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幸福|重用并巧用细辛来通阳逐寒的不传之秘

 158林 2024-07-16 发布于江苏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参考。

说起细辛这味药,我真是爱恨交加。每当我读到名医妙案中,用重剂细辛治大病疗顽疾时,心中总是拍案叫绝,爱的手中发痒,总想跃跃己试。然而又每每受到谚语“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掣肘,不敢重用而恨恨不巳。

细辛能不能重用并为我所使?几十年的临证下来了,我可以负责的说,可以重用,而且很好使,掌握好没有什么毒性和危险。并非是前人陈承李时珍等人所言,危险多多。其所言缺乏实践依据,人云亦云危言耸听。

对于细辛的重剂使用,我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早年在学习中医时受教科书和细辛谚语的影响和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细辛从未超过一钱三克。后来又读到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用小青龙汤的医案,其中谈到,一男性患者咳喘用其它药不效,刘老三付小青龙汤就搞定,该患者奉此方为神方,连续服用一冬,结果引起心衰住院,险些丧命。对此,刘老特别告诫细辛不可重用长用轻易用。因我早年学医时特别崇拜刘老,所以也就把他的话当做了圣经。而后一直不敢重用长用细辛,错过了早早就掌握细辛的正确运用。实为遗憾。然而,因为我读书较多也杂,每每看到重用细辛的医案和报道,加之燕赵名医刘沛然的《细辛与临床》一书的冲击,使我想重新实践重用细辛的热情又在心中燃起。这也和我每年重温一遍《伤寒论》不无关系,每当我读到仲景先圣用细辛的方证条文时,不禁就想两干多年前,细辛一用3-5两,一两按15克折算远远也超过一钱三克,为什么都没有事呢?即然前圣后贤都敢大量用,我为什么不能效仿之。本着胡适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思想,我又开始了重用细辛的实践路程。

在治疗痰饮咳喘小青龙证时,细辛先用10克,无副反应。有了初步的经验以后,细辛的用量我基本上是从10克起步,5克5克递增,一直用到过60克,也未见什么危险和反应。但临床效果却大不一样。除了痰饮证我用小青龙汤一般用15克到30克外,对于其它重症如心动过缓一般都是30克起步,一直加到心率正常为止。在治疗脉管炎,风湿痹证都是30克60克的用,通阳驱寒作用特别显著,非此不行。

在此要说明一点,我的用法和刘沛然老中医的用法不同,刘氏是后下轻煎,我是先下久煎。其原因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细辛含挥发油2.7%一3.0 9%,其中药用有效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酚(占60%),有毒成分是黄樟醚(占8%),如果单以细辛研末冲服,用量仅4~5g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这与《本草纲目》所言“单用末不可过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十分吻合。但若用作汤剂,因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所以经煎煮30分钟后,煎汁中还保存着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经过久煮挥发已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故而,在大剂量用细辛时采用先下久煎的方法。实践证明我用此法一不影响疗效,二不产生毒性。这么多年从未出过事故。

自从我学会用重剂细辛后,每每在治疗一些疑难杂证中屡屡得手,心中甚喜。细辛重剂我经常用于慢性气管炎咳喘证,过敏性鼻炎,寒性便秘,风湿疼痛,血栓性脉管炎,及一些不明非热性包块等。其特征为寒疑痹阻,阳气不通,用量为10---100克不等,据证用量。下举一例示之:

2006年3月间,曾治一谭姓,女,32岁。经人介绍来我处要求治疗过敏性鼻炎。已近十年病史。刻诊:面白胖,穿戴严实,怕风,鼻塞,清涕不断,纳少,易感冒,月经偏少。舌胖大质淡,苔白腻厚,脉沉细无力。二便基本正常。辨证为气虚感寒,肺窍不利。处方:玉屏风散十桂枝汤十平胃散加减。

生黄芪30g  党参30g  防风10g  苍术10g  桂枝15g  白芍15g厚朴12g 陈皮12g  桔梗6g  细辛10g  辛夷10g  石菖蒲15g   生甘草10g  生姜6片  大枣3个。5剂,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述之:除吃饭稍好些,不太恶风了,鼻塞流涕,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病人再次强调主要想看鼻炎。余证脉舌象变化不大。我诊后,稍沉思一刻,认为是证对药轻。仍用上方,将其中的细辛改为30克再服5剂。三诊,病人告之,这回有效,鼻子时通时不通,鼻涕也少多了,很是高兴,要求继续治疗,效不更方,细辛再次更改为45克,又服5剂,效佳,后以此方,细辛45克坚持用药50天,十年锢疾终于蠲除。

