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集老篾匠:老手艺编就“香馍馍”

 刘沟村图书馆 2024-07-20 发布于河南

怀集县大岗镇谭砂村竹编小有名气,素有“盒箩编织之乡”的美誉。当地村民编织的盒箩竹器制品,历史悠久、样式古朴典雅、造型精美、工艺精巧、编织精细、结实耐用,深受四里八乡百姓的青睐,竹编手艺也成为了村里老篾匠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通往大岗镇省道388线公路边一家房屋地坪上,老篾匠李欢余正在编织盒箩竹制品,只见约三米长的篾丝在他手中上下飞舞、左缠右绕,经过多次交叉缠绕,腾挪翻转,一件细密均匀、精巧结实的竹盒箩就慢慢成型。

图片

盒箩,形状扁圆、直径约45厘米、高约23厘米、有提手和封口盖的竹制品,在民俗节庆进行祭祀时用于装载三牲酒肉茶果等供品。

图片

“没想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祠堂、祖居厅屋翻修重建与日俱增,人们在进宅入伙、乔迁喜庆、嫁娶婚庆,以及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中,更重视祭祀民俗仪式,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几乎被淘汰的祭祀礼盒——盒箩竹制品又开始受欢迎,逐渐又有了市场。现在我每个月编织三四对(6—8只)盒箩出售,每对(两只)售价600元,月收入1800元到2400元。”李欢余告诉笔者,“除了大岗镇本地人喜欢用竹盒箩外,近邻的梁村镇、桥头镇、岗坪镇,以及远处的马宁镇、冷坑镇、封开长安、广西贺州等地的一些用户和商贩,他们也慕名到我处购买这些竹盒箩。让我们老篾匠既有了一点收入,又锻炼了身体,还丰富了老年生活。”

图片

李欢余现年70岁,是谭砂村700多人中的一员,也是该村的十多位篾匠之一。他十五六岁就跟父亲学习盒箩竹编手艺,已经编织了五十多年。

“在谭砂村,基本家家户户都会编织盒箩手艺,最辉煌的时光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李欢余介绍,“那个时候很多家庭用具和农具,诸如用来装稻谷的竹箩筐、用来装菜的竹篮子、用来装粪尿的竹畚箕、用来装鸡用的竹鸡笼等,都是竹制品。需求量大,我们篾匠每天忙得团团转,顾客订制的竹器要等几天以后才能拿到成品。”

图片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因塑料制品不断出现,竹器被塑料制品代替了,竹器编织市场日渐式微。”之后,李欢余离乡别井,远走他方,辗转到广西八步、凭祥、南宁等地,奔波来往肇庆,转行做收购大头龟生意,近十年他又在自家门前从事废旧物品收购。直至2022年9月,他看到盒箩编织有了商机,就开始重操旧业,拿起篾刀砍竹编织。平日里,他也应客户要求,修补破损的箩身、箩盖,或更换折断开裂的提手、箩脚,以赚取加工费。

“编织盒箩的上乘用料是青皮竹和吊丝竹,青皮竹有韧性,方便编织。吊丝竹柔软节疏,方便烘焙弯曲和穿插用作盒箩提手。而绑定扎紧箩盖和箩口边缘的绳线,则需要一种细小柔韧的白草藤(俗称(蛤乸藤)来缠绕绑扎才能经久耐用,而这种草藤得上山采摘或集市购买。”李欢余告诉说,“盒箩编织看似简单,其实也较繁琐的。要经历选竹、砍竹、破竹、劈片、剖篾、刮篾(丝)、起底、固边、编篾、锁口、绕脚、扦把手等,全是手工操作,每一步都有讲究,环环相扣。”

图片

图片

笔者看到,李欢余拿起一根碗口粗的竹子,用篾刀砍开一个裂口,接着一只手按压竹子,一只手扭转竹子,手脚刀紧密配合,随着啪啪的一声声脆响,整个竹子马上裂开匀称的两半,接着他动作娴熟地用刀依次剖开几条粗细均匀篾条,然后再根据编织不同部位的需要,进行劈片、剖篾、刮篾、削丝,魔术般地变成粗细均匀的篾丝、厚薄分明的篾片,最后用这些篾丝编织箩身、篾片编织箩盖。

“篾丝、篾片的质量决定成品的精细程度,一件精美实用的篾制品,篾丝、篾片一定是粗细均匀的。”李欢余说,“竹子砍回家,要以最快的速度砍成竹条,如果放置的时间超过七八天,就根本削不出篾条。”

图片

盒箩分为箩身、箩脚、箩耳(提手)和箩盖四部分,编织工艺总的来说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竹编是一门精细的技术活,对手艺的要求高,特别的费神。”李欢余说,“现在自己年岁已高,手脚不够壮年时灵巧勤快,编织一只盒箩往往需要两三天。”他徒手把一条条竹篾纵横交错打底,然后用刚柔并济的力气把硬软适中的竹篾弄弯曲但不折断,以经纬编织法穿插编织。

62岁的李奀余也是一位盒箩编织户,笔者在他家看到,墙上悬挂着一圈圈已刮削好的篾丝,光滑而精致,角落里摆放着火烤压成形的篾片,编成半成品的箩底、箩身、箩盖等,杂而不乱。屋内一角堆放着篾刀、锯、刮刀等工具,这些工具手握处都磨得光滑蹭亮,可见已经陪伴了李奀余多年。

图片

李奀余手指和手掌上满是劳作留下的厚茧,还有被竹篾刮伤的痕迹。他双手虽然粗糙,但编织动作灵巧娴熟,只见一根根篾条在他指间来回穿梭,篾随手转,盘绕交叠,经纬交织,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不一会功夫,一件精致的盒箩雏形就出现在眼前。他的妻子则在傍边帮忙编织技艺简单的盒箩盖,平日上山牧牛时顺道寻摘扎绕箩盖口沿的草藤。“家里的2亩责任田全部流转出租给出公司种水稻,子女外出务工,妻子牧养一头母牛产犊和一些鸡鸭,现专业编织盒箩。”李奀余说,“编织好后不用自己去售卖,一个电话即有人上门收购。”

“谭砂村的竹编盒箩具有编制细腻、样式古朴、美观大方、结实耐用的特点,用户喜欢,销量很好,我经常来收购。”冷坑镇商贩郭生说,谭砂村的竹编盒箩有两道独特编织工艺细节,即箩脚与箩底以竹片连体盘缠圈绕编织、箩盖口沿以草藤绕扎,使得盒箩结实牢靠,不易松动。而其他地方的篾匠贪方便、图省时,将箩脚与箩底随便合拼的,箩盖口沿则以包装绳绕扎,往往容易分离、断裂,不耐用。

图片

古老的盒箩竹制品又有了市场,李欢余感到欣慰的同时又有一些担忧,“全村还在坚守编织的篾匠只剩下十个了,我们的子孙都嫌竹艺这门指尖上的手艺太辛苦,赚钱少,都不愿意学。我不想这门手艺后继无人,愿意免费授徒,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如愿。”

如何挖掘本村盒箩竹器编织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加快竹器编织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该村负责人表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计划成立竹器编织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加农户的方式,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改进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款式,将当地盒箩传统竹器编织产品推向市场,远销省内外,铺就村民的增收致富路。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李文幸

编辑:李梁源
编校:植敏仪、杜鹃
审核:李光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