,筑于唐代会昌三年,至宋末历时四百年。旧州城遗址面积32万平方米,现夯土建筑的城墙基脚可见。现尚存城墙二段:南段高三米,长30米,厚4米,北段长248米,高2米,厚4米,均为夯土而成。1982年宜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为抵抗元军,宋守军在登高山(今东山)筑城防御,叙州治和宜宾县从旧州坝迁入登高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叙州安抚使郭汉杰开城投降元朝,叙州始归附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毁掉登高城,叙州治和宜宾县迁回唐朝旧址三江口(今老城区)。 【注】:段成式(803---863),字柯古。晚唐邹平人,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诗坛上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但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不在于诗文,而在于他的《酉阳杂俎》。 作者简介:罗平,笔名聚雅轩,电话﹕13730751062(微信同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