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在《中国编辑》杂志2024年第6期 ![]() 一、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新闻出版业的融合困境 二、 迈入AGI时代:一次“重大升维” (一)从狭义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 狭义人工智能主要聚焦于专门细分领域,仅可执行单一任务,如语音助手Siri、谷歌围棋程序Alpha Go、面部识别技术等;通用人工智能也称强人工智能或深度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当,可识别其他智能系统的情绪和思维,强调人工智能的通用目的,ChatGPT等虽具备了一定的通用能力,但是尚未实现完全的通用人工智能;至于超级人工智能,则是指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状态,其创造意识与自我意识可与人类相媲美,目前仅存在于科幻作品之中,尚未在现实世界中出现[7]。 (二) 新智慧体的出现 每当一个新的智慧体出现,原有的旧智慧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更替和融合。就目前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形态来看,人类一直占据单智慧体的主导地位,社会文明样式趋于单一、静态。AGI出现后,人类需与和自己相似的智慧体共生,逐步转变技术和概念层面的劳动方式和分工体系。 要实现AGI,文化的介入是必要的。人类发展史表明,文化在提升和增强人类智力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11]。通过学习,机器可以对某些内容越来越熟悉,但是在此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包括信念,对函数和映射的依赖使其难以成为持续存在的独立实体。持续存在需要机器将“理解现实”与历史“活经验”相结合,从而进行更为严谨的观察,形成自主意识。从这一层面来讲,AGI应该是基于文化的,这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在AGI时代的技术逻辑和实现方式提供了方向。 AGI带来的不仅有机遇,还有挑战。就目前而言,人类对AGI的技术机理、能力上限、扩张边界的了解,以及对AGI影响程度的评估,明显落后于AGI的发展速度[12],而这一非结构性矛盾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长点。作为知识传播的支柱性产业——新闻出版业该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革命,处理好文化与技术的边界?迈入AGI时代,新闻出版业的核心知识体系会有怎样的变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有一定的迫切性。 三、 现实之需:技术何以内生 从历史上看,各种出版形式的出现和演变都紧密依赖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印刷术推动了纸质出版,数码技术推动了音像出版,信息技术推动了电子出版,网络技术推动了网络出版,而在这些以传统技术为主的时期,技术多是以辅助的形式外生于新闻知识生产的过程中,且需要依赖一定的人工操作。当前,空间计算、虚拟现实、AIGC等带来技术升维,将正和博弈的人机关系从生产、分发、营销方面向新闻出版业领域渗透,引发了人们对技术内生的思考。 (一)AGI的技术基础: 多模态大模型+强化学习机制 (二)新闻出版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闻出版的内涵具有时代性,新兴技术与人类文明在出版事业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相互促进、互利互惠[15]。自AGI相关通用技术问世以来,新闻出版业一直在探索从生产流程、信息分发和营销策划等方面对多模态信息产品进行整合进化。尽管现有通用技术还存在推广难度,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步入了的快速迭代的质变期,加快构建适应AGI时代的人机融合出版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知识内容的全新整合封装 尽管模型的系统化使得内容选择和总结过程变得可追溯,但在具体实践中,AGI可能会生成大量来自不同领域和文化背景的待检验的“前知识”[16]。加之单位时间内数据传输能力的加强,信息向知识转化的速率将以爆发式的形式呈现,“后真相”现象难以避免。因此,冷静客观地甄别和选择新内容,避免盲目性地弃旧图新也成为出版业在AGI时代的一项重要使命。 2. 新消费习惯下的智能化出版流程 此外,AGI提供的多模态实用服务已然改变信息产品触达受众的方式[18],为无限商业模式的涌入打开大门,从而培养读者的新消费习惯。因此,如何处理产品内容与AGI的融合方式和程度,是关乎新闻出版业切身利益的重要战略问题。在这一基础上,利用AGI开发出更具互动性的阅读产品,可以更好地迎接新形势的挑战。出版者应当构建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在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之上,持续培育关键意见领袖和种子用户,建设自营的分众网络社群、举办垂类主题直播等活动,实现全面覆盖、渠道互通的多维互动,从而构建全新场景化阅读体验的新空间和范式。此外,AGI还能够以人工智能体的角色参与广告营销的智能运作,成为出版机构分析受众、投放广告的决策工具[19]。 3.元宇宙出版的全域赋能 四、 未来进路:基于实践引领 和自由对话的新业态 基于AGI技术而出现的新闻出版新业态是在本质文化属性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被新技术赋能于内容呈现形式和分发模式的一种知识生产与传播活动,它是技术内生于知识生产的最新阶段。在这一阶段,秉持实践引领与自由对话的理念是未来发展之根本。 (一) 以问题为导向,拥抱技术的解构 (二)创新性理论使用,打通云端共享渠道 迈入AGI时代,新闻出版业在数智化转型趋势下,除了技术、管理模式等“硬实力”的升级与介入,出版理论等“软实力”亦应有一定程度的更新[21]。 (三) 坚守核心价值,推动智能向善调节 智能技术的运用深刻改变了新闻出版业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新闻出版业完成了全产业链的质效提升,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人、内容和技术在其中分别扮演的角色。技术虽没有边界,但技术的使用范围却亟须制定明确的规范。在面对AGI赋能下的出版业务革新时,仍然需要坚持新闻出版事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首先,在智能技术辅助下的出版工作中,需要认真界定智能内容生产与专业内容生产之间的关系。