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改革与军费开支齐飞,武装冲突共国际动荡一色。 地球村中,“大户们”纷纷加大军费开支和军改力度,除了强军自卫,不外乎谋求区域控制力与全球影响力。对此,需要各方从战略高度保持理性和冷静。 从历史上的国际关系形态来看,主要包括殖民体系、朝贡体系和条约体系三大类;与此相应,国际势力格局之间共存在三种力量:统治力、控制力与影响力。 一、殖民体系与统治力 国际性的统治力,主要存在于殖民体系,体现为武力征服、政治统治、经济掠夺和文化压制。 早在古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史上,殖民体系就开始出现了。 中世纪后期的地理大发现,催生了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航海贸易掠夺;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则使英、法、德、意等资本主义列强,迅速以武力征服将全球带入时代。 1600年代初,“官督民办”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到印度,最初只是追求贸易和经商权。然而在不到150年时间里,成功的英国商人逐步全面统治了印度。 首先,东印度公司掌握有强大的军队。 枪炮里面出正义。 英国商人要在当时的莫卧儿帝国立足,首先要用武力击败当时印度洋上的强大对手荷兰、葡萄牙和法国。 1680年代,东印度公司开始自建武装力量,陆续混编了英国和印度士兵,雇佣英国陆军的正规军,甚至自建孟买海军。不久,这支由25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兵组成的军队,实力称雄于当时的南亚及东南亚。 在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基础上,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最终确立了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地位。 其次,东印度公司建立起完备的政法系统。 早在1670年,英国查理二世就授予东印度公司若干权力,包括: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以及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 为强化控制,东印度公司在当地建立起法院系统,并开始建设“盎格鲁-印度”社会。 有意思的是,东印度公司在当地推行的不乏创意的行政管理机制,竟成为后来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原型。 1833年,虽然国会通过的《印度政府法》终止了其贸易业务,但使东印度公司明证言顺地成为印度事实上的政府。 1857年爆发的印度起义,将东印度公司送进了历史博物馆。由此英国王室开始接管对印度的全面统治,并进行了相应的社会政治改革。 最后,在掠夺资源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 当时英国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导致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迅速高涨,同时大量商品也需要倾销到全印度。 为便于资源掠夺及商品推销,公司在印度当地大搞基建设施,并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 1856年,印度第一条铁路竣工,在亚洲领跑日本而首先迈入铁路时代。到20世纪初,印度各城市之间已实现了铁路对接,总里程高达6.6万公里。 相比之下,直到1978年,中国的铁路总里程仅有5.17万公里。 话说自1920开始,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如火如荼,印度终于在1947年获得独立。 印度独立后,铁路网回到了自己手中。国有铁路公司曾计划用信号灯取代人工摇旗指挥,但因内部坚决反对而不了了之。 你可知道?全球威士忌的第一消费大国竟然是印度,其每年消耗量高达23亿瓶——因为当年英国殖民者“好这口儿”。 二、朝贡体系与控制力 国际性的控制力,主要存在于朝贡体系,体现为军力宣示、政治册封、朝贡贸易和文化输出。 早在商朝时期,统治者便建立起“内外服”制度:君主在王国中心地区(内服)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其它外服地区,则由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地方统治者管控,并负有进贡的责任。 汉武帝击垮匈奴、凿通西域之后,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正式得以确立:各外国主动承认中原政权的共主地位,并凭借中央政权的册封取得统治合法性;按照不同要求,各受封国对中原政权负有进贡和提供军队等义务。 具体而言,朝贡体系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确立尊卑、主从关系,突出表现为册封。 据《明史》记载,明朝来华朝贡的国家多达150多个,其中藩属国就有60个。 为方便管理,明朝特意将其分门别类,包括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及藩屏等。 在与中国交往时,日本、越南、朝鲜暨高丽等各藩属国,其文书格式、交往礼仪等均主动遵照朝贡规定,遵守以本国“小中华”为中心的“小天下”秩序。 以朝鲜为例。 历任朝鲜统治者均循例受封为朝鲜国王,只能自称予、寡人,不能称朕;只能被大臣称为大王、殿下,不能称皇或陛下,否则即为僭越。 1388年,李成桂废高丽王而自立。为争取明朝认可及册封,李成桂随即遣使来京。经慎重考虑,朱元璋赐名“朝鲜”,特定为“永久不征之国”。 1644年,在位17年的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出人意料的是,“崇祯年号”却被朝鲜一直沿用了200多年。 第二,保持常规化的朝贡及觐见制度。 既要有册封形式,又要有进贡实物,如此方为朝贡体制。 大业三年,在突厥内乱之中兵败内附的启民可汗南下朝觐。