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方剂应用 ![]() 中医临床经验1000条,让你快速成为国医大师(22) 397、眩晕症方剂一。 眩是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 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究其原因有四: 一是外邪袭人,邪气循经脉上扰巅顶,清窍被扰,可发生眩晕。 二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发生眩晕;或是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或是脾胃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 三是痰湿中阻,痰湿上犯,蒙蔽清阳而发眩晕。 四是瘀血内阻,清窍受扰,而生眩晕。这里介绍治疗眩晕的经验方,供懂中医的人参考,如果眩晕自己又不懂中医,可以加微信:QQ358792699(子雨禾)寻求诊治。 (1) 焦白术20克,泽泻60克。水煎分2次温服。 主治:内耳性眩晕(即美尼尔氏综合征)。 (2) 破故纸30克、熟地30克、生地3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人参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芍30克、云苓30克、柏子仁30克、砂仁30克、石菖蒲30克、远志30克、木香15克,白酒2000毫升。 将上述15味药共捣研细,用白布袋装,扎好口,置于净器中,酒浸后,放于火上煮熟,去渣,每日温饮10~20毫升。 功效:补气血、养心肾。 (3) 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功效: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4) 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功效:补肾定眩,用于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 (5)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功效:化湿祛痰。 (6)丹参红花治晕眩 [配方]丹参三十克,红花九克,泽兰九克,朱茯神九克,钩藤九克,白蒺藜九克,生珍珠母三十克,田七三克(研末两次分服),甘草三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祛瘀通络,清利头目。用治头目晕眩,失眠多梦,甚至精神恍说,舌边.紫黯,脉涩。 (7)天麻钩藤饮治肝阳上亢型眩晕 [配方]天麻十二克,白蒺藜十二克,钩藤飞五克,炒山栀十克,黄芩十二克,夏枯草三十克,茯苓十二克,夜交藤三十克,生牡蛎三十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平肝熄风潜阳。用治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多属此型),症见眩晕如坐舟车,耳鸣,头胀痛,性情急躁,常因恼怒而眩晕加重,烦热面赤,睡眠多梦,口干苦,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8)葛根黄芩治阴虚阳亢型眩晕 [配方]葛根十二克,钩藤十二克,白薇十二克,黄芩十二克,茺蔚子十二克,白蒺藜十二克,桑寄生十二克,磁石三十克,牛膝十二克,泽泻十二克,川芎十二克,野菊花十二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滋阴潜阳,清肝平肝。用治阴虚阳亢型眩晕。 (9)归脾汤 若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不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宜补益心脾,培补气血,可用归脾汤为主方: 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炒枣仁20克,远志10克,桂圆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10)左归饮 若肾精耗伤,症见眩晕,精神萎靡,记忆减退,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肾阴虚者,尚可见五心烦热;偏肾阳虚者,尚可见四肢不温。肾阴虚宜滋补肾阴,可用左归饮加减: 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30克,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龟板10克,女贞子15克,牛膝1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肾阳偏虚者,可用右归饮补肾助阳:熟地20克,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30克,肉苁蓉20克,制附子10克,肉桂10克,鹿角胶15克。 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11)柴陈泽泻汤: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党参15g,甘草5g,大枣12g,生姜10g,陈皮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天麻10g(轧细吞服),钩藤12g(后下),菊花10g。 主治眩晕。 (12)当归20克、白芍20克、胆星20克、党参20克、枣仁15克、川芎10克、杜仲20克、肉苁蓉20克、地龙20克、天麻15克。 (13)痰火上扰型眩晕。 [配 方] 泽泻50克,川牛膝10克,白术15克,粳米50克。 [制用法] 先将泽泻、白术、牛膝同人砂锅中煎水,去渣、取汁。用净药汁,同粳米煮成稀粥,每日早晚各服1小碗,连服3~5天。 [功 效] 本方利湿涤痰,适用于痰火上扰之眩晕。 (14)外感风寒型眩晕 [配方] 荆芥10克,薄荷9克,蝉衣6克,桑叶5克,菊花9克。 [制用法] 水煎服,1日1剂,2次服。 [功 效] 本方解毒祛风,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眩晕。 (15)风邪型眩晕 [配 方] 僵蚕9克,荆芥穗、羌活、白芷、明天麻各6克,青皮 9克,鸡蛋2枚。 [制用法] 将上药与鸡蛋加水适量,共煮之,待鸡蛋熟后去皮,再煮,令药味人透,取出鸡蛋即可。 [功 效] 本方祛风止眩晕,适用于风邪所致头目眩晕。 (16)头目眩晕 [配 方] 玉米须30克。 [制用法] 以水两盅煎至1盅力度。