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我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结果显示,在15岁~59岁居民中,神经衰弱的患病率为1、30%,占全部神经症病案的58、7%,居各种神经症的首位。天津市区调查,本病的患病率为0.91%,占神经症全部病案的68、0%。女性患病率(1、58%)显著高于男性(0.23%)。起病年龄大多在青壮年时期,以15岁~29岁较多见。除性别、年龄差异外,不同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及职业种类亦显示易罹倾向与保护作用的差异。
定义及诊断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病人病前具有某种易感素质或不良个性。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因素是造成神经衰弱的主因。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处于紧张状态,超过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即可发生神经衰弱。如过度疲劳而又得不到休息,使兴奋过程过度紧张;对现在状况不满意则使抑制过程过度紧张;经常改变生活环境而又不适应,是灵活性的过度紧张。
1985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在《神经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中重写了神经症的定义“神经症指一组精神障碍,为各种躯体的或精神的不适感、强烈的内心冲突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苦恼。其病理体验常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但缺乏任何可查明的器质性基础;病人力图摆脱,却无能为力”。神经衰弱也符合上述特点,病人无器质性病变,常为失眠、脑力不足、情绪波动大等不能自主的症状所苦恼。但是神经衰弱的病人,没有严重的行为紊乱,这与严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是有区别的。
我国新近的诊断标准为:
①至少具备下列4组症状中的3组,方可诊断为神经衰弱。
a衰弱症状,表现为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困难、工作学习不能持久;
b兴奋状表现为工作学习、用脑均可引起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自己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并且语言增多;
c情绪症状表现为紧张、易激动、烦恼;
d心理症状表现为紧张性疼痛(头痛、腰背或肢体痛)、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乏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多汗)。
②病程迁延至少3个月以上,病情常有波动,休息后减轻,工作学习紧张则加重。
③如伴有焦虑情绪往往是短暂的、轻微的,在整个病程中不占主导地位。另外,在诊断时还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应排除疲劳综合征、应激综合征、躯体疼痛、药物中毒、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等类似疾病。
辨证方法
调神汤的辨证施治的主要指征是上鱼际脉,也称溢脉,此脉是刘老根据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其病理变化,结合临床实践表明,上鱼际脉的出现是肝阳上亢的集中表现,经几十年的临床观察验证,出现上鱼际脉的病人,90%以上有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耳鸣眼花、胸胁苦满、心烦、全身乏力等症状,这些多为交感神经亢奋的一系列表现。
上鱼际脉的出现,提示大脑皮质功能的紊乱,表现为机体出现一系列紊乱现象,寒热不均,虚实互现,如嗜睡多梦,烦躁疲乏,心悸心烦,腹胀满,饥而不欲食,四肢困乏,上热下寒,有时病人也难以全部自诉全部症状,可谓“百病传身”,但经仪器检查则无一项异常改变,证明并无器质性病理变化,因此,人体的疾病,尤其是杂病,在功能上或整体与局部关系上的失调,这是一种“差异”,需要经过普遍的、肯定的协调,可以在中间阶段融合,在相互过渡中达到新的、相对的平衡。
要以协调疗法治疗,只有整体的根本调节,才会有局部症状的改善。经过调整,达到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使紊乱的大脑皮质功能趋于正常,使诸证尽消。
治疗原则
调神汤的组方基础是刘老提出的协调疗法,即协调整体,突出局部,调治结合,重点在“调”,通过协调使局部与整体达到有机的统一,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所谓协调疗法,即使失衡之阴阳归于协调,以恢复身体之自然疗能,再合入局部之治疗,从而使病得愈。
以小柴胡汤作为协调方,在此基础上,再选用现有良方或有效药物组成局部治疗方,以突出局部这个重点,达到普遍治疗与特殊治疗的有机结合。
制型改革
调神汤经刘绍武先生临床应用已数十年,从20世纪70年代起,刘老即倡导中药剂型改革,改变了病人煎药的中医传统,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推行制剂改革,提出定证、定方、定疗程、定制剂的四定原则。
1988年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成立以来,剂型改革走向正轨,调神汤以500mL瓶装汤剂用于临床,每日一剂,疗效稳定,使三部六病学说临床实践逐渐走向规范化、规格化和规律化。近年又探索由汤剂转向提取胶囊剂的尝试,实践证明,胶囊剂与汤剂的效果相同,并且更易于病人的接受,可以肯定这种方式是中药剂型的改革方向。
病案1:
男,34岁,主因眩晕、失眠、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不思饮食、少气懒言半年就诊,脉象溢、弦,诊为神经衰弱。
处以调神汤,服药1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可以上班工作,继服药2个月,上述症状完全消失。随访2年,病人自诉精力充沛,完全可以正常工作。
病案2:
男,55岁,主因失眠、消瘦4个月就诊,双手均为溢脉,诊为神经衰弱、失眠症。
处以调神汤,服药6个月,完全恢复正常。
病案3:
男,40岁,主因精神恍惚、失眠、烦躁1年余就诊,脉象溢脉,诊为神经衰弱、失眠症,病人诉曾以西药、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导致不能正常工作。
处以调神汤,服药6个月,上述症状消失,可以正常工作。
病案4:
女,48岁,主因失眠、心慌、出汗2年余就诊。病人近2年因停经后,出现心慌,出汗,经常大汗淋漓,夜日不眠,精神差,纳呆,记忆明显减退,烦躁,易怒,诊为更年期综合征。
处以调神汤,服药3个月,上述症状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