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岱庙,也称冶底岱庙、东岳庙、俗称西大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始建年代不详,根据石柱上刻的题记,建造年代最晚可以追溯至宋代。 泽州岱庙依山势而分上、下两院,高低错落,占地面积约3128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鱼沼、竹圃、舞楼、正殿(天齐殿)。 东西两侧分列有廊舍56间,为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虫王爷殿、牛王殿、龙王殿、速报司神祠、关圣帝殿等。泽州岱庙的存在为研究山西宋、金时期的建筑技术、艺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研究价值。 2001年6月25日,泽州岱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泽州岱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晚宋代就已有。 唐末宋初,战争频繁,岱庙的建筑多有废弃,被毁。
金正隆二年(1157年)前后,岱庙部分建筑再次维修,并且加固了庙中舞楼。 明永乐元年至永乐二年(1403~1404年),再次重修。从庙中碑碣可以得知金元明清历代均有大规模重修维新。 建筑格局:泽州岱庙依山势而分上、下两院,高低错落,占地面积约3128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鱼沼、竹圃、舞楼、正殿(天齐殿)。 东西两侧分列有廊舍56间,为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虫王爷殿、牛王殿、龙王殿、速报司神祠、关圣帝殿等。 主要建筑:天齐殿(正殿) 正殿天齐殿,又名五岳殿,居泽州岱庙中轴线最北端,建于1.64米高的台基上。天齐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檐两橡出廊。 屋顶为单檐歇山顶,脊饰琉璃,顶部布瓦,金色剪边,屋顶瓦件脊兽85%以上为宋代原物。
殿门中开,双扇门板设七路门钉,门上有四个门簪,石刻门框。殿内为木柱,原有塑像现已都不存,但是砖砌神台、神龛花罩还保存完好。殿内后金柱采用了移柱法。次间为破子棂窗,窗外现有两尊门神泥塑像。 檐前四根方形抹角石柱和一米见方的方形覆莲柱础均为宋代遗构,柱上有宋元丰三年(1080年)题记。可知其当时已颇具规模。鸱吻正殿和耳房之间左右还各有一个夹室。
舞楼:舞楼平面为正方形,单开间,宽约7米,台基高1.03米,面宽一间,进深四橡,4根砂石柱撑起一个飞檐挑角的十字歇山屋盖,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整个楼不用一根铁钉,为八卦形木构架。 石刻门框:石刻门框及立颊下的小卧狮为金代维修时新添造的。门框选用当地的一种青中泛黑的石灰岩。
神台:殿内山墙之间沿开间方向有砖砌神台,台上有三间木雕神龛,都保存较为完整,雕刻精美。神台高0.83米,为束腰须弥式。束腰部分分隔为27块陡板,浅浮雕有龙、凤、吉.兽、花、草等,寓意“龙凤呈祥”“富贵长寿”“凤衣翩翩”“天马行空”“并蒂同心”等。 据考证,神台为金代遗构。神龛花罩与殿同宽,高至梁架,总体立面用四根精巧的小木柱分作三间,顶部有天花板覆盖。透雕、浮雕相错,其雕刻内容主要有四季花卉、龙风禽鸟、人物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此神龛彩绘依然存在,色调清朗。从形制、风格、雕刻手法分析,可能为明末清初制品。 石狮:山门前一层平台上,左右两边各设有石狮,为砂石质,高约2米多,下部有1米多高的束腰须弥座式基座,素面,施以简洁装饰框线。但石狮两前臂现已被锯掉。
殿内石门框金大定廿七年设置,天齐殿金代重修。泽州岱庙的存在为研究山西宋、金时期的建筑技术、艺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研究价值。 天齐殿门框上线刻缠枝牡丹、宝相花等图案生动精致。殿内外现存拱眼壁画约18平方米,壁画约15平方米,殿内砖砌须弥座神台及台上设置面阔三间木雕神龛保存完好,神台高83厘米,束腰内雕刻飞禽走兽、花卉等图案。 舞楼檐柱皆为石质,东北角柱雕刻花卉、花生童子等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天齐殿为宋代遗构,舞楼为明代建筑,大木构件建造规整,用材规范,侧角、生起明显,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貌,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这个柏树自然而然的在根部形成两颗的样子,呈人字状。
|
|