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第一将,全家47口被清军灭门,300年后他子孙把溥仪赶出皇宫。

 skysun000001 2024-07-17 发布于北京

导读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以其非凡的功绩和悲壮的命运留名后世。孙承宗便是这样的一位人物,他不仅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更因其家族三百年后的惊人举动而被后人津津乐道。1924年10月23日,北京政变爆发,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军队强行将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正是孙承宗的后人孙岳,这一行为不仅结束了数百年的皇权统治,也为孙家报了满门被屠的血仇。

图片

明末第一将:孙承宗

孙承宗,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自幼聪明异常,人称“神童”。他不仅学识渊博,还深通兵法。在大同等明朝边境重镇的几年,孙承宗不仅教书育人,更广泛学习军事策略,实地考察边防地形,为其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承宗于四十一岁高中榜眼,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梃击案而声名大噪,他给大学士吴道南出谋划策,得到朝中重用。不久,他便成为了太子的老师,权势一时无两。然而,好景不长,太子朱常洛即位后不久便驾崩,孙承宗的仕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图片

战火与陷阱:孙承宗的军事生涯与家族悲剧

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打辽东,孙承宗应召出任兵部尚书,主掌军务。他到任后,积极部署防御,计划在山海关外建立关宁锦防线,企图阻挡满清军队的进攻。然而,这一计划未获得辽东经略王在晋的支持,两人在军事上的严重分歧,影响了整个辽东的防御策略。

王在晋主张放弃辽东外围,集中兵力守护山海关。而孙承宗坚持要收复失地,继续推进,他的计划更符合当时的战略需要,也获得了更多将领的支持。最终孙承宗的策略暂时占了上风,他在辽东的表现让他一度成为女真人的心腹大患。

图片

不幸的是,政治的腐败和宦官的权力膨胀成了孙承宗事业的致命阻碍。当魏忠贤崛起,掌握朝政后,孙承宗因直言进谏而被排挤、诬陷,尽管他曾试图组织力量进京清君侧,但最终未果。崇祯初年,魏忠贤倒台后,孙承宗一度复出,但形势已然大变,清军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攻破高阳,孙承宗在全城民众的支持下奋力一搏,终因力不从心,悲烈自缢,其家族47口人遭到残忍屠杀,只有极少数人侥幸逃生。

历史的轮回:孙岳和北京政变

孙岳,孙承宗的第十世孙,生于一个隐藏身份的家庭,自幼天资聪慧,他拒绝为腐朽的清政府服务,心中充满了反清复仇的念头。1911年武昌起义后,孙岳积极参与革命,迅速在军中崭露头角。到了1924年,他已是冯玉祥麾下的得力将领。

图片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岳作为主要执行者,亲自带队进入紫禁城,将溥仪及其皇族成员赶出皇宫,结束了数百年的帝制历史。这一行为不仅标志着清朝的彻底结束,更象征着孙家对于历史苦难的一种血腥而悲壮的回应。

从孙承宗的不屈抗战到孙岳的历史性一击,孙家人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沉浮息息相关。孙承宗虽然未能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但他的精神与决策为中国的军事史留下了浓重一笔。而三百年后,孙岳的行动则在某种程度上为他的家族正名,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巨轮向前。这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与复仇的故事,是历史的缩影,也是对英雄人物永恒记忆的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