空腹服下,连服3-6次。 [功 效] 用治高血压引起之头晕眼花、眩晕。 (17)气虚眩晕煎 【组成】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川芎、柴胡(酒炒)各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进行煎煮,待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滤取药汁;药渣再加少量冷水,如上法煎煮,沸后15分钟滤取药汁倾入前药汁中,分3次服(一日量)。每日1剂。 【功用】益气壮阳。 【方解】眩晕之症,显于头目,患者如坐舟车而旋转也。甚则卒倒而不能坐立。 盖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清阳者,气也。气不足则血不能上奏于脑,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作矣。其脉多沉、弱、微,口不渴、舌淡、苔白润,以益气升阳为治。 方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助阳主药;伍以别直参则补气助阳之力益强,协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通达气血; 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且血肉有情之品,生于头角,用于巅顶之族,其效弥彰;桂枝、甘草辛甘而气温,补助心阳;酒炒柴胡,味薄气升,鼓动胃气,以达清阳上行。 全方配伍,具益气升阳、诱导气血上达头目之功。力专效宏,效果颇佳。 【主治】气虚眩晕。 【加减】 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20克,干姜10克,以扶阳祛寒; 伴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克,茯苓15克,以和胃降逆; 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腹毛10克,以振奋脾阳; 伴脘痞者,加炒炽壳15克,桔梗10克,以升降气机而除痞。 【疗效】余20年来,创用此方治气虚眩晕,屡收治效。 (18)定眩汤 【组成】姜竹茹、姜半夏、广陈皮、云茯苓、炙甘草各10克,炒枳实5克,干葛根、紫丹参、双钩藤、生磁石(打碎、先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豁痰泄火,平肝和络,升清降浊,开壅和中。 【方解】 本方实即加味温胆汤,从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来看,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而其发作期又多为本缓标急之证,故借温胆汤豁痰泄火、开壅宣痹、降逆和中; 配干葛根,以升清,协紫丹参以和络;佐钩藤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内耳血液灌注量,从而迅速收取晕止呕除之效。 【主治】以耳源性眩晕、晕动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代表的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发作期。 【加减】痰涎壅盛者加广郁金10克,陈胆星5克;肝阳亢甚者,加明天麻10克,生石决明(打碎、先煎)15克;络脉瘀甚者,加三七4克(研末;分冲),桑枝15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19)川芎白艽汤 【组成】白芷、川芎、秦艽、半夏、钩藤、石决明、泽泻各9克,枣仁12克,刺蒺藜、五味子各9克,细辛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次分服。 【功用】祛风活血,镇静安神。 【方解】 方中以川芎、白芷善治头晕头痛; 秦艽祛风兼活血;细辛香窜,助芎、芷之功; 半夏降逆止呕;钩藤、石决明、蒺藜、五味子、枣仁安神镇静; 泽泻通利小便。 诸药配伍为用,用治头风眩晕,有较好疗效。 【主治】眩晕。可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较佳。 (20)清肝汤 【组成】葛根、钩藤、白薇、黄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各12克,磁石30克,牛膝、泽泻、川芎、野菊花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熄风,清利头目。 【方解】 方用茺蔚子、白蔟藜、桑寄生、磁石滋阴潜阳; 钩藤、野菊花、黄芩、白薇平肝熄风、清利头目;葛根祛风升清,泽泻清利小便; 川芎活血通络,载药上行;牛膝活血通络,引热下行。 诸药配伍为用,具有平肝熄风、清利头目之功。 【主治】眩晕,证属阴虚阳亢者。 【加减】 阳亢症状明显,加生龙骨; 失眠,加合欢皮,柏子仁; 肾阴虚症状明显,加女贞子、川断; 腹胀纳差,肝胃不和,加陈皮,木香。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较为满意。 (21)定眩汤 【组成】天麻、半夏、全蝎、僵蚕各9克,白芍、夜交藤各24克,钩藤20克(另包,后下),茯苓15克,丹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平肝定眩,舒颈醒脑。 【方解】 本病多因颈部慢性软组织劳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肝肾精血不足,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改变,经络阻滞,血脉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神明所致。 本方系以天麻钩藤饮和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成。 方用天麻、钩藤、白芍养阴清热,平肝熄风,解痉止痛; 丹参、夜交藤养血活血,补肾安神; 半复、茯苓降痰浊、健脾胃; 全蝎、僵蚕通络活血、平肝熄风。 全方具有平肝定眩、舒颈醒脑之功效。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 【疗效】治疗60例,治愈36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k5R5ryBswsdiecydfEFkA (发表於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富力湾小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