隋炀帝命人修建一座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以百戏之乐款待来客。 当时,启民可汗献上数十万头牛、羊、马、骆驼等牲畜,隋炀帝则回赏二十万段丝绸。这种先纳贡、后回赠程序,其实就是一场大宗贸易。 不过,“好面子”的天朝常做亏本生意,有隋炀帝如此经济头脑者的确少见。 再看中朝之间的关系往来。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考虑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主动将明朝沿袭下来的冬至、正朝、圣节、岁币等四次使团合而为一,称为三年年贡使。但由于两国关系错综复杂,双方各类使节仍然往来频繁。如顺治时期,平均每年就有4.3个朝鲜使团前来觐见。 第三,有军事同盟关系,但一般不以武力干涉内政。 以清朝与越南关系为例。 越南王朝、政权君主,自己是否称主、称王乃至称帝,清廷鲜有过问,只要求在往来文书写上“大清年号”。对于越南境内的内乱,尽管强调天朝有保护藩属的义务,但往往不予干涉,万不得已时才出兵。王朝更替时,只要新王朝能找到自己符合正统的理由,又有成为藩属的诚意,清廷即承认事实。而且,清朝对越南王朝、政权的外交事务,一般不予干涉。 1883年8月,阮朝与法军签订《法越新订和约》。签约现场,在法国特使监视下,清廷册封颁发给越南国王的国印被当众销毁。 就这样,越南彻底脱离与中国的藩属控制关系,却陷入法国的全面殖民统治时代。 从深层次看,这种以朝贡、册封为特征的尊卑服从关系,体现出中原王朝统治者们不热衷于土地占领、而喜欢“当老大”(共主)的普遍心态。 因此,相比血腥、暴力的殖民体系,朝贡体系要文明且温和得多。 三、条约体系与影响力 随着殖民体系、朝贡体系走向终结,世界开始进入条约体系时代。 与此相应,国际之间的统治力、控制力大大弱化,影响力成为主流,体现为军事自卫、政治平等、贸易开放和文化交流。 1618开始,全欧洲爆发了持续30年的宏大战争。 总体上,战争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和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及俄罗斯的支持;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 这场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而来的宗教大混战,使德意志各邦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一以上,波美拉尼亚三分之二的人口消失,路德城维滕贝格则有高达75%的人死于非命。 血流成河、尸横成山的交战双方,经过长达5年时间的和谈,终于在1648年10月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在人类历史上,该和约首次以条约形式确定了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独立和主权平等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开启了欧洲近代史之进程。 1.改变了欧洲国家政治力量,形成新的国际格局,日耳曼分裂,荷兰、瑞士及葡萄牙独立,西班牙衰落,法国和瑞典崛起。 2.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先河,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和现代国际法之基础。 3.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主权成为国家的基本属性,国家主权的统一性和独立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认同。 4.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制度,为主权国家之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便利。 由此,地球村开始迈入文明时代。 再看地球的另一端。 1792年9月,英国政府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以祝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 使团全员177人,相关费用由东印度公司承担,携带国礼主要有: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和钟表,以及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次年8月,英国使团到达北京,提出了双方互派使节、签订通商条约等要求。乾隆帝认为“不合祖制”且“别有所图”,而予以一口拒绝。 至于英国向清政府赠送的国礼,被认为不过是向天朝“摆谱”,且华而不实。 而马戛尔尼坚持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礼,更是让乾隆帝大为不悦。 扫兴而归后,英国使团随员安德逊如此总结: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落后不一定挨打,但落后且不守规矩则一定要挨打,对抗历史潮流更是自取灭亡。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其实质就是朝贡与条约两种体制之间的摩擦终至不可调和。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朝贡体系随朝鲜独立而彻底崩溃。 值得注意的是,天朝被迫签订的所有丧权辱国条约中,几乎都含有“开放口岸”“自由通商”等规定。 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为例。 在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试问: 我们为什么不能开放和通商?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主动开放和通商? |
|
来自: 新用户39306hB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