按:此案治疗成功,除了用方正确外,关键在于重用了细辛。量小,杯水车薪,无助于蠲除十年陈寒。这一点尤为重要。通过多年运用细辛,除了要掌握我说的逐步递增和先下久煎的方法外,还要注意四点:用细辛等处方时一定要抓住“四个不”,即患者一不口渴,二不舌红,三不苔黄,四不脉数(速)。如有其中之一或二者出现,则则表示患者阴血伤而有虚热也。阴伤有热不能用辛温之细辛,切记!切记!

上文摘自《医灯续传》,作者王幸福

附:细辛到底能不能过钱

中医业内有一种说法,叫做“细辛不过钱”。但是临床上看到很多中医大夫开细辛量都很大,并未局限于5克之内。那么”细辛不过钱“,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味中药?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味:辛,温,有小毒。

归经:归心、肺、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

细辛的名称是根据它入药部位的性状特征来命名的,其入药部位是根部,有点像我们做菜用的葱一样,根部是丛生的小须根,非常细而且有辛辣味。

细辛的第一个功效是祛风散寒。适合于风寒表症。但由于它的发汗效果不是很强,所以不作为解表的主药。一般是和其他发汗解表药相配,比较有名的方剂就是《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在这首方剂里既协助麻黄发散表寒,又辅助附子温里寒。
细辛的第二个功效是通鼻窍。通鼻窍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个是外感表证,一个是杂证。细辛在解表散寒的同时能很好地起到通鼻窍的功效,对于外感病中出现的鼻塞不通、鼻流浊涕、喷嚏较多尤为适用。另外,对于单纯性的鼻科疾病,鼻渊、过敏性鼻炎它也可以使用。既可以煎汤内服,也可用鼻腔吹粉外用。
细心的第三个功效是止痛。细辛的止痛功效也体现在两大主要方面:一是外感病表证中出现的头痛、体痛、面部疼痛等可用到它。二是其他痛症如跌打损伤、牙龈肿痛、风湿痹痛等也可以用到它。
细心的第四个功效是止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细辛是一味中枢性的镇咳药,不管寒证热证,临床适当配伍,都能起到很好的止咳效果。但有人说细辛能化饮,这个是不对的,这些说法是受了方剂整体效用的影响,细辛在小青龙汤和苓甘五味姜辛汤这些方剂里都有用到,但化饮的是这些方剂里的整体功效,并非细辛所独有的功效。
杏林中“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始于宋·陈承撰写的《本草别说》,但原书已佚失。据《本草纲目》记载,“承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
自此,“细辛不过钱”一说便演绎至今,成了医家金科玉律。其实《本草》中所言细辛不过钱也是有条件的,首先是“单用”,即单味用,其次是“用末”即作散剂服。仿若用于汤剂再加入复方、则又当别论矣。
细辛的用量探讨。当代中医药典中将细辛的用量定为不得超过3克,但在宋以前,本草著作及方书中对细辛用量与其他常用中药一样,并无任何限制,特别是汤剂。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含细辛的药方共有16个,其中细辛用量为六两的有1方,即乌梅丸;细辛用量为三两者有8方,即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细辛用量为二两者有4方,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厚朴麻黄汤、大黄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细辛用量为一两者有2方,即真武汤、赤丸方。细辛用量为三分者有1方,即侯氏黑散。汉代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25克,一钱相当于3.125克,因此《伤寒杂病论》中细辛的用量都大大超过了3克的极限。
现代研究证实,细辛的主要毒性成分是挥发油-黄樟醚,黄樟醚的挥发性远胜于细辛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经煎煮20-30分钟后,汁液中还保存着一定量的有效成份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份黄樟醚即被大量蒸发,毒性减低,甚至消失。古人在未知细辛毒效成分时,已经知道经煎煮后细辛有毒成份会有所降低,已是难能可贵。
张志聪在《本草逢源》指出:细辛乃《本经》上品药也... 。近代医家章次公在《药物学》中也说:“细辛不可多服,自是正论,但谓用至一钱,即足以致气闭,则又不尽然。此仅可以论'末药’,而不可以论'汤药’。细辛入汤剂,钱许无妨,编者之经验如此,决非虚语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