尽管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需警惕虚假内容的存在。编辑人员必须秉持新闻责任感和专业主义,对机器生成内容进行细致甄别,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重要新闻事件或政策解读,需要经过严格的出版流程进行编审校对,以确保准确性和专业度。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利用与创作门槛降低极易引发独立版权依据模糊、人机作品泛滥等问题。机器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自主学习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导致侵权行为,而一些用户可能无法辨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从而在无意中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因此,除了依靠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外,行业自身也需要加强新技术环境下的“人机协同”的交叉核验和监管,保障出版和发行过程中作者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其次,需廓清新技术的使用边界,避免技术失范。算力的不断提升和算法的不断完善,使数据信息越发成为当前AI研发与迭代过程中的第一生产要素。然而,数据资源的过度暴露与集中难免会影响社会生活秩序,导致垄断和恶性竞争的出现。新闻出版是关乎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社会文明进步与传承的事业,必须保证其科学传统和行业基准不受破坏。因此,明确新技术的使用边界,强化价值引导,推动智能向善,有助于确保新闻出版业在AGI辅助下的良性发展。 最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依然是发展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要求[24]。在从狭义人工智能时代到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交接之际,新闻出版行业依旧是凝结人类智慧的重要领域,也将继续承担推动理论创新和社会进步的责任。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下,唯有立足最广大人民的需求,回归道德理性和工具理性并重的坚守,才能确保新闻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张伟男,刘挺. ChatGPT技术解析及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展望.中国科学基金,2023(5):751-757. [2]李丽萍.AIGC嵌入出版生态系统演化进程、机理变革及风险化解.中国出版,2024(4):35-40. [3]李伟,李志宏.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出版业发展刍议:基于人类审美共通感构建智能媒体机器人.中国出版,2019(19):55-58. [4]李玉菁.场域与资本:数字时代下中文出版产业商业模式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28. [5]严三九.生成式人工智能革命与出版业未来. 编辑学刊,2024(1):1. [6]齐志远,高剑平,郝亚楠.生产工具演变与劳动分工体系变革:从机器、专用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雏形ChatGPT.自然辩证法通讯,2024(2):1-10. [7]闫慧.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信息资源管理报,2024(2):21-28. [8]陶锋,刘星辰.从人机对话到人机交往: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哲学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24(5):188-199. [9]肖仰华.生成式语言模型与通用人工智能:内涵、路径与启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4):49-57. [10]李学龙.多模态认知计算.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23(1):1-32. [11]魏屹东.关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24(2):10-19. [12]赵蓓,张洪忠.议程设置中的时间变化:基于社交机器人、媒体和公众时间滞后分析. 国际新闻界,2023(2):52-80. [13]刘珍,赵云泽.技术逻辑、实现方式与现实边界:生成式AI对出版业的深层影响.中国出版,2023(15):11-16. [14]李伟,李志宏.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出版业发展刍议:基于人类审美共通感构建智能媒体机器人.中国出版,2019(19):55-58. [15]耿相新.论数字时代出版活动的新定位.科技与出版,2022(11):24-35. [16]刘海龙.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编辑之友,2024(3):5-13. [17]罗明东,周安平.出版业发展新赛道:从数字出版走向智慧出版.中国出版,2024(4):3-8. [18]胡泳.人工智能驱动的虚假信息:现在与未来. 南京社会科学,2024(1):96-109. [19]郭全中,袁柏林.从GPT看AGI的本质突破:传媒业新挑战与未来.新闻爱好者,2023(4):30-35. [20]韩晓宁,周恩泽.能力跃升与战略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 中国编辑,2024(2):29-35. [21]李彪,张瀚文.数智化背景下IP出版的创新发展与实践路径.出版广角,2024(4):46-51. [22]王勇安.关于出版学核心范畴的思考:知识存在方式是出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科技与出版,2022(1):35-44. [23]周国清,唐永亮.人工智能语境下出版研究综论.中国编辑,2024(3):19-26. [24]刘玲武,何淇滢.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主题出版的创新发展路径探究.中国编辑,2023(12):57-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